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行刺秦皇
秦始皇一生遇到過三次著名的行刺事件:一是秦始皇二十年(前227年)荊軻“圖窮匕見”的秦宮搏殺,二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高漸離的“筑擊”,三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張良策劃的博浪沙“椎擊”。其實,秦始皇一生遇刺不止這三次,大大小小遇到過多次,不過,這三次最有名,也是差點要了他老命、最讓他魂飛魄散的刺殺行動。這里說說張良的博浪沙“椎擊”。
張良,字子房,原韓國貴族。祖父張開地在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時期官至丞相。父親張平,亦為韓釐王、韓悼惠王時期的丞相。張良因韓國滅亡而生家仇國恨,立志刺殺秦始皇。他散盡家財,廣募天下高手。然而,秦皇兇暴,尋常武士只求自保,怎敢太歲頭上動土?張良立志數年,夙愿難了,不得已,決定托名游學,尋訪天下英雄。
張良聽說淮陽倉海君豪爽,門客眾多,英雄好漢不乏其人,因此上門拜見。倉海君對秦始皇暴政深惡痛絕,聞聽張良志向,深有同感,立即為張良招募到一個大力士,因史無具體姓名,姑且稱其無名英雄。張良試了一下無名英雄的身手,果然力大無窮,又征詢其意見,對方表示萬死不辭。于是,張良秘密鑄成一個大鐵椎,重達一百二十斤,交與英雄,辭別倉海君,慷慨就道。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厭倦了咸陽宮殿里百無聊賴的生活,決定開始他當皇帝后的第三次出巡,也是第二次東巡。車隊出咸陽,迤邐向東,只見旌旗蔽日,甲乘如云,真個威風。
秦始皇東巡的消息,終于被張良探知,他獲悉秦始皇東巡必經三川郡陽武縣(治今河南原陽縣東南),遂攜無名英雄一起,經過反復偵察和仔細推敲,最后選擇在陽武縣博浪沙下手。為什么選擇博浪沙呢?因為博浪沙的地理位置優越,馳道建筑高厚,兩旁低洼,兩側青松掩翳,便于藏身,易于下手。而且北面是黃河,南面是官渡河,蘆葦叢生,得手后也容易逃跑。
這天,張良與無名英雄一起,早早埋伏。兩人屏氣凝神,等到秦始皇車隊一到,無名英雄縱身躍起,把那一百二十斤的鐵椎猛地擊向秦始皇的馬車,馬車應聲而碎。張良和英雄見擊中車子,以為得手,興奮之余,逃命要緊,趕快分頭奔竄,轉瞬就沒入蘆葦叢中,不見了蹤影。
然而,張良高興得太早了。秦始皇的馬車是用六匹馬拉的“天子六駕”,大臣的是“四駕”,秦始皇因多次受到行刺,故準備了多輛“天子六駕”,是為副車,以此掩人耳目,確保安全。無名英雄這次所擊,誤中副車,刺殺失敗。
秦始皇聽到一聲巨響,大驚失色,定神以后,才知刺客行刺,不禁惱羞成怒,喝令四外搜捕,但終于沒找到刺客蹤跡。又令當地官吏就近搜查,害得百姓雞犬不寧,依然一無所獲。秦始皇更是下令全國,開展為期十天的刺客大搜捕集中行動,結果刺客的毛發也沒見著。秦始皇無法,最終不了了之。于是,復上車駕,繼續東巡,再至海上,重登芝罘島,又刻石立碑,歌功頌德自我吹捧一番,回去了。
作為“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他既是滿腹經綸的帝王師,又是俠肝義膽的英雄漢,不但當時聞名天下,后世也擁躉無數,多少人贊其忠勇,嘆其刺秦功敗垂成。北宋大才子蘇舜欽讀《漢書》至此,便有由衷一嘆。據宋朝人龔明之《中吳紀聞》記載,蘇舜欽好讀書,也好飲酒。年輕時,寄居岳父杜衍家,每夜讀書,必飲酒一斗。杜衍是當朝宰相,也飽讀詩書。他愛婿如子,卻對蘇舜欽每晚飲酒多達一斗深為不解,安排子弟暗中觀察,一探究竟。某晚,蘇舜欽端坐案前,研讀《漢書》,當他讀到“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時,連連拍手,大聲嘆息道:“可惜沒有擊中。”于是,倒滿一大杯酒,一飲而盡。杜衍聽到子弟報告后,哈哈大笑道:“有這等下酒物,一斗不多啊!”
從此,“漢書下酒”遂成典故,影響了很多后來的讀書人,也培養了很多“讀書種子”。這種無心插柳的功德,恐怕是張良行刺秦皇時沒有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