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因科技而生、因改革而興、因創新而強?;赝^去十年,松山湖高新區實現了從國家級高新區到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歷史性飛躍,完成了從園到城的華麗蛻變。站在新的起點上,松山湖高新區要牢牢抓住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契機,緊扣國家賦予的定位目標,聚焦國家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需求,走好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以創新驅動園區各項事業全面邁向新階段,在高新區新一輪發展中搶抓先機、實現超越。

本書以準確把握松山湖高新區綜合發展情況為主線,以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結合松山湖高新區實際,構建了適應松山湖高新區發展需要的綜合比較評價指標體系。本書從自主創新能力、產業高質量發展、開放創新與區域競爭力、吸引力與可持續發展、區域輻射帶動作用等維度,通過與蘇州工業園區(簡稱蘇州工業園)、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廈門國家火炬高新區”)、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珠海國家高新區”)、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常州國家高新區”)、佛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佛山國家高新區”)開展綜合競爭力比較分析,總結、凝練當前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和建議。

本書共三篇十二章。其中,發展概述篇包含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章回顧了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的發展歷程,由劉洋、封春生執筆;第二章介紹了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由劉洋、黃容、徐瑞和張樹鋒執筆;第三章分析了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的發展趨勢與面臨的形勢,由黃容、徐瑞和張樹鋒執筆。比較分析篇包含第四章至第八章,第四章為東莞松山湖高新區自主創新能力分析,由劉洋、韋文求執筆;第五章為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分析,由羅夢思、張會勤執筆;第六章為東莞松山湖高新區開放創新與區域競爭力分析,由張寒旭、陳誠執筆;第七章為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吸引力與可持續發展分析,由盤思桃、封春生執筆;第八章為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分析,由劉洋、盤思桃執筆。對策建議篇包含第九章至第十二章,主要從提升園區創新產出能力、加快培育新興產業、營造一流創新創業生態、構建全面開放創新格局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其中,第九章、第十二章由張寒旭執筆,第十章由羅夢思執筆,第十一章由盤思桃執筆。此外,本書由劉洋、張寒旭總體策劃、審稿,由盤思桃、羅夢思統稿,由張會勤、封春生整理與修編。

本書通過研究,以期更加客觀、科學、全面地反映松山湖高新區的綜合發展情況,以對照標桿尋找松山湖高新區當前發展的困境,以“他山之石”謀求松山湖高新區未來發展的對策,力爭為松山湖高新區“十四五”時期強優勢、補短板、蓄后勁謀求破局路徑,加快推動松山湖高新區向一流創新型特色園區目標邁進。

以下是本書得出的重要結論。

(一)自主創新能力方面

1.松山湖高新區創新投入位居前列,創新產出成效有待提升

2020年松山湖高新區的科技經費投入和人員投入在6家主要國家高新區中處于中上水平,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都相對較高。但是松山湖高新區每萬人當年發明專利授權數為79.08件,在6家主要國家高新區中列第3位;每千萬元研發經費支出的發明專利申請數為1.89件,在6家主要國家高新區中處于相對靠后位置,研發投入產出的成效不高,投入的財力、人力還未能充分轉化為高價值的創新成果。

2.松山湖高新區創新平臺發展成效顯著,企業高水平研發機構建設不足

松山湖高新區已建和在建的高校共6所,松山湖科學城抓住建設契機,在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建設上成效明顯,大科學裝置數量遙遙領先。未來,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和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的建成運行,將為松山湖高新區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強動力。但是,松山湖高新區在國家級和省級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方面有待加強,特別是在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數量上與佛山國家高新區和廈門國家火炬高新區還有較大差距。

