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明韓林兒做皇帝
- 大明,從紅巾軍開始驅除韃虜
- 清風五哥
- 3103字
- 2024-01-17 08:15:00
高郵之戰中,韓林兒一戰而天下聞名。高郵之戰不但是團結了紅巾軍,同時也為韓林兒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紅巾軍劉福通贊揚高郵之戰中的韓林兒,一戰摧大敵,頓使海宇平。
至正十四年十月,劉福通利用高郵戰役后的形勢,掀起大規模的反元武裝斗爭。在和手下商議之后,最后決定派出主力和韓林兒匯合,尋機占領一些縣城。
而蘄州這個大本營則交由關和尚統管,劉福通還留給了5000多人馬和足夠的糧草。然后紅巾軍主力一萬多人,出發高郵增援韓林兒。
沿途的不少縣聞風而降,就這樣到了高郵,居然比出發時還多了6000余名青壯。
最后,劉福通帶著將近兩萬人馬,和韓林兒的三萬多人馬成功會師。
至此,歷史如此巧合般的回歸了正題。那么接下來肯定還會像歷史上發生的那樣,不過這也有一個好處,韓林兒的穿越優勢就用上了。
劉福通,張士誠,李二等紅巾軍擁戴韓林兒為帝,計劃年底建國大明,以徐州為應天府,改元洪武,張士誠妹妹張西施為皇后。
中間還有一個小事,韓林兒和劉福通叔侄二人相見,場面甚是感人。劉福通此時確實是真情流露,看到了韓林兒,劉福通也想起了自己的結義大哥。于是滿含熱淚的對韓林兒說道:“大侄子,我想到了我那苦命的大哥!都怪我沒本事,沒有能夠救出大哥!”
“二叔,您老人家也別難過了。這事情不能怪您,都是奸細告密導致父親被害的。”韓林兒出言安慰道。
劉福通帶人請韓林兒入營商議,毛貴站出來,“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明王不受私。”此話句句有理,當真正大光明,正氣凜然!
其實是劉福通的大營魚龍混雜,沒有安全感,明軍擔心紅巾軍控制不住,畢竟郭子興和朱和尚還在牢房。
于是劉福通等人,跪下請韓林兒稱明皇。
韓林兒沒有推辭,打出標語,號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以迎合民族感情。所謂明朝,以示黑暗已經過去,光明來到。
韓林兒都穿越了,對古人還是很寬容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他打算做一個忠厚人。還是命杜遵道、劉福通為丞相,張士誠、李二為御史大夫,大衣哥隊長為知樞密院事。軍政分開,韓林兒只掌握軍隊,做調停者。
同時大封功臣,杜遵道,劉福通,張士誠和李二為四國公。
老杜和劉福通那是韓林兒父親的結義兄弟,二叔三叔,還在紅巾軍威望高,必須重用。
張士誠那是大舅哥,也在高郵之戰中有大功,也必須重用。而李二作為徐州紅巾軍首領,為了團結彭大趙均用等人,也得抬起來。
還有二十四候,包括二十大衣哥,外加毛貴,常遇春,薛顯,傅友德。
韓林兒定下規矩,非軍功不得封候。文官采取九品制,有杜遵道和劉福通負責搞定。
韓林兒很重視政權建設,中央機構多仿唐制,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和六部。為節制各路紅巾軍,設置中書省。
中書省下面是地方政府,設有府、縣。管軍機構自成系統,有元帥府、總管府等,均屬樞密院管轄,相應的軍職則有總管、元帥等。
明政權建立后,韓林兒采取無為而治,民事皆決于杜遵道和劉福通。韓林兒從領導碭山起義以來,身經百戰,面對元軍主力,救援高郵,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洪武元年正月,元朝中央政府任命以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魯為中原軍隊總指揮,于許州長葛(今河南長葛東北)、中牟防守明軍。
洪武元年正月起,韓林兒在高郵對紅巾軍進行整編,同時三路分兵。西路由隊長、常遇春率領一萬人,戰于安豐。
北路軍李二,毛貴,回師應天,準備打山東,元都人心大駭。南路軍張士誠,胡大海等一萬人入浙江,和方國珍前后夾擊元軍。胡大海還有招募文人的任務,特別是劉伯溫,韓林兒給了詳細地址。
張士誠是主帥,實際上做主的都是胡大海。其次,這支隊伍的民間口碑不怎么樣,被一些地主稱作“徐州寇”。
因為手頭都比較緊,到了一個新地方,如果不強制征糧,根本養不活隊伍。征糧也叫作“稍糧”,還是比較溫和的手段,就是張貼告示,招撫鄉村百姓,給軍隊繳納糧食草料。
如果有人敬酒不吃吃罰酒,就直接搶了,也叫“檢刮”,如果說稍糧還能給老百姓留一些東西,那么檢刮就是洗劫一空,一點不留。當然這也是很多無組織無紀律的起義軍隊伍的通病。
