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理論篇

工業文化是工業化的基因和靈魂

金碚

作者簡介:金碚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文化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

現代市場經濟是工業社會的普適性經濟機制,工業化是現代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必由之路。工業革命和工業化不是單純的技術現象,市場經濟也不是簡單的物品交換行為,在現實中,兩者都呈現為復雜而豐富的人類文明形態,具有深刻內化的社會人文因素。可以說,社會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文化是工業化的靈魂,具有文化的工業化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活力所在。只有把握工業文化的要義,才能深入理解工業化和現代市場經濟的精髓。工業化進程中的諸多現象和人類行為也要從工業文化的視角來觀察、認識和解釋,以便更加系統、準確和全面地理解、把握和推動工業化的發展。

一、市場經濟行為中的文化因素

中國接受現代市場經濟的觀念和體制建構,從20世紀90年代算起,僅僅不到40年的時間。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需要有認識和觀察市場經濟的思維范式。在社會科學中,經濟學是一門很年輕的學科。最早,政治經濟學被歸屬于歷史或法政學科,當時各國的大學中,并沒有經濟(學)系或經濟學院,研究經濟問題的人也不專門稱為經濟學家,而多稱為法學家、倫理學家、哲學家、史學家等。直到19世紀末期(以1890年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的出版為標志),才產生了現代經濟學的主流范式體系,稱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以區別于以往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從而有了作為獨立學科的經濟學。此后,大學中才開始設立經濟(學)系。被稱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基本范式——微觀經濟學范式,將所有的市場經濟行為主體個人或個人組織(企業)假定為以自利為目標或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微觀經濟主體,并具有進行交換的本能。自利和交換行為的不斷優化,即微觀經濟主體在交易過程中相互競爭,可以達到市場均衡,這就是微觀經濟學的范式體系。20世紀,人們認識到自由競爭的微觀經濟體系中勞動供求非均衡,必須有政府干預才能實現充分就業(勞動供求均衡),于是產生了以宏觀調控為內容的宏觀經濟學,這樣,就形成了現代經濟學的主流范式:微觀—宏觀體系(學術上稱“新古典綜合”)。

20世紀90年代,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接受了經濟學的微觀—宏觀體系。按照這樣的范式思維,把復雜的經濟社會假定(即抽象)為由微觀經濟主體的工具理性作為經濟決策行為唯一的決定因素。當時的中國,特別需要認識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基本機理,因此尤其關切作為微觀經濟活力的企業競爭力?;诮洕鷮W的范式思維,主要以工具理性作為方法論基礎,進行市場經濟研究和企業競爭力分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日趨深入,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僅僅拘泥于以微觀—宏觀體系為范式,以經濟理性(即工具理性)為唯一維度的思維方式和敘事體系,與現實經濟嚴重脫節。盡管學術形式可以很完美,學術表達可以很精致,但難以應對現實的經濟現象和實踐挑戰,往往言不及義而如隔靴搔癢。其根本原因就是,微觀—宏觀體系抽象了決定經濟行為和經濟關系的重要因素——文化及受其深刻影響的制度,而在很大程度上,制度可以視為文化特質的外化結構。脫離文化和制度因素,就很難認識和解釋現實的經濟現象。所以,自21世紀以來,對工業文化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了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筆者也有幸受邀參加了其中的一些活動。

工業文化的簡單定義是一個地區或者國家長期積淀下來的觀念與行為特征的凝聚。如果引入文化和制度因素,微觀—宏觀體系的主流經濟學就會變革為域觀經濟學。域觀經濟學由理性、文化、制度三個維度構成,形成觀察和研究現代市場經濟的敘事邏輯。在這樣的體系中,由于植入了文化和制度維度,微觀經濟主體(個人、企業)就不再如微觀經濟學所假定的那樣均為同質性的自利主體,而是具有文化異質性的社會關系行為主體;經濟空間也不再像宏觀經濟學所假定的那樣(如“空盒子”般的無摩擦均質空間),而是不同領域或不同域群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質和制度行為,即各具特色,經濟運行的暢通性各不相同??傊?,現實的市場經濟體系是存在因文化特色而具有制度差異的秩序空間。承認特色就是承認異質性,就是認識文化及制度異質性對理性的影響,也就是認識觀念及行為特征的長期積淀凝聚所發揮的深刻作用和無形力量。

