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前言 母親的力量

幾乎每個孩子都被大人問過這樣一個經典的問題:“你長大了準備做些什么?”相較于以往,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回答都類似于“我想要為這個世界創造一些新東西”。

無論是新時代的醫生和律師,還是專業運動員和流行歌手,抑或是創辦自己的企業,或創立某個社會組織,這些人都在為這個世界創造一些嶄新的東西。在今天,做自己喜歡的事不但可行,還令人無比向往。一項又一項調查研究顯示,無論是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還是創業的黃金年代——抑或這兩者之后,進入職場的人,都會這樣講:

“我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我想要自行規劃我的人生。”“我想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我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想要創辦一家公司。”

如今聰明的孩子大多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能夠打破重重藩籬最終功成名就的自主創業人士。他們想要成為那種不需要找工作的獨立個體,因為他們想要自己創業。這是屬于他們的時代。

但對于父母來說,孩子的“野心”可謂既“有志氣”又不切實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就意味著“同朋友合伙開一家小眾設計公司”或者“靠打電子游戲為生”?(劇透警告:可能兩者皆有。)父母有足夠的理由宣稱,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馬克·扎克伯格。選擇一條安全且清晰的職業道路不是更好嗎?比如,攻讀一個有助于你在一家知名公司——甚至是臉書——找到工作的學位。

也許吧。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忍受創業者或自由工作者那充滿風險與不確定的人生的——也很少有人能熬過來。但對某些孩子來說,這卻是他們通往成功、滿足、成長和人生幸福的理想之路。無論他們注定要成為未來的扎克伯格,或者開一家小型本地公司,從事表演藝術,抑或創辦一個非營利性組織,這些都是艱難的道路。

你或許并不知曉自己的孩子是否會被這樣充滿挑戰的道路所吸引——那種憑借自己的雙手開啟一項事業的自由感和興奮感。但你還是可以去了解很多東西,然后從現在起開始行動,幫助孩子挖掘自身潛能,培養他們的特長。通過本書,你將了解如何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成長動力,了解你應該扮演何種角色。什么才是重要的?什么又是無關緊要的?

即便我的兩個兒子都是非常有進取心的創業人士,他們對自己人生感到非常滿足,但有些問題我從來沒有想過去問他們。在他們還小的時候,我丈夫和我完全看不到他們未來的職業道路會怎樣——毫無頭緒。

現在回過頭看,我由衷地希望當時的自己能夠閱讀一些真實的人生故事:那些對社會卓有貢獻的人是如何長大的——不單單是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還有那些對家長和孩子來說更容易企及的對象,正如本書里談及的那些人。如此一來,我丈夫和我便會了解到我們的孩子可能會朝著什么方向去發展,追求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就父母而言,對最重要的事情——孩子的成長——一無所知,著實令人傷透腦筋。

所以,我們有疑慮和恐懼也很正常。這個世界發展變化得太快,我們如何確保孩子未來能夠取得成功,并且收獲真正意義上的幸福呢?正是因為不確定性和高風險的存在,我們才想要穩扎穩打。

金錢的意義是什么?

當我和其他人聊起創業或自由職業這類事時,“錢”這個可怕的字眼兒總是避無可避。我發現人們對金錢有兩個普遍的誤解。

第一是擔心孩子一旦把時間都花在追求自己的愛好上面,可能沒辦法賺到足夠的錢養活自己。每當父母看到孩子全然沉迷于某件事情當中,例如創作音樂、打電子游戲、拆東西、拼樂高或者某項運動,就覺得自己有責任給這些活動設定一個限度,擔心它們占據孩子太多時間和注意力,繼而導致他們會忽視更重要的追求,長大之后無法謀生。

抑或,父母會強迫念大學的子女學習某類特定的課程,必須完成大學的學業,或者繼續深造,即便子女對他們的建議毫無興趣。

我并不反對獲取學術和專業學位——我丈夫和我都有學士學位,并且這很有用。但倘若這些東西同你孩子的興趣愛好毫不相關,抑或待在學校只為了拿一張學位證或建立人脈以幫助自己獲得一個高薪職位的話,那么念書真的只是浪費時間。只要你真的熱衷于某件事,且愿意付出辛勤努力,終究會找到屬于自己的謀生之道,在該領域是否取得相應的文憑并不重要。

