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這世界上真的有純愛嗎
- 重生2018,從那年盛夏開始
- 北原鹿野
- 2404字
- 2024-05-12 17:28:19
啊咧……目光對上的一瞬間,反而是許哲不自信了。
有些害羞靦腆似的臉紅,低了低頭。
布谷麻衣輕笑。
果然,印象中,許哲還是一個純情小男孩。
沒有接觸太多異性的男孩,大多數會把第一個愛上的女孩愛的死去活來。
他們把這種行為,稱為純愛。
只是這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對癡男怨女,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將原本平靜的生活過得一地雞毛。
最后迷失了自己。
愛人先愛己,這是愛人的前提。
江南大學。
剛剛還一直講課的王莎莎老師,發現了正在發呆的許哲。
于是,她緩緩走到了許哲的面前,輕輕的用手指,敲了敲許哲的課桌,安靜詢問道:
“許哲,你在發什么呆呢?”
面對著許哲這個滿分好學生,王老師的態度,倒是溫和許多。
只是她對許哲的態度,有些不滿意。
許哲見狀,被嚇的一激靈,在冷靜情緒后,回應答道:
“不好意思啊,王老師,剛剛在想一些事情,發愣出神了。”
“好吧。”
“下次注意。”
王莎莎老師并沒有過多的深究。
作為高數老師,她最為清楚,自己這個好學生的成績實力和學習天賦。
整體上,都不會犯一些低級的錯誤。
而在旁的布谷麻衣,卻是靜靜的看向許哲。
因為她發現,好像最近的許哲有些奇怪。
是戀愛體驗館回來之后。
好像都有一些魂不守舍似的。
好像,在回憶著些什么。
又或者,是他想起來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可是,在許哲站起身來的那一刻。
布谷麻衣發現,在這一瞬間,許哲好像長大了一般。
就像小時候,總是盼望著長大,漸漸的,就長大了。
高大的身軀,健碩的體魄,成熟的聲線和面孔,無疑不彰顯著,屬于她和許哲的童年結束了。
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風。
青春,是個美好而又傷痛的詞語。
像帶著記憶的青春疼痛文學似的,顯得有些傷感,又讓人癡迷懷念。
布谷麻衣以前在中學時期,就認識了許哲這個弟弟。
因此,在學業課程上,也是對他頗加照顧。
江南的夜色迷離,暗流涌動的星座大橋,開始藏匿著兇險。
大學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高三也沒有想象中那么難熬。
就像人總是對得不到的東西,感到好奇,充滿興趣。
猶如陳奕迅的那句歌詞一樣,“得不到的心永遠在騷動。”
“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到底人生中要多少次偏愛,才能夠偏愛呢?
布谷麻衣不太清楚。
印象之中,許哲是個笨笨的,呆呆的,有些木訥的男生。
很靦腆,又害羞的小男孩。
可能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布谷麻衣都不知道,許哲到底喜歡誰。
只是這么多年,許哲一直單身的原因,布谷麻衣也不好意思輕易過問。
單身是有原因的,被迫單身著,主動單身著,沒有辦法的辦法,都是單身。
好像,這都逐漸成為了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
就像生活,如果不是來趕路的話,沿途都是風景。
并且在那段匆忙的歲月里,語文才是最美的科目。
當文字脫離了考試的枷鎖,真正的情感才慢慢浮現出來。
就如同許哲曾經常說:“我們下一節課,上什么?”
看著黑板上,桌椅上的課程表,期待著下課,放學的光陰。
人還是,無法擁有對青春的感受,和對青春的感覺。
那是最讓人無奈,且癡迷的過往。
就像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每次放小長假,布谷麻衣都有向往自由那種感覺。
教育是具有滯后性的,只有到了一定年紀有了感悟才會明白教育是會閉環的。
青春懷念青春,且人更懷念童年。
奈何花有重開日,人已無再是少年。
又如當年的那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喜歡熱烈,且真誠。
許哲知道。
那段無人問津的歲月,他是怎么走過來的。
還記得以前高中時上地理課,書上有個知識點,分析一個城市的區位優勢,有一條一定要寫上去,叫做“我國人口勞動力資源豐富且低廉,具有充分的人口紅利”。
那時候,許哲還偷偷的樂,以為人口紅利,是個什么好詞。
后來才發現,拿著三千多的工資,拿命熬夜,拼命加班,才真正理解勞動力到底有多廉價,而書上所說的人口紅利正是自己。
許哲小的時候覺得,刻舟求劍是諷刺,誰會有那么傻?為了一把劍,特意的去這樣做,長大之后,許哲才知道他的悲劇內核是遺憾。
所以黃庭堅才會寫道:
“往事刻舟求墜劍,懷人揮淚著亡簪。”
甚至許哲小時候會覺得,怎么會有人做出掩耳盜鈴這種傻事?
長大之后才知道,你我皆是凡人,自欺欺人,說到底,也不過是一種自保的手段。
就當失去至親后,才知道《陳情表》中“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這背后的至情哲理。
親人的離世,不是一場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濕。
當面對和周圍人的巨大差距,才知道《送東陽馬生序》中“余則勻袍蔽衣處其間,略無慕羨意”這其中,就需要不斷地修行,才能長出強大的自信。
當獨自闖蕩社會后,才知道《記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爾”浪漫難覓,知己難求。
可貴的不是那晚的月光,而是月光下推心置腹的我們。
當時過境遷,所有的付出都有了結果,才知道《早發白帝城》中“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功不唐捐,命運最終會嘉獎每一個相信天道酬勤的人。
考公考編時,才讀懂《范進中舉》;
找工作時,才讀懂《孔乙己》;
談婚論嫁時,才讀懂《孔雀東南飛》;
十五六歲的我,在地理試卷上寫下:“此地的優勢在于其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十年后的我審視著下班后的疲憊自己,一顆子彈正中眉心”當年的老師叫不醒曾經的我們一樣。
也完美詮釋了,教育具有長期性和滯后性,就像是一個閉環,多年后你有一個瞬間突然意識到什么,那就是子彈命中完成閉環的瞬間。
此時此刻,才是教育的完成“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的深深遺憾。
許哲特別喜歡一段話;
我們不能站在現在高度,去批判當年的自己,這不公平,如果能重來一次,以當年的閱歷和心理,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那么,不如放過自己,和過去的自己和解吧……
——
要知道,語文課本里,沒有一篇課文是充數的,都是經過反復推敲后,才決定的結果,只是當時忙著趕路,卻忘了窺探古人風骨。
讀時以為是束縛自己的粗布麻繩,回望發現皆是熠熠生輝的絲綢緞帶。
那些遺憾,深深埋藏在人們的心間。
面對這些無關痛癢的過往,和世事難料的事情,許哲溫和笑了笑,道:
“遺憾的人生,就像許嵩的那句歌詞一樣:紅雨瓢潑泛起了回憶怎么潛,你美目如當年,流轉我心間。”
“渡口邊最后一面灑下了句點,與你若只如初見,何須傷感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