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沈赤心在博白城外見到第一標標統方世珍,得知石城山一帶下了大雨,道路泥濘。
方世珍說:“真是巧了,元帥走時,雷州還是晴空萬里。我標隨后剛出石城,天氣轉陰,緊接著就下起了小雨。到了石城山,雨勢漸大。
“山雨沖刷道路,給行軍造成不少困難。今晚,我標就會陸陸續續趕到博白。最遲明天早上,后隊也將全部趕來。”
步兵標及時趕來參戰,總算沒有耽誤大事。
沈赤心則想得更遠。
嶺南一般自四月起開始多雨,一直持續到九、十月份。明末氣候異常,處于小冰河期,嶺南的雨季也有所延遲,雨量減少。
現在已是四月底,而石城山靠近博白。石城山既有雨,博白不久之后也將下雨,且將持續不斷。雨天不利于行軍打仗,也將給赤軍擊敗滿洲兵增加困難。
沈赤心說道:“今天早上,我們在沙田村迎擊清虜,東方朝霞燦爛。俗話說‘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博白恐怕也要下雨了。”
遙望夜空,不見半點星光,空氣中隱隱透著一股冷意。
博白城北,宋建正在組織民兵、守兵、百姓挖掘壕溝。第一道壕溝已經掘成,軍民正在挖掘第二道壕溝。近衛營、騎兵營從沙田退來,正在壕溝后左右兩翼設置營壘。
步兵一標人多,源源不斷地從東面趕來。他們經過長途跋涉,看見博白城外正面積極構筑工事,亦顧不得休息,連夜扎營。
博白交通便利,連接廣西、廣東,赤軍據有博白后,治民有道,工商業更加繁榮。城北靠近城池,有連片的居民區,客棧、酒館、茶館、商鋪一應俱全。行人商旅來不及進城,往往在城北落腳休息。
這給赤軍的防御增加了困難,反過來也提供了方便。赤軍大量征用民房,拆門窗設置木墻。百姓知道清軍暴虐,為免屠城之災,亦傾力配合赤軍。
赤軍今晚加餐,吃了一頓帶有熱氣騰騰的晚飯。主食是白米干飯,菜有青菜豆腐湯、咸菜丁、蒸魚干蝦干。官兵有了力氣,士氣大漲,準備連夜構筑工事。
怕什么來什么,雨滴稀稀拉拉地落了下來。
沒過多久,雨勢漸漸變大,火把被雨淋滅,到處一片漆黑。壕溝內也積了雨水,民兵、百姓紀律欠佳,只得停工休息。
沈赤心召集眾將,在城北一家客棧開會。這家客棧較大,兼作酒館,大堂已經生起了一堆篝火,門口也點著火把,近衛兵戒備森嚴。
騎兵營駐在西翼,與客棧離得遠。營長曹正吉來得最晚,隨身跟著十幾個騎兵,身上滿是兵器。
元帥駐地,豈容騎兵擅闖?近衛兵不許騎兵靠近客棧,騎兵力爭,門外一陣喧囂。
曹正吉先進屋,向沈赤心抱歉,說道:“元帥,我來得晚了,對不住了。隨行的十幾個騎兵,帶來一百多副滿洲弓,想找個屋子烤火。無奈近衛兵油鹽不進,附近幾個屋子都不讓進。”
這話雖是抱怨,也是在表功。白天騎兵營與清軍大戰,重傷清將穆徹納,繳獲了一百多副滿洲大梢弓,箭矢更有上千。
得虧曹正吉是個有心人,撤退時走得匆忙,卻讓劈山炮隊收集弓箭,帶回了一百多副滿洲弓、一千多支箭矢。
沈赤心神情一動,心有所喜,說道:“讓他們去隔壁生藥鋪烤火,帶兩副滿洲弓過來。”
眾將也都明白過來,騎兵過來不是為了烤火,而是要烤弓弦。
滿洲弓聞名天下,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怕水、怕火。因為弓弦多由牛筋制造,有的弓弦還會用虎筋、熊筋制造。
這種動物筋制造的弓弦彈性十足、堅韌可靠、經久耐用,唯獨怕火、怕水。怕火自不必說,容易被火燒掉。遇水遇潮,就會發脹變得松軟,失去彈性。
不僅弓弦如此,滿洲弓還使用牛角、牛筋等材料制作弦墊,利用動物皮膠黏合材料,這些材料都怕水怕潮。
因此,滿洲兵行軍宿營,往往把弓弦取下,裝在專門的小袋子里,角弓也裝入專門的袋子里。有些講究人還會隨身攜帶一個小銅爐,里面燃燒木炭,再把弓弦放在銅爐周圍,隨時保持弓弦的干燥。
方世珍是江西人,沒見過滿洲弓。他好奇地拿過一張弓,湊過火光端詳,說道:“他娘的,這弓比我還高半頭。”
他正想拉一下弓,沈赤心提醒他道:“小心,滿洲弓勁大,不能空弓拉弦。你得彎下腰,撅著屁股,才能拉滿弦。”
方世珍年輕氣盛,取過一支箭矢,不由得感嘆道:“這支箭恐怕得有三尺長、三四兩重,粗細都趕上我的小拇指了。箭簇寬大,像個小鏟刀。”
他在屋內挽弓搭箭,箭矢射穿一支桌子,又鉆入第二張桌子,忍不住嘆道:“這滿洲弓實在是太毒了。”
沈赤心則嘆道:“這還是受潮的情況下,放在平日由滿洲兵射箭,威力只增不減。”
眾將集齊,開始討論如何對付清軍。大家多主張堅守,曹正吉的觀點最有代表性,說道:
“下雨天,我軍的大炮、火槍皆不能用,無法發揮火器優勢。不如憑城堅守,避免與敵接戰。等清軍糧盡,自然不戰而敗。”
沈赤心極力主張,說道:“雨天不利于火器,也不利于弓箭。我軍的大炮、火槍不便施放,清虜的大梢弓也將失去用武之地。
“清虜全都是精銳騎兵,遠道而來,利在速戰。依我看,他們明日必會進攻博白。珠瑪喇擅長用兵,既敢繞遠進攻博白,又何嘗不敢繞博白而攻廉州?
“誰又能保證,珠瑪喇會一直死磕在博白城下,不會翻山進攻廉州?他們全部都是騎兵,機動性較我軍好。廉州城北就有暨南大學堂,還有眷村,一旦被清軍屠戮,后果不堪設想。
“我軍近戰不如清軍。但清軍近戰主要靠弓箭,清弓淋雨受潮,威力大減,甚至于不能用。清軍還有不少人身著棉甲,淋雨后吸水膨脹,極為不便。
“我軍人數較多,若近戰接敵,兩三個人打他一個,未嘗不能決戰。士兵身著藤甲,不受雨水影響,更加輕便。加之熟悉地形,軍民同仇敵愾,如此天時地利人和,如何不能打敗清虜?
“滿洲兵并不可怕,什么天下無敵,都是騙人的玩意。尚可喜號稱名王,許爾顯、班志富都是東江鎮名將,不都被我們打敗了嗎?
“珠瑪喇雖為滿洲名將,可惜已經六十多歲,廉頗老矣!滿洲兵在沙田村銳氣已失,在博白更難有作為。我們要樹立信心,爭取全殲這支滿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