盡管經濟學具有邏輯嚴密性的學術特征,但畢竟以現實經濟為研究對象,以解釋和預測經濟現象為研究目的,因此,我們不能無視文化因素的存在。所謂“經濟人”,不是抽象干癟的機械體,而是具有文化靈魂的生命體??傊?,市場經濟本質上是鮮活的文化現象,是一種主要以交換和均衡觀念為經濟行為和秩序規則的人類文明形態。

二、工業化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多樣性

人類文明史漫長數千年,直到距今數百年之前,曾經長期落后于東方國家的少數西歐國家,在18世紀爆發工業革命,走上工業化道路后,才成為經濟領先的工業化國家。史學家認為,其內在原因是,從宗教革命、文藝復興運動,到人權解放、崇尚個人自由、社會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而使科學精神和技術創新蔚然成風。這不僅產生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而且使自由市場經濟機制的生成和規則秩序的建構獲得了極大的內在動力。思想解放、科學精神、技術創新和行為自由,孕育了現代社會的工業精神,促進了工業文化的生成,并成為了工業化時代的社會基因。

工業精神和工業文化最早產生于西歐,西方工業化取得了輝煌的經濟成就和社會進步。直到20世紀末期,所有取得工業化成功的國家,都是受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工業化的影響,幾乎是完全按照西方國家的模式實現工業化的。因此,長期以來,在許多人看來,工業化和現代化就是西方化。即使有一些國家試圖另辟蹊徑,如走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道路進行工業化,也未取得成功,又再回歸市場經濟道路。對于這樣的國家,工業化也就成為了追趕西方工業化國家的進程。西方國家則認為,那時西方工業化模式取得完勝,成了某些學者宣稱的“歷史的終結”。

但是,21世紀的世界出現了始料未及的新現象。盡管一些國家借鑒了西方工業化的經驗,但并沒有完全模仿西方工業化的模式,卻也取得了無可否認的工業化成就。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為產業門類最為齊全、制造業規模巨大的“世界工廠”和建設能力強大的“基建狂魔”,并且開始推進新型工業化,爭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實踐檢驗真理,21世紀的世界工業化格局表明,工業化可以有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成功模式。

這就引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各國工業化為什么可以走有別于先行成功者所走的道路?究其根本,人類世界的文化豐富性,即各國間的文化差異性,決定了工業化的多樣性。工業化機理不僅由理性主導,而且受各種觀念和行為特征的影響。可以做一個類比,這就像是全人類的語言體系。如果僅僅按照理性決定的效率目標(語言作為溝通工具)機理,那么,最合理(即最符合理性)的世界應是全人類只使用一種語言,這樣溝通效率可以最高。但是,現實的世界并非如此,而是存在成百上千種不同的語言。各民族、各國、各地區、各類人群,有著不同的歷史,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質,基于文化多樣性所形成的人類語言體系是高度多樣化的。

正如語言并非由效率目標所唯一決定的那樣,工業化也不僅僅是工業技術現象,而是發生于豐富的社會文化土壤的人類文明現象。如前所述,西方工業化發生于西方的歷史文化土壤,盡管它有先行之優勢,但不可能替代世界所有其他民族國家的工業化道路模式。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傳統,工業化進程在各種文化土壤中發生,不會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有的國家可能更多地借鑒西方工業化,并融入自己的民族特色;也有的國家(特別是自身文化底蘊深厚的大國)可以更多地發揮自身特色,選擇有別于西方工業化的另一種發展模式,其間當然也可以借鑒西方工業化的適用經驗,特別是引進西方的科技成果??傊?,世界工業化是文化多元的發展道路。在文化多元的人類文明大道上,各國的文化基因繁衍出各自鮮活的工業文化,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世界工業化宏圖偉業。

工業文化的多樣性并不意味著各民族、各國間的隔膜和封閉,恰恰相反,工業化的本質是開放的,暢通是人類文明的基本路線,工業化時代的暢通性是空前發達的。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市場經濟具有全球化的根本趨勢。所以,各國、各地區的工業文化形態都會受到本土文化、植入文化和世界文化三種因素的影響。可以說,工業化的文化基因必然具有多元性,因此,工業文化作為工業化的生命基因,使工業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新力。

三、先進工業文化賦能新型工業化

工業文化是工業化的生命基因。盡管工業文化具有相當的穩定性而形成某種傳統特質,但同時也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具有進化性。工業化的推進和社會化的進展會促進工業文化的演化。如前所述,本土文化、植入文化和世界文化三種因素,也會在工業發展進程中推動工業文化的演變和進化。那么,各國演化中的工業文化本身也就會具有先進的、傳統的和落后的(不適應工業化進程的)多種狀態。