3.松山湖高新區創新生態不斷優化,政策供給有待完善

松山湖高新區技術市場交易十分活躍,2020年人均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42萬元,僅次于蘇州工業園,遠高于其他4家主要國家高新區。松山湖高新區在國家級孵化器和科技部國家級備案眾創空間的數量上,在6家主要國家高新區中列第2位和第1位。松山湖高新區創新政策體系日趨完善,已圍繞創新鏈各個環節出臺諸多創新政策,覆蓋面比較廣泛,但是從出臺政策的數量上看,松山湖高新區相較蘇州工業園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營商環境、創新人才、企業培育、金融支持等方面差距比較明顯。

(二)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

1.松山湖高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一家獨大,尚未形成梯次發展的產業格局

2020年,作為松山湖高新區第一主導產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以上(簡稱“規上”)工業總產值為4789.22億元,占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96.14%,第二主導產業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占比僅為1.16%。兩大主導產業占比相差過于懸殊,加快培育其他主導產業迫在眉睫。

2.松山湖高新區產業結構升級成效顯著,產業競爭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2020年,松山湖高新區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的91.1%,高于蘇州工業園(72.4%),產業技術密集度高。但是松山湖高新區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僅占園區營業收入的0.91%,在6家主要國家高新區中排在末位。2020年,松山湖高新區工業增加值率和企業利潤率分別為16.40%和3.12%,在6家主要國家高新區中排在末位,與其他高新區還存在一定差距。

3.松山湖高新區企業培育體系相對完善,高質量企業培育成效有待提升

松山湖高新區已形成“高新技術企業(簡稱“高企”)—瞪羚企業—百強企業—雙三企業—雙五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并出臺了相應扶持政策,但是在政策的支持力度、精準度、政策彈性方面與其他5家主要國家高新區相比有待完善。企業培育政策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培育成效,2020年松山湖高新區無論是高企存量還是增量均處于6家主要國家高新區的末位。此外,松山湖高新區高成長性企業數量較少,2021年,松山湖高新區上市企業數為11家,遠遠低于排名第1位的佛山國家高新區(90家);松山湖高新區瞪羚企業與獨角獸企業為28家,落后于排名第1位的蘇州工業園(205家)。

(三)開放創新與區域競爭力方面

1.松山湖高新區研發投入國際化優勢顯著,海外知識產權布局雖弱但效率較高

2021年,松山湖高新區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境內外產學研合作經費支出總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6.47%,在全國高新區中排名第1位。2019年,松山湖高新區委托境外開展研發活動費用支出為29.3億元,在全國高新區中排名第2位。2017—2019年,松山湖高新區PCT專利申請量呈下降趨勢,總量上遠低于蘇州工業園和佛山國家高新區。從國際專利產出效率來看,2019年,松山湖高新區每萬人擁有歐、美、日專利數量為355件,在全國高新區中排名第2位。

2.松山湖高新區境外投資主力軍作用凸顯,對外貿易集中度過高

松山湖高新區在境外投資方面位列東莞市各鎮街首位,但是與蘇州工業園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松山湖高新區在對外貿易方面具有一定優勢,2019年,其進出口規模列全國高新區第7位,共有4家企業位列中國對外貿易500強,但是松山湖高新區出口總額主要集中在華為一家企業(占比為80.30%),導致單家企業的進出口情況對園區的外貿影響較大。

3.松山湖高新區對世界500強投資企業吸引力不足,園區企業產品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

松山湖高新區僅有2家世界500強投資企業,在6家主要國家高新區中排在末位。2020年,松山湖高新區營業收入中高企的出口總額占比為16%,與蘇州工業園和廈門國家火炬高新區相比有一定差距。松山湖高新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相對較少,尤其是在園區出口方面一家獨大的華為,受芯片短缺和美國單邊制裁的雙重因素影響,消費者業務下滑,園區企業產品國際競爭力有待增強。

4.松山湖高新區與深圳、廣州互動緊密,區域競爭力不斷增強

根據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的高新區評價結果,松山湖高新區在粵港澳大灣區9家國家高新區中列第4位,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創新平臺,通過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展人員互動和技術合作,與深圳、廣州開展緊密合作。隨著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全面推進,松山湖高新區將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和科創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區域競爭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高地。