進一步來說,遠離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會讓他們更開心。并且我一直相信,無論做任何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的話,便無法取得成功;而對于不喜歡的事情,沒有人會孜孜不倦地投入其中。

加州奧海撒切爾中學(Thacher School)的校長邁克爾·穆里根(Michael Mulligan)引用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許多千禧一代之所以感到抑郁,是因為他們不得不努力工作,只為在父母為其選擇的事業領域取得成功。他寫道:“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事實上,我們都必須努力工作才能取得成功,如果是這樣的話,至少讓我們把時間花在重要的,或者我們關心的事情上。”

有關金錢的第二個誤解是,它是工作的驅動力。我并不這么認為。正相反,與我交談過的每一個人都堅持稱他們之所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業當中,是為了創造出更好的產品或提供更好的服務,為了改變這個世界。就算你對此不以為然,也很難想象會有人心甘情愿、打起十二分精神忍受一天18小時不間斷的融資焦慮,還要時刻關注變幻莫測的市場情形,只為搏那風險性極高,且(在最好的情況下)等待許久才能賺到的第一桶金。

杜克大學商學院(Duke Business School)的院長比爾·博爾丁(Bill Boulding)指出,未來的領袖應該關心的是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賺錢。他們尋找的是“關心他人的人,將他人的成功視為自己成功的助力,有使命感并且希望改變世界的人”。

聚焦未來的創新型人才

在為寫作本書查找資料和做采訪的過程中,我對于“創新型人才”這一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就本書的寫作目的而言,創新型人才可以指代所有那些開啟某項事業并將腦海里的一個想法化作現實以及將滿腔熱情轉化為實際項目的人們。所以在我看來,創新型人才并非僅僅是營利性企業的創始人,還應涵蓋那些成立非營利性組織和公益組織繼而改變了世界的人。創新型人才是那些自行組建制作團隊的演員們,是自行組建樂隊,尋找經理、發行人和代理商的一群音樂人,是致力于創建更美好的世界的活動家。

你如何知曉自己的孩子具有創造力?答案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但確實有一些跡象可以遵循:

· 你兒子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學生,可同某些課外活動比起來,他就是對上課提不起興趣。

· 你女兒更喜歡拆電腦、畫畫、唱歌、用樂高積木搭建村莊或販售女童子軍餅干,對其他一切都不感興趣。

· 你的孩子熱衷于發號施令和做組織工作(無論是組織活動還是組織人)。

· 你女兒經常會問為什么事情非得要這么做,并且總是會想出新的做事方法。

· 與其花1個小時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你兒子更愿意花10個小時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就算他在做作業時無法集中注意力,但在面對喜歡的東西時,他會給予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投入度。

· 你孩子熱衷于賣東西或做些小生意。

· 你孩子熱愛運動或其他形式的競爭。就算你不相信早餐桌旁邊坐著一位未來能改變世界的人,結果可能還是會令你大吃一驚。本書提及的大多數人在年幼時并未表現出未來會成為成功者的特質,而這也是你一定要為孩子創造更多機會的另一個理由。大多數情況下,孩子要等到長大一些之后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總的來說,對于孩子未來的職業規劃,做父母的很難真正甩手不管。確保他的努力有所回報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鼓勵,且有助于他建立自信,并在未來取得成功嗎?實際上,這種做法很可能事與愿違(詳見原則二)。難道不應該敦促他在學校取得好成績嗎?也大可不必(詳見原則三)。

所以說,你會影響孩子未來成為怎樣的人嗎?在采訪了60多位事業蒸蒸日上的成功人士和/或他們的母親后,我發現答案毫無疑問是肯定的。是的,你的確有這樣的影響力,只不過或許并非以你所期待的那種形式表現。

萬變不離其宗:相信你的孩子

在同這些成功人士及他們的母親交談時,我開始思考他們告訴我的種種,我意識到一個統領“培養一名創新型人才的九條原則”的“總綱”,即每個孩子都有與眾不同之處,而你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挖掘自身的天賦,培養并給予支持。

秘訣就是這么簡單,但想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來,順利度過許多微小卻重要的時刻并不容易。這意味著你要相信孩子們的能力,讓他們知曉,你相信他們在自己熱衷的領域能夠取得成功。我相信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后能夠快樂,能夠有所成就。但很多孩子實際上并不快樂,因為他們所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喜歡的,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么,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發掘。他們所做的是家長覺得能讓孩子獲得成功的事,或者更進一步說,是家長認為孩子會感到快樂的事。

