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還鄉會
- 開局一個碗,推翻大明朝!
- 呂玄德
- 4105字
- 2024-02-20 23:42:49
汪夢錫畢竟有生員的功名在身,而且明年就是秋闈的年份,他干脆在西安城里租了個房子住下,一副讀書應試的樣子。
但他平日里常去府學縣學溜達,因為出手十分闊綽,很快就融入了本地士子的圈子,開始參加本地士子組織的文會活動。
而且汪夢錫本身就很有才氣,才個把月的功夫,他還在西安府的士林里攢下些許名聲。
這日,汪夢錫正在住處疑惑怎么趙登沒有按時來聯絡,卻接到一名剛剛熟識的客人來訪。
“天賜,聽說初一的時候秦王府封世子了,世子爺準備在十五辦一場文會,你去嗎?”
“秦王世子?”汪夢錫驚訝問道。
他沒想到這么快就有機會能搭上宗室這條線,而且還是秦王。
秦王的身份很尊貴,這從西安的秦王府規格就可以看得出來。
很大程度上,西安府城的格局和格局都是為了迎接朱樉就藩,秦王府還是和西安城的擴建工程同期建設的。
大明滅亡之后,秦王府所在的西安城西北隅便被圈為滿城,王府也被改成了八旗校場,王府內的建筑皆被拆毀,拆出來的木料在雍正朝都被用作西安城隍廟的建設。
但完整的秦王府城墻卻被保存了下來,甚至一直堅持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才被拆除。
大明的初代秦王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樉,傳到崇禎初年,現在的秦王已經是第九代第十三任,名為朱誼漶。
而新封的親王世子是他的第三子朱存極,如今已經三十四歲,喜好詩詞歌賦,平日里十分喜愛召開文會結交讀書人。
這次受封士世子,朱存極想再辦個文會表達一下喜悅。
“是啊,天賜你才思敏捷,若是參加文會定能獲得世子爺賞識。”來人攛掇道。
汪夢錫問道:“少啟兄去嗎?”
“我當然去,不然怎會來邀請你?”來訪的青年名劉景,自少啟,下得一手好棋。
汪夢錫拱手笑道:“那到時我就陪少啟兄同去。”
“好說,出發前我再來叫你,到時子季兄他們也會去的。”劉景也笑著說道。
汪夢錫問:“最近可有其他文會?”
劉景想了想,說道:“我聽說漢中來的士子們組了個什么還鄉會,他們每半月聚會一次,你不是沔縣人士嗎,好像后日就是他們再聚會的日子了。但是我和這些人不熟,你可以多向漢中來的人打聽打聽。”
“多謝少啟兄。”
汪夢錫送走劉景,回到屋內,繼續整理這些日子里搜集來的情報。
李弘現在占了漢中西邊的四個縣,東邊城固、西鄉、洋縣三個縣的士紳們都戰戰兢兢,生怕李弘哪天又起刀兵打過來,紛紛向關中方向跑。
西安城里聚集了不少漢中跑過來的士紳,他們在西安城里不斷宣傳漢中李賊有多么可怖,在所占的四個縣里是多么倒行逆施。
這群人來得早,還組織起了一個什么還鄉會,妄圖通過組織文會擊敗李弘。
汪夢錫和府學縣學的士子們相處得不錯,但和這群人卻沒什么來往。
主要他怕遇見當初在沔縣縣學時的同窗,當時他窮困潦倒又生了重病,本就不富裕的家里為了給他治病花光了幾乎所有銀子,連吃飯的錢都拿不出來,若非楊算惜才時常接濟他,可能他早就病死在縣學的宿舍里了。
當初的貧寒士子汪夢錫現在成了長安城里的闊少爺,總會有點不好解釋。
但他還是得了解一下這個還鄉團是個什么東西。
倒不是怕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真的有能力打回去,而是看看有沒有什么有用的情報可以獲取,而且如果真的混入成功,還可以給自己一個公開的反對李弘的士子身份作掩護。
誰能想到一個還鄉會的骨干會是反賊的秘書頭子呢?
