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教育學
- (蘇聯)瓦·亞·蘇霍姆林斯基
- 2869字
- 2024-01-12 11:27:47
同父母的談話2
談談父母的公民責任和道德責任
身為父母的情感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這種情感只有等到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能體會到。我記得學校曾發生過這樣一件感人的事。有一對年輕夫妻(都是教師)結婚很久沒有孩子。兩人十年來苦苦等待為人父母的幸福,后來甚至不再相信他們會有這種福分了。可是,突然有一天,年輕的妻子懷孕了。在教員室里,她飽含喜悅的淚水述說了這件事。起初對女老師們講,接著女老師又講給男老師們聽。大家都十分高興,紛紛祝賀。
當年輕的父親將妻子和兒子接回家時,他幸福滿面,心花怒放。后來,他還抱著小孩兒來到學校,想說些什么,卻止不住哭了起來。他強忍著激動說道:“從我聽到他的第一聲啼哭起,我就覺得自己判若兩人了。這個小生命,就是我骨肉的一部分。我有一種感覺,他就是我的第二顆心、第二個我。”然后他又說,現在在班上、在課堂里,看見孩子們完全是另一個樣子了,“每個孩子的痛苦都成了我之痛”。
身為父親、母親,讓我們思索這些話吧,孩子就是我們身上的一塊肉啊!對于創造者而言,再沒有比做父親、母親更為高尚、更為神圣的了。當您的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呼吸,睜開眼睛看世界,從那時起,您就承載著一種巨大的責任。您在看著孩子的每一個瞬間,您也在看著自己;您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教育著自己,在檢驗著做人的品格。
世界上有千百種職業、專業和工作:有人修鐵路、造房屋,有人種地,有人救死扶傷,有人制作服裝……但有一種包羅萬象的、最為復雜的,也最為崇高的工作,人人都在做,而且每個家庭又各不相同,絕不重復——那就是育人。
這項工作的特點就在于人們從中可以領悟到無與倫比的幸福。父母在繁衍下一代的同時,也會在孩子身上再現自己。這種再現的程度,完成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道德責任。這項工作的每一個瞬間都可以稱為教育,這是為了未來、著眼于未來的一種創造。
這種教育是社會教育與個人教育有機地交融在一起的。依我之見,正是在這種公、私教育交融之中蘊含著人類幸福的聲音。
如果您想身后在人世間留下痕跡,其實未必都去當個著名作家、科學家、宇宙飛船的制造者,或者去當個化學元素周期表中新元素的發現者……您能教育出好孩子,讓他做個好公民、好勞動者、好子女、好父母,您就會在社會上得到肯定。
創造人,需要您集中高度的全部精力。這里不但需要生活智慧,也需要技巧,還可以將其稱為一種藝術。孩子們不只是幸福的源泉,孩子本身就是您勞動創造出來的幸福。您也許是一位小伙子,正站在極度緊張地等待與情人幽會;您也許是一位年輕的父親,正在搖籃旁哼唱著古老的小調;您也許滿頭白發,由于家庭生活的歡樂與憂愁而變為一位閱歷豐富的爺爺奶奶。記住這一點吧!父母的幸福不是上天賜予的,幸福也不會隨著青年男女成了丈夫和妻子,就作為節日的客人而自然到來。只有付出艱辛、飽經苦難得來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這種幸福是不畏枯燥、乏味,長年付出艱辛的勞動直到忘我的人才會得到。培育孩子的復雜性,還在于將理智與情感、智慧與愛情交融在一起,既賞心悅目于眼前,又要誠惶誠恐于未來。凡是缺乏作為父母的這種睿智,那么幸福就化為泡影。
我回想起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我們社區里住著一位心地善良的好人,一位令人敬重的勞動者——康拜因[1]操作手,他叫伊萬·菲利波維奇。他由于忘我的勞動榮獲過勛章,他的照片經常刊登在報紙上,甚至路邊的宣傳牌上還刊登了伊萬·菲利波維奇的大照片,旁邊寫著:“我們學習的榜樣。”
