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功臣若不能全身而退,朝廷有何顏立于天下
- 大明:模擬人生,老朱心態崩了
- 蝦仁還要豬心
- 2081字
- 2024-01-04 10:47:34
縱觀金鑾殿,竟無一人言。
嬴政輕笑一聲:“都看著我作甚,有本奏的奏本,無本奏的候著,諸君身系國家要務,汝等每遞上一本良策,大明就有一地之百姓受福。”
在他開口之后,殿內氣氛才緩和了許多,群臣也都松了一口氣。
不知為何,他們剛才仿佛心頭上壓著一座大山,鎮的他們喘不過氣來。
李善長手執笏板,上前一步,對老朱垂首道:“老臣李善長,啟奏陛下,大都督府因官員匱乏,疏于治理,請從北平軍中調遣人手,回京述職?!?
朱元璋回過神來,問道:“韓國公,直說吧,你欲調何人回京?”
李善長道:“大都督府僉事藍玉。”
他低頭將視線微微投向吳王,這是他事先答應好吳王的條件。
雖然不知吳王為何要調藍玉回京,不過李善長思來想去,也不覺得此事有何不妥,既然對自己沒有什么損失,幫一下吳王又能如何。
嬴政眼神平靜,仿佛此事于他無關似的。
“臣劉基,彈劾大都督府僉事藍玉!”
劉基上前一步,高聲道,“臣早問藍玉此人,恣意驕橫,在軍中是仗著自己立過功,橫行霸道,多有不法之為,臣建議奪去藍玉職務,責令其回京受審?!?
說完這話,他也偷瞥了一眼嬴政。
雖然不知為何李善長要調藍玉回京,但彈劾藍玉,是他事先答應好吳王的事。
再者,既然李善長要調藍玉回京重用,那他們浙東黨就得跟淮西黨對著干,此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暫且不說,反正不能讓李善長順心如意。
“劉伯溫,你在南京城中坐享安逸,可曾想過你現在的安逸是將士們在前線上浴血奮戰換來的?”
李善長斥責道,“而今將領在外殺敵建功,你卻往他們身上潑臟水,此等不齒之舉,你是何居心?”
此話一出,引得一眾淮西勛戚對劉基表現出不滿的情緒。
兄弟們在前面打仗,你在背后捅刀子,劉伯溫啊劉伯溫,你是真畜生啊。
“功是功,過是過,什么時候有功之將就可不受律法約束了?”
劉基反駁道,“若是照韓國公說來,豈不是只要為我大明立過功,便可以凌駕于我大明的律法之上了嗎?”
浙東的文人們附和著劉基之言,對李善長發起了口誅筆伐。而淮西的將領們也不是什么好脾氣,怒而回懟。
眼看著朝堂上又要亂作一團,今日的朱元璋卻不想聽他們吵下去,微微抬起了胳膊。
頃刻,奉天殿里鴉雀無聲。
老朱注視著嬴政,問道:“吳王,你怎么看?”
嬴政虎步上前,本就身材魁梧的他此刻更顯英武,氣度淡然的說道:“功臣倘若不能全身而退,朝廷以何顏立于天下?但也正如誠意伯所言,無人能凌駕于律法之上,若我來決斷,應當將藍玉召回京城,先審后賞,以正民心,以穩軍心。若是不能明斷此事,九邊一帶數十萬將士會如何想我朝廷?”
“好一個功臣倘若不能全身而退,朝廷以何顏立于天下。”
朱元璋感慨道,“吳王吶,你說到咱的心坎上了,咱也是這么想的?!?
此乃謊言。
朱元璋心底里就壓根沒把功臣們當人,在他眼里,這些開國的老兄弟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待宰的羔羊,哪天看不順眼了就拎出來宰了。
而現在嬴政這句話,讓老朱覺得頗為羞恥。他不得不承認,在氣量這方面,自己確實比不上吳王。
“自前宋亡國以來,中原陸沉于胡虜鐵蹄百年之久,漢民四分五裂,直至今朝大明立國方才歸于一統。”
嬴政鷹視群臣,眼眸中盡是始皇威儀,“今魏國公領兵在外,預防北元,以我之見,防還不夠,當以攻代守,以征伐固民心。前宋丟掉的尊嚴,自當由我一統中原之大明收回。欲強軍,必先治軍,而治軍遴將,又豈能兒戲!”
曹國公李文忠拱手附議:“吳王殿下所言極是,臣深表認同,欲強國必先強軍,欲強軍必先治軍,藍玉一案不可兒戲,臣以為吳王之策最為合理?!?
李文忠的立場很明確,他是唯一一位向吳王靠攏的國公。
現在是洪武八年,大明一共就只有六位國公,這六位國公幾乎把持著整個大明的軍政。
韓國公李善長、鄭國公常茂是淮西黨。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常年領兵在外,不涉黨爭。
也就是說,實際參與到黨爭里的國公,只有李善長與常茂兩位。而李文忠站臺吳王,給在場眾人帶來的壓力顯而易見。
如今的大都督府,基本上都是李文忠一人在主持,他公然的倒向吳王,如何不讓人多想。
“既然如此,那就依吳王之言,先讓藍玉回來吧?!?
朱元璋微微頷首,揮手道,“今日就先議到這里吧,諸君自行離去,吳王留下,咱有話要問于你。”
諸臣告退。
李文忠行完禮離開時,多看了一眼嬴政。
他之前雖然跟吳王關系不錯,但也算不上有多穩固,而今日的朝會,算是徹底給他打了個吳王黨的標簽。
李文忠以前一直不愿意參與到黨爭當中,他覺得自己已經位極人臣,只要保持中立就能安享富貴,沒必要去冒險。
可隨著時間的推演,他發現似乎自己有點過于天真了,在別的朝代中立可以茍命,但在老朱手底下做事,中立好像也有被砍頭的風險??!
李文忠考察許久,最終還是選擇投靠了吳王,若是日后吳王能保持今日之姿,他曹國公府也有靠山可倚。
想到這里,李文忠的步伐愈發從容,仰首走出奉天殿。
與李文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太子朱標。
往日里朱標一向儒雅鎮定,然而今日的他卻顯得有些迷茫。他在嬴政的身邊,感覺自己像是站在太陽邊上的渺小螻蟻。
這果真是吳王嗎,我弟何時如現在這般如龍似虎睥睨天下了?
我弟吳王竟有大帝之姿?
……
群臣陸續離開,良久之后,奉天殿里只剩嬴政與朱元璋二人。
朱元璋從金鑾椅上站起身來,緩緩向嬴政走去。
他的眼神從始至終都在跟嬴政平靜的眼眸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