順便也能看看現在李弘治下有沒有那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若是有,肯定會和這個還鄉會有聯系。
于是汪夢錫又使了些銀子請手頭不太寬裕的士子吃飯,看能不能拓展到還鄉團的人脈。
“天賜老弟真是好大方,一個月功夫我就已經白吃了你三餐飯,為兄我實在過意不去啊。”一名士子嘴上說著不好意思,手上的筷子卻一刻不停。
這些日子以來,把汪夢錫當冤大頭的不在少數,此人就是其中之一。
汪夢錫笑道:“兄長今日盡管放心吃,只是愚弟想跟兄長打聽些事情。”
“哈哈哈,賢弟真是當代孟嘗也,有什么事但問無妨,我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另一名蹭飯的士子笑著說道。
“我想打聽一下漢中士子組織的還鄉會。兄長你也知道我家就是漢中的,如今我家被反賊占據,也想加入到那還鄉會里去,也好日后回家看望父母。但無奈愚弟在漢中時家境貧寒,交友不甚廣泛,如今意外發了點小財才結識到兄長這些朋友,沒有那邊的人脈。”
“好說。”一名士子擺擺手,“我認識一漢中府來的舉人,明日介紹給你們認識。”
“那真是多謝兄長了。”汪夢錫給他斟滿酒杯。
翌日,在這名士子的介紹下,汪夢錫和那名舉人見上了面。
這名舉人名叫劉英,是南鄭縣人,家里是大地主,在李弘第一次攻破府城之時便帶著家里的部分浮財逃之夭夭,等李弘地盤擴大逃跑的士紳多了,劉英便憑自己的人脈在西安府組織了一個還鄉會。
一個舉人,一個秀才,也不是一個縣的,不認識很正常。
劉英很看重汪夢錫的秀才身份,這可是自己還鄉會里不可多得的人才!
汪夢錫問道:“兄長可知官軍何時發兵?”
劉英對汪夢錫說道:“我現在已經投入楊總督門下做幕僚,楊總督說待陜北的流賊剿滅殆盡,定然會傾全陜及甘肅之兵合力圍剿李賊。而且總督老爺和鎮守太監都已經將李賊盤踞四縣的情況奏報給了陛下,陛下若是知曉漢中已經陷落數縣,定然還會加派湖廣、四川之兵合力圍剿。咱們漢中籍的士子日后還是有機會回鄉的,另外咱們還鄉團后日在瀚文酒樓聚會,你也來吧。”
“一定。”汪夢錫拱手說道。
一上來就問到重要情報,這還鄉會用處還是挺大的嘛。
不過陜北的流賊那里是說平就能平的?
而且楊鶴因為手里沒錢沒兵,對流賊使用的還是招撫政策為主,他上給崇禎皇帝的奏疏到底是建議圍剿李弘還是建議崇禎招安李弘都兩說。
汪夢錫也大致問了一下還鄉會的人員組成,出身已經被李弘占領四縣的士子不多,大多還是臨近的三縣士子,他們有很強的焦慮心理。
回到住處,汪夢錫終于見到了趙登。
“怎么遲到了兩日?”
趙登答道:“路上遇著盜匪了,跑到咸寧縣去過了一夜。”
“你們沒事吧?”汪夢錫擔憂問道。
“都沒事,咱們又不是出來打仗的,不跟他們纏斗,跑就是了。”趙登嘿嘿笑道。
汪夢錫倒給趙登一杯茶壓驚,說道:“沒事就好,師長可有指令下達?”
趙登接過茶盞噸噸兩口把茶喝完,又拆開帶來的包裹,露出里面白花花的銀子來說道:“這回只給你帶了銀子來,師長就就說讓你盡快打入那個什么還鄉會內部,最好能把名單給搞出來,沒有什么書面的指示。你有沒有什么要我帶回去的?我等下還要去楊家看看,銀子我留一些買禮物。”
汪夢錫倒不在乎少拿點銀子,而是提醒道:“半月前你不是才去過?師長交代過不要去得太頻繁,不然容易讓楊家生疑心,你不要忘記在楊家眼里你是從山西過來的。”
趙登說道:“你不知道,師長兄妹二人此前落難時在咸寧縣受過一戶人家的恩惠,此次我輾轉到咸寧縣忽然想起來這件事,便想去問問小姐還記不記得這戶人家在哪里。師長過去不是常教我滴水之恩涌泉報之嘛,我現在也是想著讓師長他也能有機會報報他的恩情嘛。”
“小姐那個年紀哪里會記得這些事情。”汪夢錫此來西安城任務不同,他沒去拜會過楊家,也沒見過李貞,但他知道李貞年紀并不大。
“去問問看嘛,萬一小姐記得呢。”趙登嘿嘿笑道。
“那行,你機靈點,別讓楊家人看出破綻來。”汪夢錫提醒道。
“好嘞,放心吧!”
