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無線電觸發的百花齊放——從廣播到對講機

1894年,自從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報系統,世界對這個新技術投入了極大的熱情。1901年,在馬可尼成功實現了跨大西洋的無線電信息傳輸后,1907年橫跨大西洋的雙向電報業務已實現商業化。但人們并不滿足這種用“點”和“線”標識的“語言”,希望能像電話(當時有線電話已經開始大規模商用)那樣通過無線電傳輸音頻信號,于是出現了直到現在還廣泛使用的技術:無線電廣播。

利用無線電實現音頻的傳輸并且完成遠距離的接收,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并非那么容易實現。首先要解決的是無線電發射機問題(馬可尼的無線電報采用的是火花隙發射機,這種發射機產生的短暫無線電瞬態脈沖并不適合音頻信號的傳輸),以及信號檢測、放大的問題。

1900年,加拿大發明家雷金納德·奧布里·費森登完成了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無線電信號傳輸音頻的實驗。在這次實驗中,音頻信號被成功地傳輸了1.6km。隨后,交流發電機發射機(產生穩定的正弦載波)和真空管技術相繼出現,廣播技術逐漸達到商用要求。1919年11月6日,荷蘭音樂會站(位于荷蘭海牙的廣播電臺)開始對外廣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廣播電臺,如圖1-7所示。

圖1-7 無線廣播臺

無線電廣播的出現顯然給予人們開發基于無線電技術的應用以極大的鼓舞。無線電廣播在全球各地逐漸得到應用的同時,另外一個點對點雙向通信技術也逐漸出現——民用波段無線電(CB radio)通信。1945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允許公民使用無線電頻段進行個人通信。1948年,最初的民用波段無線電通信設備運行在460~470MHz上,主要應用在一些政府公共部門,如美國海岸警衛隊。這種系統允許個人之間短距離點對點地進行雙向語音通信,采用半雙工模式,即在同一個區域內的多個無線電臺共享一個頻道,無線電臺通常處于接收模式以接收信道上其他無線電臺的信息。當用戶想說話時,他們可按住“隨按即說”(PTT)按鈕,打開電臺的發射器。這一技術原理和“對講機”類似,只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種系統的小型化成本較高,所以大多被安裝在汽車上。早期的民用波段無線電通信設備如圖1-8所示。

圖1-8 早期的民用波段無線電通信設備

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20世紀70年代,民用波段無線電通信系統在全球范圍內逐漸流行起來,成為一種在當時被廣泛應用的無線電通信方式。

雖說民用波段無線電通信系統的技術原理和對講機相似,但二者無論是在產品形態上還是在使用便利度、應用場景上都有很大的區別。在民用波段無線電通信系統開始研發并應用在民用領域時,更加便利的手持對講機(步話機,Walkie-talkie)也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1935年5月20日,第一個對講機相關的專利由波蘭工程師亨利克·馬格努斯基在波蘭獲得授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軍方就已經認識到無線電通信在軍事上的重要價值,也因此,便攜式對講機系統得以加速發展。第一款被廣泛認可的手持式、獨立式“手持對講機”設備是芝加哥的高爾文制造公司研制的無線電系統SCR-536,如圖1-9所示。

SCR-536于1940年開始研發,1941年7月批量生產,最早用于裝備保護羅斯福總統的美國特工部門,是不折不扣的間諜用品。它重約2.3kg,具備三防能力,有效通信距離約為1英里。SCR-53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名聲大噪,共計生產了13萬部。

圖1-9 高爾文制造公司研制的第一臺手持對講機SCR-536

高爾文制造公司為移動無線電系統的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除了出鏡率很高的SCR-536外,還有第一款被廣泛稱作“對講機”的SCR-300。對讀者而言,高爾文制造公司可能還比較陌生,但它在1947年更名后的名字相信是無人不曉的,那就是美國通信巨頭——摩托羅拉(Motorola)。

從廣播到電臺,再到個人對講,這不僅是技術的演進,更是人們開發和利用無線電技術的一次探索,是需求推動產品形態變遷的一次嘗試。無線電技術的百花齊放使我們的生活有了無數的可能。但技術和需求還將繼續更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余县| 江源县| 同仁县| 舞阳县| 东兰县| 收藏| 永春县| 大埔县| 隆化县| 恩平市| 凤山县| 册亨县| 西安市| 宁蒗| 云林县| 昌平区| 北海市| 巢湖市| 孟村| 许昌县| 景谷| 互助| 桐乡市| 吐鲁番市| 凤凰县| 唐山市| 天长市| 大悟县| 靖边县| 勐海县| 揭西县| 宜昌市| 弋阳县| 新绛县| 北流市| 鸡西市| 广饶县| 牡丹江市| 托克逊县| 普兰县| 西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