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民心所向
- 我朱雄英,開啟帝國大明
- 滄滄如瀾
- 2068字
- 2024-01-19 08:00:00
由于這東西還未長成,朱雄英一用力,就把它給折斷了。
朱雄英看著那些玉米,興奮的大叫起來:“哈哈哈,我找到了!”
“老大,何止是發現了,還有一個比這更重要的東西呢!”朱高熾臉上露出得意之色,仿佛對自己找回的寶物很有信心似的。
朱雄英看了一眼面前的地瓜,土豆,玉米,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了。
朱高熾對著外面招了招手,一名身穿明軍鎧甲,衣冠楚楚的男子走了進來。
朱雄英疑惑道:“這是?”
朱高熾哈哈一笑:“兄弟,這位是一位能種樹的人,種了十幾年了,主要是為了培育種子,就讓他去軍營中種吧?!?
“到時候,你就能吃到更多的食物了?!?
朱高熾舔了舔嘴唇,他也嘗過這玩意的滋味,雖然不是很美味,但也能充饑。
朱雄英倒是帶了幾個種田的,可他們對玉米、土豆、地瓜什么的一竅不通,這可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有殷商遺民的人幫忙,自然是事半功倍。
從登陸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營地已經建好,河水也有了,玉米,土豆,地瓜也有了,更多的殷商遺民,聚集在這里。
他們聽說,在這里,有食物。
這是一種誘惑。
朱雄英也贊同朱高熾的話,在營地周圍選了一塊地,種植了起來。
見朱高熾一臉為難之色,朱雄英道:“有什么事嗎?有沒有更好的消息?”
“沒什么好的,兄弟,糧草已經不多了,是不是要讓士兵們出去狩獵??”朱高熾一時之間,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
出去狩獵,以獸肉果腹,也是無可厚非。
朱雄英搖了搖頭,說道:“現在還不是時候,你讓人在新城和營地周圍,多種一些這種植物!”
“對了,這里應該也有稻谷,一定要弄到,種上之后,再派人去尋找。”
“除了負責新城修建的士兵,其他人都趕緊下河捕魚,我記得那艘船上不是有網嗎?”
“在森林里打獵,那是下下之策,非必要不用?!?
朱雄英下達了命令。
山里的野獸,跟海中的野獸相比,實在是太少了!
最關鍵的是,狩獵不僅危險,而且收獲也很少。
相比之下,打漁、種田,危險程度要低得多,而且,這里的魚比山林里的猛獸要多得多。
“馮誠,你去安排吧,管好糧草,給將士們加點魚!”朱雄英吩咐馮誠。
“諾!”馮誠抱拳退下。
朱權道:“侄兒,你是不是忘記了,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殷商遺民來要糧食,再這樣下去,我們都要被他們連累了?!?
朱之點了下頭:“嗯,十七叔,你說的對?!?
這時,朱高熾站了出來,說道:“兄弟,不如我們想個法子,從殷商遺民那里弄點吃的??”
“他們能有多少食物,這樣吧,你去打聽打聽,這玩意要多久才能種出來,還要多久才能收獲?!敝煨塾u搖頭道。
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良好氛圍,不能就這樣被毀掉。
而且朱雄英更愿意相信,那些印第安人,都是殷商的遺民,真的要比黑人和白種人,要好得多。
看上去,就像是同出一源一般。
朱權嘆了口氣,道:“那我們該怎么辦?”
徐妙錦從旁邊走了出來,看著一臉擔憂的眾人,說道:“動用所有能動用的資源,撐過這一年?!?
“還有半個多月,就是過年了,我們現在的糧食,足夠兩個多月的將士吃飽喝足,商朝的余孽,已經超過十萬了?!?
“新城建在這里,對我們的體力消耗很大,所以,最好是讓族里的女子加入?!?
“織網、燒土磚、砍樹,婦女們搬不起木頭,卻能掄起斧子,更何況,這兒的女子,比起大明來,要強壯得多?!?
“第三,調集大批兵馬,分散成上百個小隊,在周圍的海面上,進行大規模的捕魚?!?
“應該沒問題。”
徐妙錦嘆了口氣說道。
現在只能這樣了。
朱權道:“是啊,侄媳婦知之甚詳,我也很欣賞?!?
“是啊是啊,我的眼光就是不一樣,呵呵?!敝熘?。
朱高熾低頭思索起來。
徐妙錦并沒有理會朱之和朱權的調侃,而是朱雄英的眼睛微微一瞇,神色嚴肅的問道:“高熾,你怎么了?”
“嗯,是個大問題,周圍的部落,都在往這里遷移,我擔心會引起騷亂?!?
“他們有幾十萬人,而我們只有一萬多人,如果他們造反……”
朱高熾將自己的擔心說了出來。
他們一共有四萬八千人,其中負責守衛戰船的有三千人,駐扎在營地的四萬五千人,現在已經有五千人被派出去搜索了。
想要擴大搜索范圍,最少也要派出三萬多人,那就只有一萬人了。
他要負責新城的建設,又要應付數十萬殷商遺民的叛亂,他的壓力很大。
“天命所歸,先苦其心,再苦其身,將所有的大炮,所有的武器,都給我準備好?!?
“還有,駐軍人數不能減少到兩萬三千,讓新來的殷商遺民遠離?!?
“最后,就是從那些投降的部族中,挑選勇士,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之中!”
朱雄英也沒辦法,他雖然對殷商遺民很友善,但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造反!
五個月的艱難掙扎之后。
整個軍隊,所有人,都勒緊了腰帶,幸運的是,殷商遺民并沒有造反,他們很努力,也很踏實。
白天勞作,晚上聚會,由儒生授課,教他們識識字,寫寫漢文。
五個多月過去,新城初具雛形,玉米,地瓜等作物,也開始有了收獲。
土豆還得再等等。
當新城的外墻全部完工后,內城的建設,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在有條不紊的生產建設下,這座新城市周邊,匯聚了三十多萬殷商遺民。
這些人中,有一支由殷商遺民組成的軍隊。
朱雄英賜其番號為五軍都統,為后軍區域駐軍。
四萬人,每人一把鋼刀,讓他們學習戰斗,讓他們參加砍伐森林的工作。
五個月,才過去了不到五個月。
有了先進的科技,再加上豐富的人力和資源,商朝的幸存者們,已經掌握了大明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