科舉制實行了幾百年了。
這時候,忽然說不合適,那朝里的官員,沒有一個能淡定的。
就是鄒元標自己,都怕皇帝忽然搞一大堆的工農商精英入朝...
皇帝又不是沒干過。
只是,皇帝將這些人放到了圓明書院。
沒有往朝里引。
要是皇帝有更進一步的想法,那大明瞬間就會被撕裂成兩半。
果然,沒過幾天。
風向變了!
有大儒駁斥了方從哲的說法,明確了科舉制的優秀性!
他問了方從哲一個致命問題:“你說要選拔精英,那如何選拔?”
“推舉?”
“那和察舉制有什么不同?”
“我大明要倒退到魏晉時期嗎?”
“不推舉,考試嗎?”
“那不還是科舉!”
“朝中現在的科舉制不能滿足你們嗎?”
“農戶子弟不能參加科舉?”
“工匠子弟沒有上升之路?”
“還有商人,陛下都為商人開了這么的大口子了,你們還想進一步滲透國家?”
幾問,讓方從哲身后的豪商們大汗淋漓。
方從哲都差點兒被大儒懟的下不來臺。
還好,這位大儒是皇帝提前溝通過的。
他在怒噴一陣后話鋒一轉:“當然,你們現在吃飽穿暖,想要更多的利益,是正當的。”
“沒什么不能理解!”
“可這種利益,你們也得正當來求!”
“為大明立功!為陛下效力!”
“而不是在這里憑著一張口,伸手就要!”
“老大人教訓的是。”方從哲趕緊配合。
不能讓這位大儒繼續噴下去了,否則,后面的人就堅持不住了。
大儒見著方從哲大眼色,意猶未盡的咂咂嘴,說起正事。
“我曾聽聞,泰西之地有一部門,名議會。”
“這議會,就是你們說的,讓社會各階層都進來,都發揮自己的作用!”
“但這議會,是不是符合大明的水土,還要我們繼續探索、辯論。”
“沒有說,誰想要干什么,那就能干什么的!”
“是、是!”見這位大儒終于說出了議會。
方從哲趕忙做出請教狀,繼續讓這位老大人在議會的問題上深說!
至于這位大儒怎么做到‘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的,那當然是東廠的功勞!
當然,方從哲在其中也出了一點小小的力。
在這樣一來一往的大討論中,議會這個泰西機構的名字,第一次傳遍了大明。
有不少人,也開始真正了解泰西的政治、文化,盡管還是免不了天國上朝的驕傲。
但從連看都不想看,到愿意了解,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
當江南論戰的結果傳到京城時,京中不少人松了口氣。
未來的政治格局,看來不會有大轉變。
就算有,那也是修修補補的。
全天下的人,都擁來做官,大明的官僚組織會有危機感。
但一個議會,還是入大明體系的議會...
官僚組織能夠接受。
這就跟‘開窗’一樣。
先說把屋頂掀了,等他們高呼“接受不了”的時候。
再告訴他們,那‘開個窗吧’。
這樣的落差之下,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還行,能接受。
而要是一上來就‘開窗’,那很多事就不好做!
沒人愿意分享手中的權力。
除非,他能穿透歷史迷霧,看到更久遠的未來!
議會的種子已經埋下,權力進一步下放的目的,已經達到。
剩下的,就是讓相關利益方自己去爭取。
朱由校保障好,讓這新生的胚芽不要泯滅即可。
天啟五年,大明又迎來一個豐收的年頭!
盡管大明境內的氣候變得有些差,不如之前的年頭。
但新工具的發明、新種子的培育,加上新作物的傳開!
大明每個省、府、縣的官倉,都呈現了豐盈之狀!
百姓被免遼響,留在手中的收獲也更多了。
現在,他們有余錢到集市上扯件花布,也有余力,讓家中幼子吃飽,老人吃好!
朱由校合上戶部的奏章,說道:“諸位臣公辛苦。”
“下一旬多放兩天假,好好休息休息。”
“另外,再加俸一月,以示嘉獎!”
“謝陛下!”戶部尚書的臉上露出笑容。
盡管皇帝交代的任務讓戶部忙了一個多月,但這最后的獎勵,就足以讓戶部同僚開心了。
更別說,戶部這次也算是小小露了一下臉。
他們采用新型的‘阿拉伯數字’進行運算,統計人員沒有變化,但相應的時間減少、效率提升!
這可是戶部的政績!
以后那數字推廣開,戶部就是繞不過去的一環!
總會綁在一起,被人提及!
“閣老,”朱由校揉了揉眼睛后,看著喝茶的鄒元標說道:“戶部的奏章,你也看了。”
“你覺得,朕提出的‘永不加賦’,現在合適嗎?”
說起這個,戶部尚書就沒法兒‘笑嘻嘻’了。
前些年,才剛減了遼響,沒了五百萬兩!
現在,又要在戶部身上割肉...
要不是鄒元標還沒發話,戶部尚書都要直接反對了!
沒這么欺負人的!
就逮著一個戶部收拾!
但戶部尚書不知道,朱由校對戶部的‘收拾’不僅于此。
他這次除了要推出‘永不加賦’,還要把收稅權,也從戶部拿出來!
單獨成立稅監,以此來進一步優化帝國財政。
鄒元標放下茶杯,細細思索。
從整體的帝國賦稅來看,是向好的。
哪怕這兩年逐漸沒了遼響,但工商稅補了上來!
帝國的總稅收還是增加的。
這時候,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沒什么。
只是,皇帝為什么要這樣做?
為什么要在開拓財源的同時,一邊不斷削減傳統稅收...
不用怎么轉彎,鄒元標就明白了皇帝的意圖——減負!
為大明帝國最大的群體——‘農民’,減負!
削減遼響是這樣,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還是這樣。
皇帝想把農民身上的擔子去一去,想要減少民變的概率,
如此,那這條政策就該實施!
“臣以為,”鄒元標回道:“可以試行。”
“閣老!”戶部尚書從椅子上站了起來,他情緒激動:“這怎么能行呢,朝廷的遼響才去了!”
“往后丁口賦又不加,那我大明哪兒來的錢修路,哪兒來的錢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