伊萬·菲利波維奇有個兒子,也叫伊萬。他是獨生子,父母對他格外疼愛,但他們的這種愛不夠合理:小伊萬的一切任性要求,他們都去滿足。孩子要什么就買什么(一直到十四歲,他們還稱兒子為“寶寶”),讓小伊萬感到自己是沉浸在父親的榮譽之中,生活在蜜罐里,不必飽受任何苦難的磨礪。他長成一個游手好閑的人。在他看來,得到的一切都是輕而易舉的。然而,對一個人來說,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得到歡樂和幸福越容易,到了成年時期就會知道真正的幸福越來越少。親愛的母親和父親,您可要反復思考這條教育規律啊!教師常去邀請伊萬·菲利波維奇來校,但他總是說沒空兒,不是去參加農莊的一些會議,就是到區里介紹經驗,要不就是到鄰近的農莊檢查工作。有一次,小伊萬發生一件不幸的事,他把同班的一個女生打傷了,到了不得不就醫的地步。學校派人去找伊萬·菲利波維奇,請這位父親快去學校,說他的兒子出事了。
“出什么事了?”父親焦急地問道。
來人述說了發生的事,這位父親輕松地嘆了口氣,說:“咳!我以為他出了不幸的事了呢?……現在我可沒空兒到學校去,我馬上要去參加一個先進工作者會議……”
傍晚時分,伊萬·菲利波維奇被叫到了學校。他聽完老師敘述事件經過后,一句話也沒有說,回到家里就把兒子狠揍了一頓,邊打邊說自己的憤怒:“教訓你,就是為了不讓學校再來找我。”可就在第二天,小伊萬就跑到田地里,抓了兩把稀泥,糊在父親相片的眼睛上。到了這個時候,父親伊萬·菲利波維奇才恍然大悟,教育孩子是得用理智、用心去做好的一項細致的工作……他懂了,但也晚了。親愛的父母們,讓我們深思生活中這段真實的故事吧。
不久前,我收到從烏拉爾寄來的一位好工人的來信。“我獲得過獎章”,這位父親寫道,“大家都來祝賀,家里充滿歡樂。可是我的兒子,五年級學生,十二歲了,卻用離家出走來祝賀我的榮譽……這幾天,對我來說很苦惱。我反復思考著我的所作所為以及我是怎樣生活過來的。思前想后,我得出一個結論:不是兒子的錯,而是我的錯,是我不了解他。我唯一的功勞,似乎只是生了他……卻沒有帶給他童年的一點兒歡樂。一旦兒子在學校里犯了什么過失,我就打他,兒子很恨我。現在,我猶豫了:如果最重要的東西都沒有了,那些勛章、榮譽和同志們的尊重,對我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
請您深思這些用真情實感寫出來的字句吧!無論您處在什么樣的工作崗位,有著何等重要的、復雜的、某種創造性的工作,請記住,家里還有一項更重要、更復雜、更細致的工作在等您去做,這就是育人。對您而言,這不僅是最主要的、最需要的、最迫切的工作,也是我們社會所要求的,并依此形成一條偉大的準則,那就是:人是世界上一切財富中最為寶貴的。尊敬的父親和母親,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懂得,缺乏教養、道德上的愚昧無知和不學無術之人,無異于一個飛行員駕駛著發動機損壞的飛機,不但本人會喪命,也會將他人帶上不歸之路。
如果老師邀請您去學校,一定要去;要跟單位商量請假,人家會給假的。在我們國家的一些村子里,我知道有十多個集體農莊,如果家里在教育孩子方面出了問題,父親可以請假離崗兩周。畢竟道德上的愚昧無知、不學無術之人給社會帶來的危害,遠比父親請兩周假(當然沒有工資)的損失大過千倍。為此,一定要去認真思考教育孩子的問題,要去觸及自身心靈。
有一次,我問一位集體農莊的主席:“您這樣做會不會給經濟帶來更大的損失?”農莊主席回答道:“直接的損失沒有,只是那位父親為教育孩子暫時離崗不拿工資而已。間接損失,整個集體農莊一年需要一百盧布。不過,這一百盧布的損失遠比一個人給社會帶來的損失要少得多。”
[1] 康拜因,即聯合收割機,此為20世紀50年代譯法。——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