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聽雨的你與淋雨的我
- 我與風的故事,由我訴說
- 城不易
- 1625字
- 2024-03-11 11:31:40
從很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聽雨聲。
我曾聽說:雨聲是一種白噪音,只有能夠與之同頻的人,才能享受這種聽覺盛宴。而我呢,非常榮幸能夠成為雨的聽眾,成為能和她同頻共振的好友。于我而言,雨聲仿佛一曲安撫世界的協奏曲,我甘心溺死在這世界饋贈的曲調中。
小時候,每次下雨時,我都會湊到家里的落地窗前,看天上那些若隱若現的雨點描述著風的軌跡,看地上的石板路一點點被這位出身自然的粉刷匠染成深色,看蒙了灰的窗面漸漸凝結出了一顆顆豆大的水珠。隨著這場話劇愈演愈烈,我也緩緩地閉上雙眼,集中精神,去聆聽雨落下的聲音。聽她打在窗戶上的咚咚聲,聽她打在樹葉上的沙沙聲,聽她打在石板路上的噠噠聲。那像是不同的樂器,共同奏著一首沒有指揮也沒有節拍的曲。
在幼時的自己眼中,雨是一位能帶給人寧靜的藝術家。她不僅能改變世界的底色,與萬物合奏,還能帶我們嗅到“路”的味道。或許是出于敬畏,我與她的相處過程中總隔著“雨傘”這層薄紗。不過每當我身處室內,我總會不自覺地來到窗邊,癡癡地看著她表演。她呢,也比較隨性,時而溫婉得如同一位豆蔻少女,時而又像是一位充滿激情的搖滾歌手。我作為她的忠實聽眾,雖然置身其外卻又曾多次嘗試身臨其境地欣賞。欣賞她時而歡快時而神傷的演奏,欣賞在不同的舞臺上擺弄身姿的她。她的演奏從沒有樂譜,每一次的演唱都是即興發揮。她也總能用專屬于她的方式抒發著與我相同的情感,也許那被賦予的情感基調源自于我,也許其他的聽眾也從中聽出了屬于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正與那句“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著異曲同工的感覺,不過藝術也恰如這樣吧。
如果說,在聽雨的時候,她嫻靜,她優雅。那么當你收起雨傘與她共舞的時候,她又是另一幅模樣,灑脫,暢快。我還記得那是初二時跟發小在補習班參加考試的時候,我們在試卷上噠噠的寫著,而她也在窗戶上噠噠地演奏著。隨著最后一筆落下,鈴聲響起,考試結束。我們邊收拾文具邊望向窗外,意圖確定雨有沒有停。令人無奈的是,窗外的她卻好像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更趕巧的是,匆忙出門的我們都沒有帶傘,如果想要早些回去,避免不了要和她帶來的狂風碰上一碰。在經過一番短暫的心理斗爭之后,我們兩個決定冒雨趕路,于是脫下了秋季校服披在了身上,我還順便照顧了一下我的書包,將本就不大的校服分了他一些。我們準備以這副模樣闖一闖這暴雨下的回家路。換做是平時的自己一定會覺得這很瘋狂,畢竟從小到大,每次遇到她,身邊都會有人為我撐傘,而我也總是躲在傘下,沿著傘的邊緣,望著那些滑落的水珠,一顆一顆,滴答滴答。盡管在傘下的我有恃無恐,不過總會有一天,我也需要自己獨自撐起一把傘,甚至需要成為為別人撐傘的人。現在,面前的狂風暴雨,就好像是我人生的風雨,盡管心存猶豫,但我需要勇敢地邁出這一步,從雨的聽眾,變為她的舞伴,于是,兩個初中生披著他們簡陋的“雨衣”,闖入了她的舞臺。時值秋季,又逢暴雨,約了狂風,跑著青春。秋季校服下的我們身著單薄,不講理的風推搡著瑟瑟發抖的我們。雨真的很大,打在沒有校服庇護的肌膚上,如同針頭一般,將本屬于秋天的寒意一點點注射到我們體內,令人寒顫不斷。我們只是忘我的奔跑,與狂風較勁,不卑不亢。盡管視線模糊,步履艱難,我們始終沒有停下腳步,每個腳印都留下了我們的青春。慢慢地,我們開始適應了這狂風暴雨,盡管所剩的力氣已經不多,但是慌張的腳步逐漸穩健,模糊的眼眶也逐漸清晰。直到我把眼角的雨水拭去,我才發現,原來一直以來是我誤會了,她的演出并非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當你身處其中,方才知,她與風一樣,拉著我們享受著自由。也是在那一刻,我愛上了在雨中漫步亦或是奔跑,也些許理解了蘇軾筆下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自那之后,我便不再會在雨天帶傘。
時光如梭,轉眼間星星點點的日子已經數不清了,我還是那個喜歡雨的孩子,不過現在我會陪著她享受雨中獨有一番味道的車水馬龍。閑庭信步間,回憶著曾經那個畏首畏尾的自己,你享受聽雨時世界給予的寧靜,我沉醉淋雨時拋下世界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