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國運
- 大明:朱棣重生土木堡
- 努力大閘蟹
- 2092字
- 2024-01-06 22:49:35
“一萬畝?按照一畝田養三個人來算,才只夠養活三萬人的,這點糧食放到有四十四萬人的瓦剌來算夠做什么?不夠,完全不夠。”朱棣搖頭道。
“大汗,我們可以今年先開墾一萬畝,明年再開墾一萬畝,這樣積少成多,很快就能擁有數量非常可觀的良田的。”池城立刻焦急道。他以為朱棣是覺得需要動用上千勞力,才只能養活三萬人有點杯水車薪,瞧不上這點糧食,想要放棄這一計劃。
“太慢了,本汗不想明年入冬的時候,還要繼續用馬匹去大明換糧食。”朱棣搖了搖頭,“本汗要組建一支萬人的屯田軍,池城,本汗讓這支新組建的屯田軍全力配合你行動,告訴本汗,開春前有沒有把握能給本汗在這塞北開墾出十萬畝適合耕種小麥的良田?”
池城一聽,冷汗瞬間就從額頭上冒了出來,他是想要一個表現的機會來證明自己,可他也不是一個憨憨。
一千人開墾出萬畝田地他有把握。
一萬人,他恐怕連這一萬人都管理不好,更別說開墾田地了。
“大汗,一萬畝跟十萬畝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了,一萬畝只需要挖一條水渠就能引水灌溉,十萬畝,那必須得挖水庫,挖河道了,這根本就不是一個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目標。”池城小心翼翼道。
在漠北這個地方開墾田地,最為困難的一點就是水源。
雖然這邊有大量的冰雪融水跟濕地,但這些水很難能夠利用起來。
朱棣皺了皺眉,池城見狀立即道:“大汗,要想大規模種植小麥,就必須先解決灌溉問題,只有灌溉系統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大規模的種植小麥,即便是我們中原,小麥雖然商周時期就已經被廣泛種植,但遲至兩漢時期仍然沒有取代粟成為北方的主體農作物,原因就是灌溉系統的不成熟。”
“這么大一個居延海難道還不夠灌溉區區十萬畝地嗎?”朱棣疑惑道。
“居延海肯定是夠的,但居延海的這些水,要引入到十萬畝地里利用起來,就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辦成的了。”池城苦笑道。平均每萬畝的耕地,只需要一個兩平分公里的水庫便足以,居延海有四十平方公里左右,足以灌溉二十萬畝田地了,若是再算上河流與濕地,就亦集乃這個地方,至少可以開墾出五十萬畝的耕地。
但是這些水,總不能靠人力用肩膀挑到農田里去吧?
“說來說去,不還是要修水滴,建大壩,挖水渠?”朱棣搖了搖頭,“池城,你說一個最大的數字,本汗給你多少人,開春前你最多能開墾出多少畝地。”
池城已經明白朱棣心中的想法了,他咬了咬牙,抱拳道:“大汗,讓兩千人配合微臣,微臣就算不寢不食,也定在開春前開墾出兩萬畝適合種植小麥的耕地。”
“好,本汗讓袁彬先率錦衣衛全力配合你,隨后本汗會陸續在這些瓦剌勞役中挑選出合適的屯田軍出來,所有的屯田軍你都可以隨意調動,我就一個要求,開春前,必須得給我弄出兩萬畝適合耕種的農田。”朱棣伸出兩根手指毋庸置疑道。
“臣定不負大汗重望。”
朱棣走過去親自將池城從地上扶了起來,“嗯,年輕人,多吃苦歷練,這件事只要成了,本汗保準你死后進神農廟里,受瓦剌萬民世世代代香火供奉。”
池城頓時渾身激動得顫抖起來,“大汗,臣定將肝腦涂地。”
朱棣欣慰的拍拍他肩膀,“去吧,不要用心里壓力,任務就算完不成本汗也不會處罰你,不過...建立不世之功的機會本汗已經給你了,能不能劉芳千古就全看你自己了。”
池城用力點了點頭,眼睛內燃起熊熊烈火。
朱棣不知道他后邊這句話究竟爆發出了池城多大的潛力。
只能說沒任何一個男人能夠拒絕名留青史的誘惑。
等池城離開后,袁彬終于再也忍不住了,他壓低聲音道:“大汗,我們漢人鉆研了幾千年的耕種技術,真就要這么傳給瓦剌了嗎?”
“什么傳給瓦剌?這不是我的屯田軍嗎?”朱棣面無表情道。
“可是他們都是胡人,到時候其他的胡人也會有樣學樣,不出十年,草原上就會到處有人開墾農田。”袁彬忍著怒火低聲道。
“不會的,你不了解草原,他們沒那么多的良田去開墾。”朱棣嘆了口氣,他倒是希望袁彬口中的現象會出現,但那是不可能的。
袁彬瞪大雙眼,他很想說一句我不懂草原,難道你就懂嗎?
“這件事情你就不用管了,接下來你的任務也非常重,這一萬屯田軍我可就交給你了,袁彬我封你為少將軍,我要你把這支軍隊訓練成能跟大明錦衣衛一碰一的天下精銳,這件事你辦得到也要辦,辦不到想辦法也要給我辦。”朱棣道。
事實上朱棣真懂。
草原上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已經退化或沙漠化的土地。
整個草原上,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不到十公頃是可以種植或放牧的。
草原面積雖大,但大部分地區都是高原,地勢復雜多樣,主要由山地、高原、平原和沙漠組成。
說是草原,事實上山地面積幾乎占了總面積的一半。
另外大漠的沙漠面積又占了整個草原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整個草原的土地資源分布極為的不均,總之整個草原大部分的地方,都是壓根就不適合耕種的。
這也是為何朱棣一定要選擇在亦集乃這個地方建城的原因。
亦集乃看似只有巴掌大一點的地方,但只要牢牢占領住這個地方,就等于至少控制住了近五分之一個草原。
只要漢化了這一個地方,那等于就是漢化了草原至少五分之一的國運。
是漢化,不是明化。
就算以后大明亡了。
下一個漢人王朝出現的時候,草原也照樣永遠的失去了五分之一的氣運。
朱棣走到墻壁前掛著的巨大草原地圖前,目光無比的深邃,仿佛看到了千秋萬代王朝更迭后的景象。
袁彬看著在地圖前負手而立的朱棣,嘴巴幾次張了又張,但最后還是一抱拳,“末將定不負大汗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