傳統文化是值得尊重和重視的,凡是成為傳統的東西總會有其精華。當然,傳統文化中也會有糟粕。保持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去除和改造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是文化演進的進步方向,也是先進工業文化的形成路徑。特別是在新生事物不斷涌現、經濟社會進步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先進工業文化發揮著深刻而廣泛的積極作用。新時代的工業化所需要的進步觀念和良好行為,即先進工業文化,是新型工業化的內在決定因素。如果缺乏先進工業文化,新型工業化就難以成勢。

在傳統工業文化中,勤勞節約、守信自律、精益求精、分工協作、創新進取等,是值得保持和弘揚的寶貴財富。而在新時代,先進工業文化更具有積極價值,體現高質量發展的工業精神,特別是具有關切生態環境、弱勢群體等社會使命的責任感,具有對科學技術進步、原創性突破等顛覆性變革的想象力。

應該承認,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既有文化優勢,又有文化短板。在中國,先進工業文化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從傳統社會和計劃經濟轉型過來的現代中國市場經濟,在其工業文化中,既有積極因素,又有消極因素。正因為如此,改革開放是最重要的努力方法和戰略選擇。改革開放所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非常艱巨的。其中,最具深刻性的因素是文化層面的傳統因素,而不僅僅是器物層面的缺失;是行為意識層面的潛規則,而不僅僅是成文形式的顯規則。中國文化的深厚性,既是中國工業發展的助力和養分,又使先進工業文化的形成格外艱巨。用經濟學的概念表達,在工業硬實力日趨強大的新世紀,作為軟實力的工業文化將發揮更為深刻的作用。工業的資源配置,特別是科技要素配置,不僅僅取決于經濟技術硬實力,更取決于文化軟實力。因此,新型工業化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先進工業文化的生成和作用力。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取向。中國曾經的工業文化取向是“改天換地”“人定勝天”“有水快流,有礦快挖”“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新型工業化的文化取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穩中求進”。文化取向決定了工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和政策選擇。這并非簡單的是非判斷,而是歷史的時代變遷使然。工業文化是不斷進步的,先進工業文化體現出人類觀念和行為的與時俱進。因此,如前所述,工業發展或工業化不是單純的技術現象,而是深刻的人文現象,工業化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的文明形態??v觀人類幾千年文明史,只有進入工業化時代的短短兩百多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才顯著加快,這是由工業化國家的高增長拉動的。而當經歷過高增長時期,數量型增長將轉向質量型增長。其中,工業文化始終是工業化時代的“人文之魂”和“社會之靈”,并促使工業化形態從機械文明轉向生態文明,工業文化取向從以人作為工業發展的工具,轉向工業發展是為了人的自身。高增長的工業社會逐漸成為高質量的工業社會。

充分認識工業文化的重要性和深刻性,就能更好地觀察和理解世界工業發展和工業技術創新的非均衡性。因為人類社會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多樣性,文化因素所影響的工業行為也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包括民族差異、國家差異和區域差異等。工業生產和資源配置是高度復雜的,現代工業經濟體系表現為產業鏈、供應鏈的分工協調,而各行為主體所居地位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其中,特別受關注的工業分工系統中的尖端工業技術、原創性技術突破,在世界工業供應鏈、產業鏈中的分布,更具有非均衡性,其表現遠大于自然資源分布的非均衡性。自然資源分布的非均衡性,比較容易得到科學解釋,而尖端工業技術、原創性技術突破的國際分工格局是非均衡性的,往往要由文化差異及其決定的制度(行為規則)差異來解釋。因此,特殊的先進工業文化往往可以成為一個國家占據尖端工業技術、原創性技術突破高地的內在素養,這是其他國家難以仿效和復制的。這里再次體現了工業文化是工業化的基因和靈魂,先進工業文化具有難以模仿的競爭力特質。新型工業化須有先進工業文化的持續賦能和助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漯河市| 德兴市| 乡城县| 镇坪县| 临朐县| 平谷区| 克什克腾旗| 克山县| 乌苏市| 清远市| 克什克腾旗| 新乡市| 社会| 泽普县| 文化| 华蓥市| 二手房| 郎溪县| 北流市| 内丘县| 富蕴县| 丁青县| 盘锦市| 奉贤区| 清水县| 怀远县| 巴青县| 灵川县| 桐柏县| 镇巴县| 石楼县| 麻栗坡县| 台湾省| 建平县| 荆门市| 米泉市| 泌阳县| 秦皇岛市| 云霄县| 稻城县|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