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承認錯誤比承認無能還難
- 大明,我科普歷史,老朱破防了
- 冬郎的春天
- 2224字
- 2024-02-26 10:42:09
“韓國公的這種認知,就是固執的認為把人們固定在原地,只干他們分內的事,
朝廷才認為是正確的,是大大的良民。
這,就是久居朝堂的后果。”
朱標一陣見血的指出之后又安撫了一下;
“孤只是就事論事,韓國公不必多想。
我們作為大明的統治者,自然的認為百姓應該完全服從我們規定的條條框框,
只是咱們不要忘了,人不是動物。
這是蘇塵的原話。
軍籍制度的弊端在于,一旦被沒入軍籍,就世代為軍戶,他們不可以轉換身份,更不能更改戶籍上的認證。
打個非常簡單的比方,假如,你從出生就非常討厭殺戮,更不喜歡舞刀弄槍,
可是因為你出生在軍戶家,你必須要走進軍營,你說,你會不會怨恨?
可是這個身份是朝廷給的,他要無條件服從!
這樣的人,一來不會在軍營中有所建樹,
二來跟不會真心報效朝廷,從而混在軍中,坐吃餉銀,
終其一生,碌碌無為,渾渾噩噩,
若他是個非常普通的人也就罷了,倘若他是個在別的方面有興趣的人,
比如,水利,比如經商,比如讀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是不是也算是毀了一個天才!
以上孤只是打個比方,可是實際上,孤覺得,這種情況不在少數。
如果這事放在我們自己身上,大家還認為,這樣做合理嗎?!”
啊?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肯定是不合理的。
“太子殿下說的的確有可能。”
“不是有可能,是有很多。”
“不過我到覺得韓國公說的也對,農戶和匠戶都還好說,這軍戶,
一旦取消這種制度,萬一都沒有人愿意當兵,好像也不行吧?!”
“這個,還真是不好取舍。”
......
而朱標接下來的話徹底顛覆了他們的三觀!
“眾所周知,我的父皇,從來不避諱談自己的出身,起于微末嘛。
所以,他制定的好多政策,都是在前朝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刪減,來作為我朝的律法。
說句大不敬的話,固定籍貫這件事,
就是基于蒙元把百姓分為不同等級的基礎。
而元朝之所以被百姓拋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的治國方略,不得人心!”
朱標一席話醍醐灌頂,大明朝堂上的這些人都是人中龍鳳,一點就透!
倒不是他們反應有多快,而是非常驚喜太子殿下,
能夠對這件事有如此獨到的見解。
也不是他們多愚蠢,而是因為他們即使知道這就是根本原因,
基于對皇權的敬畏,明知道這些策略有漏洞,哪怕知道不合理,
他們也不敢忤逆朱元璋的意思。
今天太子殿下敢于直面這種缺陷,往大了說,那是深明大義;
往小了說,那就是敢于承認錯誤。
人有些時候,承認錯誤比無能更難以接受。
不過,太子這承認的是老爹的錯誤,難受程度應該也沒那么低吧。
只是不知道陛下會不會因為而怪罪太子,就無從得知了。
“接下來,諸位就好好開始研究一下,怎么改革才能讓我們既能保證兵源的充足,
又能激發士兵的忠誠和歸屬感,榮譽感,讓他們覺得自己當兵參軍是光榮的,
而不是被逼無奈的選擇。
我想這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至于更改父皇規定的律法,就由孤來對陛下說。
注意!
我們既要躲開唐朝府兵制的局限性,也要參考不要陷入募兵制后期造成的的軍閥割據現象。
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尋找出一條獨屬于我大明朝的軍隊軍制出來。
孤相信,諸位愛卿定會交給孤一份滿意的方案。
散了吧。”
朱標說完,就背著手走了,留下滿朝文武站在原地發蒙!
這是把任務交給自己了?
韓國公李善長更是頭大,合著你們爺倆只需想一想,然后動腦子的事還得交給我們做?
“我朝這個固定軍籍的制度本來就是創新啊,這還改,怎么改?!”
兵部尚書趙仁嘟囔了一句。
“太子殿下現在有蘇塵最后臺,他這是想要讓大明傳承到千秋萬代啊。”
“走吧,任務來了,諸位,相關人員,繼續開會討論吧。”
唐朝初期實行府兵制,府兵的調遣、指揮權屬於朝廷。
府兵的來源,主要是從自耕農和地主中挑選,后來則逐漸以貧苦農民充役。
每三年征一次兵。凡20歲以上的健壯丁男,都在征兵范圍內,。
一般21歲入役,61歲出軍,實為終身服役。
但是經過武則天統治時期后,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府兵制失去了其經濟基礎,
而且當時府兵被王公貴族當家丁護院驅使,因此社會上以當府兵為恥,
所以唐玄宗為了提高軍事實力,開始實行募兵制。
施行募兵制之后,軍事實力倒是提高了,但同樣帶來另一個問題。
因為募兵制施行后,軍人已經成為一種職業,長期將兵在一起,容易形成軍閥割據,
為唐末節度使混戰及安史之又亂埋下了伏筆。
如此看來,府兵和募兵都有短板。
后來的宋朝呢?
根據《宋史·兵衛志》相關記載,兩宋的禁兵、廂兵、屯駐大兵等都實行募兵制。
但是他的指揮系統是由樞密院、三衙、兵部共同掌管。
其中,樞密院掌管全國軍事調動,直屬皇帝管理,擁有對宋朝正規軍的調動權;
由于禁軍是宋朝的正規軍,隸屬樞密院直接調動,三衙領兵,直接對皇帝負責。
三衙則分化禁軍的指揮權,三個部門共同領導禁軍部隊;
兵部隸屬于尚書省,為了防止宰相對軍國大事的干預,
宋代兵部只掌管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等非正規軍,
同時負責武將的升遷管理、地圖儀仗等。
而廂軍是宋朝各州縣安保部隊,最高隸屬于兵部,兵部擁有對全國廂軍的指揮權。
但是實際上,廂軍戰斗力弱,一般只有維持治安和雜役的任務,州縣地方長官一樣對其有領導權。
最后是土軍、民兵、藩軍。
他們是宋代為了邊防安全和治安穩定建立的準軍事化部隊。
按照熙寧變法的保甲法要求,宋朝逐漸建立完善其民兵部隊,
而從仁宗朝開始的對西夏戰爭也大量的招募了土軍和藩軍,
這些軍隊名義上直屬于兵部領導,兵部擁有其指揮權。
這樣三方制衡下來的結果倒是極大的防止了藩鎮割據實力的隱患,加強了中央集權;
但是兵權的過度分散和相關官員職位的增加,也會導致國家財政上的負擔加重,行政效率底下的問題。
大明臣子,都是飽讀詩書之輩,這下,有他們頭疼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