(四)吸引力與可持續發展方面

1.松山湖高新區重大項目投資建設勢頭較好,后期發展面臨土地資源約束

2022年,松山湖高新區共有110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額為1075.61億元,平均每個項目投資規模約為9.78億元,從項目數量、項目總投資額、單個項目平均投資額等來看,松山湖高新區在6家主要國家高新區中均處于領先地位。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20年度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監測統計通報,松山湖高新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居全國第11位、全省第4位。雖然松山湖高新區土地集約利用程度相對較高,但是目前剩余可開發用地不多,且工業用地門檻高,將導致新增項目引入速度趨緩。

2.松山湖高新區人才配套政策不斷完善,對國家級人才吸引力較強

松山湖高新區目前以實施東莞市相關人才政策為主,東莞市出臺的系列人才政策增強了資金扶持力度,提高了補貼覆蓋面,人才配套政策相對完善。截至2020年年底,松山湖高新區擁有各類就業人才約18萬名,集聚了超過50名院士、68名國家級人才、3萬名高層次人才,其中每萬名人才中國家級層次人才約為3.78名(實際計算結果),與蘇州工業園相當。

3.松山湖高新區重視城市公共服務供給,配套水平仍有待提升

松山湖高新區2021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43.33億元,在6家主要國家高新區中排名第2位,其中公共服務支出為3.98億元,雖然支出規模與蘇州工業園相比差距較大,但是公共服務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9.19%,在6家主要國家高新區中比重最高。自躋身科創平臺國家隊以來,松山湖高新區圍繞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城市服務能級和城市品質,醫療、教育、人才住房、商業街區等領域多點開花。但是從長期看,松山湖高新區人口的不斷增長迭代及人才素質的不斷提升,對園區在教育、醫療等剛性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方面

1.松山湖高新區對東莞市的經濟輻射作用有限,單位面積經濟貢獻良好

2020年,松山湖高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占東莞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86%,與其他主要國家高新區相比較低;但是松山湖高新區單位面積GDP為6.43億元/平方千米,高于常州國家高新區和佛山國家高新區。2020年,松山湖高新區稅收占東莞市稅收的比重為6.31%,稅收總量貢獻率不及其他主要國家高新區;但是從單位面積稅收來看,松山湖高新區以占全市3.87%的土地面積實現了1.48億元/平方千米的單位面積稅收貢獻,與蘇州工業園相當。

2.松山湖高新區對東莞市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撐作用顯著,企業對外輻射能力有待提升

2020年,松山湖高新區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居東莞市第1位,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的91.1%。2021年,松山湖高新區每萬人工業增加值為26.93億元,以占全市1.85%的人口貢獻了全市10.49%的工業增加值。企業在對外輻射方面,主要以生產制造環節為主,范圍集中在功能區或本市及珠三角地區。

3.松山湖高新區成為東莞市創新人才和創新活動的主要集聚地,科技創新核心引擎作用日益凸顯

截至2020年年底,松山湖高新區幾乎囊括了全市的高層次人才;松山湖高新區財政科技投入占全市財政科技投入比重、技術合同成交額占全市比重在6家主要國家高新區中均排名第1位;財政大力投入科技創新領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非常活躍,松山湖高新區成為創新人才和創新活動的主要集聚地。

劉洋

2023年3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边| 汨罗市| 水城县| 蛟河市| 大城县| 留坝县| 博罗县| 漳浦县| 东安县| 宁波市| 新营市| 黄陵县| 安阳县| 调兵山市| 酉阳| 蒙山县| 大兴区| 宾阳县| 吴旗县| 宁陵县| 务川| 汾阳市| 阳江市| 黄平县| 沙雅县| 洞口县| 永顺县| 金阳县| 杂多县| 房产| 拉孜县| 盐池县| 广汉市| 三穗县| 乌鲁木齐市| 济南市| 舒城县| 新泰市| 香港| 鹿泉市|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