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就是ChatGPT
- (美)斯蒂芬·沃爾弗拉姆
- 1704字
- 2024-01-15 14:12:22
奇人

本書作者斯蒂芬·沃爾弗拉姆(Stephen Wolfram)可謂奇人。
他雖然并不是馬斯克那種在大眾層面婦孺皆知的科技名人,但在科技極客小圈子里名氣很大,被稱為“在世的最聰明的人”。谷歌的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在大學期間曾經慕名到沃爾弗拉姆的公司實習。而搜狗和百川智能的創始人王小川更是他有名的鐵桿粉絲,“帶著崇敬和狂熱的心……關注和追隨多年”。
沃爾弗拉姆小時候是出名的神童。因為他不屑于看學校推薦的“蠢書”,而且算術不好,所以一開始老師們還以為“這孩子不行”。
結果人家13歲就自己寫了幾本物理書,其中之一名為《亞原子粒子物理》。
他15歲在 Australian Journal of Physics 上發表了一篇正兒八經的高能物理論文“Hadronic Electrons?”,提出了一種新形式的高能電子–強子耦合。這篇論文還被引用了5次。

在英國的伊頓公學、牛津大學等名校,沃爾弗拉姆都是“晃”了幾年,也不怎么上課。他厭惡已經被人解決的問題,結果沒畢業就“跑”了。最后,20歲的他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直接拿了博士學位,導師是大名鼎鼎的費曼。隨后他留校,成為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
1981年.沃爾弗拉姆榮獲第一屆麥克阿瑟獎(俗稱“天才獎”),是最年輕的獲獎者。同一批獲獎的其他人都是各學科的大家,包括199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沃爾科特。
他很快對純物理失去了興趣。1983年,他轉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開始研究元胞自動機,希望找到更多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底層規律。這一轉型產生了巨大影響。他成為復雜系統這一學科的開創者之一,有人認為他做出了諾貝爾獎級的工作。20多歲的他也的確與諾貝爾獎得主蓋爾曼、菲利普·安德森(正是他在1972年發表的文章“More is Different”中提出了emergency,即涌現這一概念)等一起參與了圣塔菲研究所的早期工作,并在UIUC創立了復雜系統研究中心。他還創辦了學術期刊 Complex Systems。
為了更方便地做與元胞自動機相關的計算機實驗,他開發了數學軟件Mathematica(這個名字是他的好友喬布斯取的),進而創辦了軟件公司Wolfram Research,轉身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Mathematica軟件的強大,可以從本書后面對ChatGPT解讀時高度抽象和清晰的語法中直觀地感受到。說實話,這讓我動了想認真學一下該軟件和相關技術的念頭。
1991年,沃爾弗拉姆又返回研究狀態,開始“晝伏夜出”,每天深夜埋頭做實驗、寫作長達十年,出版了1000多頁的巨著《一種新科學》(A New Kind of Science)。書中的主要觀點是:萬事皆計算,宇宙中的各種復雜現象,不論是人產生的還是自然中自發的,都可以用一些規則簡單地計算和模擬。Amazon上書評的說法可能更好懂:“伽利略曾宣稱自然界是用數學的語言書寫的,但沃爾弗拉姆認為自然界是用編程語言(而且是非常簡單的編程語言)書寫的。”而且這些現象或者系統,比如人類大腦的工作和氣象系統的演化,在計算方面是等效的,具有相同的復雜度,這稱為“計算等價原理”。
這本書很暢銷,因為它的語言很通俗,又有近千幅圖片,但是也受到了學術界尤其是物理界人士的很多批評。這些批評主要集中在書中的理論并不是原創的(圖靈關于計算復雜性的工作、康威的生命游戲等都與此類似),而且缺乏數學嚴謹性,因此很多結論很難經得住檢驗(比如自然選擇不是生物復雜性的根本原因,圖靈公司出版的圖書《量子計算公開課》的作者斯科特·阿倫森也指出沃爾弗拉姆的方法無法解釋量子計算中非常核心的貝爾測試的結果)。
而沃爾弗拉姆回應批評的方式是推出Wolfram|Alpha知識計算引擎,它被很多人認為是第一項真正實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它結合了知識和算法,用戶采用自然語言發出命令,系統即可直接返回答案。全世界的用戶都可以通過網頁、Siri、Alexa甚至ChatGPT插件來使用這個強大的系統。
如果我們從以ChatGPT為代表的神經網絡的角度來看沃爾弗拉姆的理論,就會發現一種暗合關系:GPT底層的自回歸架構,與很多機器學習模型不同,的確可以歸類為“規則簡單的計算”,而且其能力也是通過量變的累積涌現出來的。
沃爾弗拉姆經常為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做技術支持,用Mathematica和Wolfram編程語言生成一些逼真的效果,比較著名的包括《星際穿越》里的黑洞引力透鏡效應,以及《降臨》里掌握以后就能夠超越時空的神奇外星語言,非常富有想象力。


他當年最終離開學術界,和與普林斯頓同事不和有關。老師費曼寫信勸他:“你不會理解普通人的想法的,他們對你來說只是傻瓜。”
我行我素,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斯蒂芬·沃爾弗拉姆真奇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