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權時代
- 火雪挺編著
- 3261字
- 2023-11-20 20:41:42
1.2 數據被賦予的意義
數據和信息一直以來不曾離開我們的世界。古人云,“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時代在不斷變化,使得彼時的“數”少了份哲學情懷,此時的“數”則多了份科技發展的色彩。在當下的時代,數據被賦予了關鍵生產要素這一新的意義,并引領新一輪的生產力革命。
1.2.1 古人對數據的運用
從遠古祖先的結繩記事開始,過去的數據可能是被刻畫在石墻上、撰寫在簡牘中、記錄在書本里的符號。本節將從數據記錄、計算、分析三方面闡述古代對數據的運用。
1.用于記錄
人類對數據的記錄,其實要早于文字的出現。在斯威士蘭發現的列彭波骨和在剛果發現的伊尚戈骨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所知的最早的計數工具之一,距今已有數萬年。
列彭波骨和伊尚戈骨據說都是由狒狒腓骨制成的骨骼工具,這些帶有刻痕的骨器如今被稱為計數棒,是一種人類早期進行數據存儲活動的證據。遠古時期的部落人群會在棍棒或骨頭上刻出缺口,去跟蹤交易活動或食物供應情況。他們通過對比棍子和缺口來做出預測,如他們的食物供應將持續多長時間。
2.用于計算
以前人類用于數據計算的工具,較有效率的要數排列成串的算珠,也就是算盤了。算盤的發明大大地提高了人類的計算效率。用算盤計算的方式稱作珠算,珠算有與四則運算相對應的計算法則,統稱珠算法則,就如同現代計算機最底層的加減乘除計算邏輯。后來根據珠算演變而來的珠算式心算成了速算技術的一種。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00多年,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斯指出古埃及人就使用了算盤。而在我國,算盤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多年。古代中國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后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實現和現代一致的十進制計算。東漢末年,徐岳在《數術記遺》中記載了我國古代的14種算法,除第14種“計數”為心算,無須算具外,其余13種均有算具,分別是積算(即籌算)、太乙算、兩儀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宮算、運籌算、了知算、成數算、把頭算、龜算和珠算?!爸樗恪敝?,首見于此。
3.用于分析
除了數據記錄與計算,我國古代很早就開始運用數據來治理國家。每朝的正史中都有志書(或者叫地方志、方志),綜合記錄該地區有關自然和社會方面的歷史與現狀,包括地理境域、食貨財富、生產能力、收稅條件、消費項目等,兩千余年不曾間斷。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方志編纂工作由隸屬于國務院的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領導。到1995年,全國新出版的地方志已達5000多部。
電視劇《長安十二辰》中有一個有趣的情節,機構“靖安司”存儲了當時三省、六部、一臺、九寺、五監24個重要機構的機密要件,連平常百姓家添丁新喪、婚配嫁娶、買賣奴婢等人口變動之事,都會進行登記。劇中角色徐賓在靖安司的“大數據庫”中,利用大案牘術分析百姓的喜好與習慣,才篩選出長安城符合刺殺狼衛行動的張小敬。雖然是虛構的劇情,但也可以看出編劇對于數據存儲與分析的認可度。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法律經濟學創始人之一羅納德·哈里·科斯所說:“如果你拷問數據足夠久,真相自然就會浮現出來?!?/p>
時至今日,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在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經濟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我們仍需要通過收集和處理數據來認知這個世界,只是這一過程已變得更加高效。因為數據在當下除了被用于記錄、計算和分析,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1.2.2 數據是第五個生產要素
土地、勞動、資本、技術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濟學中公認的生產要素。2020年,我國提出將數據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上海數據交易所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黃麗華認為,2022年是數據要素市場正式探索的元年。
1.過去的四個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是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它是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是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環境條件,是維系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傳統意義上的資源是指自然資源,而現代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源,是指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資源包含了生產要素,但生產要素并不等同于資源。例如,空氣是一種自然資源,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但它不是經濟學范疇里的生產要素。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下,生產要素有著不同的構成。
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社會在數千年時間里處于農業經濟時代。農業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是土地和勞動。在這一階段,漁獵、耕種與家庭手工業是最主要的生產方式,而土地和勞動力則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對此,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給出了最經典的論斷,即土地為財富之母,勞動則為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
18世紀60年代爆發于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拉開了人類經濟高速增長的序幕。全球GDP從1700年到1970年增長了70多倍。以紡織機和蒸汽機等為代表的機械設備開始大規模投入工業生產,使機械化生產成為當時經濟增長的重要特征。作為物質資本的機器設備也成為當時的第一生產要素。19世紀60年代后期,電力和內燃機的出現帶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社會發展從機械化階段過渡到電氣化階段,資本在生產中的作用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而不斷強化,成為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
工業革命對經濟增長的深遠影響不僅在于將機器、資本引入生產,還在于使技術創新成為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關鍵要素。過去,技術常被分為勞動偏向性技術與資本偏向性技術,而現在以人工智能(AI)、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數據偏向性技術已經崛起,并帶動數字革命向全球擴散,數字經濟興起并蓬勃發展。全球GDP從1960年的1.39萬億美元(現價)迅速增長到2021年的96.53萬億美元(現價),如圖1-1所示。在60年的時間里,得益于土地、勞動、資本、技術這四種生產要素,全球GDP增長了約70倍。
其中,數字經濟的貢獻或許非常關鍵。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簡稱中國信通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2021年測算的47個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為38.1萬億美元,同比名義增長15.6%,占GDP的比重為45.0%。再看我國的情況,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2022年我國的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增加4.68萬億元,同時,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占比達41.5%,甚至超過了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2022年我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為39.9%),數字經濟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的地位更加凸顯。2017年至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及占GDP的比重如圖1-2所示。

圖1-1 全球GDP核算數據(1960年至2021年)(單位:萬億美元)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2.數據要素
數據一方面可以像勞動、資本和技術要素一樣,在工業革命中大規模地應用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環節,以及制造與服務等各場景,推動經濟長期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開發利用和配置的效率,從而實現自身價值的增值。這就是數據被列為第五大生產要素的底層邏輯。在數字社會,人類需要開發和利用數據來進行生產與經營活動。如今,智能機器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工具,數據則是關鍵的生產要素。

圖1-2 2017年至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單位:萬億元)及占GDP的比重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增列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明確提出數據可作為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和《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均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并提出了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等舉措。這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指明了方向。
數據幾乎遍布于當前世界的每個角落,隨著數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生產和消費,以及數據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數據要素推動形成的數字革命和數字經濟將成為新時代的標簽。數據要素是數字世界和數字經濟的關鍵核心要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與潛能體現在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兩個層面上。數據要素正逐漸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競爭的新賽道,也是新時代體現國家綜合實力、重塑國際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