作為明政權的皇帝,韓林兒下達詔書,建立中央和地方軍政機構,任命各級官員。
龍鳳元年二月,常遇春克安豐。明政權立安豐行中書省、行樞密院,韓林兒以隊長為行省元帥、常遇春為總管。
明政權定都徐州后,改徐州為應天府。紅巾軍勢力遍布黃河以南。從龍鳳元年正月開始,元朝政權開始準備大舉反攻。
然而察罕帖木兒等人,因為陜西和山西,鬧得不可開交,互相把進攻重點放在內部。
大明政權韓林兒這邊,由于反元是貫穿明軍始終的一面旗幟,在名義上占據頗占優勢,于是就一條道跑到黑,在推翻蒙元統治,恢復漢人江山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徐壽輝從起義初就建國稱帝了,國號天完,取意為在大元頭上蓋帽,農民的創意也是很有趣的。
他的活動范圍在湖北,戰果迅速,形成了一個小高潮,西自荊湖,東際淮甸,元軍守臣往往棄城遁,黃河以南可以說是無地不紅巾。
雖然遭遇到元軍的瘋狂反攻,徐壽輝展開了非常艱苦的拉鋸戰,好在全國形勢一片飄紅,元軍顧首不顧尾,天完紅巾軍再次奪取湖北大部分地區,消滅所有元朝敵對勢力。
徐壽輝也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占領了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地區,是地盤最大的。
可惜起義軍內部的反元初心已經沒有了,心懷叵測的人開始暗暗謀劃,想著憑什么你可以當皇帝,我也想嘗嘗九五之尊的滋味。
從起義初時就是好伙伴的倪文俊企圖殺掉徐壽輝,搶奪帝位,被陳友諒識破捕殺。陳友諒順勢接替了倪文俊的位置,掌握了軍權。
陳友諒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熱衷擴大地盤,搞武力兼并,破壞起義軍之間的團結。徐壽輝對其很不滿,本想遷都龍興對陳友諒進行制約,卻不曾想半路遭陳友諒埋伏,挾持徐壽輝定都在江州,并且自封漢王,徐壽輝從此成了陳友諒的俘虜。
第二年,陳友諒干脆殺了徐壽輝,自行稱帝,改國號為漢。就這樣,徐壽輝歷盡辛苦取得的勝利果實,全都讓給了陳友諒。
方國珍原來是販私鹽的,他不像農民日子那么難過,他最初起義只是因為不堪忍受鹽吏的侮辱,所以他的起義軍,并沒有提出什么明確的反元口號。
他在稱王之后,就被元軍重點進攻,他的發展勢力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他就降元了。
不僅起義目標不堅定,目光也不夠長遠。韓林兒派胡大海,張士誠南征。他的勢力范圍就集中在了浙南,福建地區,過起了安逸奢華的小日子,放棄了進一步發展。
在四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方國珍做起了安穩富家翁的美夢。他對自己后路的打算是,即便是兵臨城下,大不了就滿載金銀,出海去到琉球、日本,只要能過個安穩富貴日子就行了。
經過了連年的斗爭,優勝劣汰,轉眼到了至正十四年底,這時候起義軍隊伍,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只剩下了韓林兒和徐壽輝。
元朝政府連年作戰中,也元氣大傷,無暇南顧。既然起義軍共同的敵人已經不能構成威脅了,接下來就是起義軍之間誰來做老大,誰笑到最后了。
元末進行到了這個階段,起義軍的心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原來只是想著吃飽不餓,活下去,現在就想著,如果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建功立業,下半輩子就榮華富貴了,這是起義初想都不敢想的事。
但是目前的形勢,方國珍所在的隊伍并不占什么優勢。西邊是實力非常強的徐壽輝,北邊是韓林兒,夾在二者中間,壓力可想而知。
方國珍還想偏安,這種想法注定了,他最后以失敗而告終。
徐壽輝已經就下一步計劃討論過很多次了,大多數人都覺得韓林兒太強了,不太敢正面對抗,方國珍還稍有把握,只有陳友諒建議先打韓林兒,徐壽輝也是猶豫不決。
不過最近聽說已經決定了,聽從陳友諒的建議,先安心發展幾年,然后打韓林兒。巧了,韓林兒這是這樣想的。
不得不說,陳友諒看人的眼光還是很犀利的,他篤定如果先打韓林兒,元軍一定不會插手,從背后給添亂。
而要是先打方國珍,那就要分兵防止韓林兒,要是造成兩面夾擊的局面,對漢軍來說可就大大的不利了。而陳友諒這個人驕傲輕敵,求勝心切,他認為未必沒有取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