所以,我們這里要探討的不是如何去愛你的孩子或者希望他們得到幸福,我相信大多數父母在這些方面已經做得很好了,也并非多么渴望幫助孩子取得成功。重點在于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讓他們知曉,你相信他們在自己熱衷的領域能夠取得成功。

這是培養一名創新型人才的基本條件:堅定不移地相信孩子的能力,并有意識地支持孩子培養這些能力。這聽著簡單,實踐起來卻并不容易。

在我看來,對于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家長都應該引導他對自身能力感到驕傲、自信、無所畏懼,引導他產生強烈的工作責任感。但后來我發現,這些特質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來說更是至關重要。具備這些特質,你的孩子未必能夠成為一名成功人士,但倘若缺乏這些特質,更是絕無可能。

從某種程度上說,培養孩子具備創新精神,你需要做的事可能看上去和平常給予孩子支持并無二致。但前者所需的方法和態度,或許同你熟知的那些教育子女的方針略有出入,而這便是本書的切入點所在。

隱藏于一切背后的秘密:母親的力量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選取了一位母親的視角,而非社會學家、學者、心理學家或家庭治療師等,因為我自己就是一位母親。我試圖尋找并分享許許多多家庭的故事,去發掘和提煉有助于培養一群自信和充滿創意的年輕人走上自己獨特道路的教育方式。

如今,年輕人想要做一番事業幾乎沒什么限制。過去20年間這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想要創業,不一定非要找一間辦公室,擁有員工、律師和會計或專業的投資建議,只需滿足以下三點:

1.一個好的想法。

2.十足的自信。

3.充滿激情、夜以繼日地工作。

事實上,可能還需要第四點,那就是有一位偉大的母親,能夠像后文中所提及的那樣提供支持。

本書將講述許許多多的母親在面對不同的情境時,如何培養出出類拔萃的子女:這些孩子的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甚至他們所選擇的道路可能起初看上去并沒有什么光明的前途可言。

當然,請不要誤解我的話。父親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很多成功人士都坦言他們的父親、祖父母和繼父母等對其成長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我總結的這些原則適用于任何立志培養出出類拔萃的孩子的父母。然而,在我的調研中,相較于父親或其他人,母親才是真正的秘密之所在,她們培養了孩子在面對風險時的自信和忍耐力,這無疑是一名在任何領域出類拔萃的人應具備的兩種重要特質。

那么,我又是如何聚焦到母親這一群體的?這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開始于我同一群已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年輕人的會面——大多數都是通過我的大兒子艾略特認識的,艾略特為各行各業的青年領袖們創辦了巔峰系列論壇(Summit Series)。每當同這些優秀的年輕人會面時,我都會問他們幾個同樣的問題:

你是如何成長為現在的自己的?是什么令你如此自信,并愿意為你的事業全力以赴?你受誰的影響最深?

他們的回答其實大同小異:“如果沒有我母親,我無法取得今天的成就。她信賴我,對我的興趣愛好給予全力支持。我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她功不可沒。”

我備受震撼,也大為感慨。我很清楚,其他少年和青年的母親們即便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毫無頭緒,也必定如這些成功者的母親一般愛她們的孩子。所以,我決定采訪一下這些成功者的母親,看看她們到底做了哪些正確的事,我想應該會發現一些重要的東西。

我撒了一張大網:選擇了幾十個興趣愛好和特長技能各異的年輕男女,雖然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獲得了成功,但他們的種族、社會經濟背景、所處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家庭結構各不相同。在采訪了一位又一位母親之后,我愈發清楚地意識到,盡管從某種程度上說,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成長方式,但在一些關鍵方面他們所接受的教導卻是相同的。

我驚奇地發現,所有這些成功人士的母親,她們彼此各不相識,也談不上有共同的背景,甚至于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但她們都遵循了本書中提及的這九條原則(或其中大多數)。在采訪過程中,它們逐一顯現,并愈漸清晰。我必須將這些發現分享出來,所以我決定寫這本書。為了給本書做調研,我采訪了許多成功人士或他們的母親,有時候兩者兼有。受訪的創業者當中一半是男性,一半是女性;他們背景迥異,各自的興趣愛好與特長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家境富裕,有的人生活拮據。有的人來自大家庭,有的人來自三口之家,有的人則來自混合家庭。他們來自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大城市與小村鎮,有各自的種族背景和宗教信仰。有的人父母仍在婚姻關系當中,有的人父母已經離異,有的人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有的人父母已經過世。