這回來楊家是趙登自己的決定,他手里沒有李弘的信,所以特意少給汪夢錫些銀子,把剩下的錢在城里買了些禮物,胡亂編了個李弘在外面生意做得紅火特意回來報喜的理由去楊家報喜。
楊家人的下人對趙登早就熟悉了,知道他是表少爺派過來的人,便直接放他進去。
“楊少爺,我家老爺(李弘)和妹妹一年未見甚是想念,特地讓我帶口信來,還請讓我跟三小姐見上一面。”
楊老爺身體依舊健碩,楊知忠四十多了還是家里的大少爺,而李貞早就改名為楊行秋,現在的身份是楊家三小姐。
楊知忠不悅道:“有什么話信里說不行嗎,你一個外男,要見小姐成何體統?”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放棄了通過婚姻攀附權貴的想法,楊知忠對三個女兒的管束突然嚴格了起來。
“可……”
趙登辯解的話還沒完全說出口,老夫人卻說道:“你之前讓自己大姑娘出去逛街見生男人都不管,現在倒是有閑心管起小姑娘的事情來了,讓我的乖孫女聽聽他哥哥說些什么怎么了?”
“啊這……”
自己母親的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楊知忠自然也不好阻攔,只是不讓趙登在室內單獨和李貞見面,讓兩人在院內的花園里說話。
趙登見到李貞,先是學著過去李弘聊天時自責的口吻對小姑娘道歉,又說了點漂亮場面話。等話都說完了,趙登給盯梢的下人塞了點銀子,下人很自覺地走開了。
等確認下人們都不在旁邊,趙登問道:“小姐還記不記得一年前在咸寧縣時有戶人家給你們水喝,還給了一個碗和幾個饅頭?”
李貞想了想,小跑回房里去。
再出來時,手里竟是當初那戶人家送的深碗。
“是這個,小哥讓我留著呢。”李貞不無得意地說道。
趙登欣喜道:“那小姐還記得那戶人家住哪兒嗎?”
李貞又跑回房里取出一張絲絹,小手拿著炭筆在絲絹上畫了一張簡易的示意圖。
趙登接過示意圖,結合自己在咸寧縣的觀察,只能判斷這戶人家大致在哪個范圍,但是這已經是不小的收獲了。
畢竟一個七歲的小姑娘,能記得這些已經非常不容易。
等趙登收好絲絹,李貞鬼鬼祟祟地看了看四周,十分小心地塞給趙登一個錢袋,說道:“這是我存的錢,你帶給小哥拿去用,我平時都不出門用不著這些。”
此舉讓趙登都覺得有些感動,他把錢袋遞還給李貞說道:“不用這些,你哥哥現在可是當師長的人物,能耐大著呢,他不缺這些錢,小姐還是把這些錢留著,等過節出門的時候給自己買些零嘴。”
李貞堅持要給,趙登拗不過只能無奈收下。
等李貞開開心心回到房里,趙登正要出去,經過假山時卻被一只手拉住,一個不留神就被拽到了假山后邊。
楊驚春按住趙登的嘴巴,半恐嚇地問道:“你剛剛叫李弘叫師長,是怎么回事?李弘到底在外面做什么生意?我聽說漢中府有個造反的也叫李弘,是不是這個李弘是不是那個李弘?你要是答不上來,我就扯衣服告你非禮!”
趙登欲哭無淚,他哪能想到楊家大小姐竟然躲在假山后邊偷聽他說話,本來只是為了表示尊敬也為了安慰小姑娘所以沒有在李貞面前稱老爺而是稱師長。
李弘在漢中實名造反,所以費了很大的功夫甚至請曹汝述配合寫了一封信才讓楊家相信他是真的在山西做生意,楊家才沒有把漢中造反的李弘和自家不聽話的外甥聯系起來。
李弘每個月固定派人回來報平安,這在楊知忠眼里看來李弘只是不甘心做贅婿,還是不想和楊家鬧得太僵,好在外面掙夠了資本再回來結親。
但是在楊驚春看來,這太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