以下是你將會在本書中遇到的一些人:

· 邁克爾·查森(Michael Chasen)的母親經常聽朋友說起,讓孩子花那么多時間在玩電腦上根本就是在浪費生命。幾年后,邁克爾利用自己的電腦技術創立畢博(Blackboard)公司,隨后以15億美元的價格將其出售。

· 亞歷克西斯·瓊斯(Alexis Jones)小時候喜歡表演和講故事。原本可能只是童年的一種消遣,但她卻表現出了異常認真的態度。最終,她創辦了“我就是那個女孩”(I AM THA T GIRL)大型在線社區。如今,她是婦女運動和千禧一代的國際意見領袖。

· 朱浩偉(Jon Chu)在高中時不僅喜歡看視頻,還親自拍攝和制作。他說服自己的老師允許他提交自己的視頻作品代替論文。如今,他是一位著名的電影導演。

· 本尼·布蘭科(Benny Blanco)的母親經常聽幼兒園的老師抱怨,本尼在讀書會上根本坐不住。而到了高中,他朋友又嘲笑他參加說唱比賽根本是在浪費時間。是的,他的確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但如今,他已成為全美頂尖的作曲人之一,有20首冠軍榜單作品。

· 佩奇·麥考斯基(Paige Mycoskie)小時候癡迷于藝術,夢想著某一天能夠自己設計服裝。生日的時候,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各給了她100美元當作生日禮物,她用這筆錢買了一臺縫紉機,搬回老家之后就開始縫制衣服。如今,她創辦的Aviator Nation公司已有5家店鋪。

· 羅伯特·斯蒂芬斯(Robert Stephens)小時候喜歡修理東西,他的父母本該惋惜孩子的天賦都用在了職業技能而非專業工作上;但也正是得益于這一興趣愛好,他后來創辦了“極客小分隊”(Geek Squad)。

· 凱文·普蘭克(Kevin Plank)的母親經常對他說:“這個世界沒有棘手的問題,只有尚未找到的解決辦法。”在大學打橄欖球時,他厭倦了每次一出汗自己的棉質T恤就會濕透,于是,他找到了一種更好的面料,并創辦了安德瑪(Under Armour)服裝品牌。

你是否注意到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剛開始為寫作本書采訪成功人士及其母親的時候,我以為我很清楚自己會找到怎樣的答案,但后來我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驚訝于在培養一名優秀的年輕人的過程當中,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以及什么無關緊要。而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所有這些成功人士,無論背景有多大差異,他們的成長經歷都如此相似。這些清晰的線索共同構建起了你即將要閱讀到的九條原則,你和你的孩子都將從中受益。

本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將你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名成功人士,而是讓你了解到,讓孩子沿著你為他們選擇的道路前行無疑會扼殺他們的成就感;在閱讀了這些故事之后,你會發現,想讓你的孩子擁有他們真正想要的人生,幫他們獲得個人成就感是多么重要。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勵你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自己,無論這是一條廣闊、筆直、清晰的大道,還是一條蜿蜒曲折、充滿意外的獨特小徑,不要阻礙任何一種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具備創新精神,并且熱衷于探索旁人鮮少踏足的道路,本書將指導你如何培養這份熱情。當孩子跟隨自己的熱情、追尋自己的目標時,當他們無所畏懼地做出充滿成就感的抉擇時,你要學會給予他們支持。對于你即將踏上的旅程,我感到激動萬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江县| 三台县| 台安县| 白城市| 个旧市| 桐庐县| 永寿县| 申扎县| 莱阳市| 庆阳市| 佛学| 东山县| 六枝特区| 彭水| 广灵县| 砀山县| 开江县| 佳木斯市| 井冈山市| 松溪县| 鹿邑县| 宁国市| 康保县| 新竹市| 榆中县| 资兴市| 固始县| 瑞昌市| 博野县| 安龙县| 宁明县| 伊川县| 曲阳县| 临桂县| 广灵县| 博乐市| 库尔勒市| 灵山县| 嘉善县| 黔西县| 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