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十三課
- 蔡瑋
- 4969字
- 2023-11-17 17:00:38
第一課 假如能活一千年,你該如何創業
我毫無閱歷,毫無思想準備:一頭栽進我的命運,就像跌進一個深淵。
(出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世界上最后一個人孤獨地坐著,突然聽到了敲門聲。”
這是20世紀舉辦的一次超短篇小說大賽的冠軍作品。假如有一天,菩提捻花,迦葉微笑,上帝擲骰子賜予你一千年的壽命,這可能就是你的故事了。
假如能活一千年,你將怎樣標記你特殊的生命呢?
《變形記》中最著名的就是篇首的第一句話:“一天早上,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
一
歡迎你,巨大的甲蟲。
實現財富自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目標之一。一個人,或者一家公司,一旦富起來,只需要一次,就大概率可以富很久。實現財富自由之后,你可以專注于個人興趣,充實自我,甚至可以周游世界、探索生命,揮霍你一千年的壽命。
在此之前,我們要充分審視“創業”這件既艱難又簡單的事情。
縱觀現在中國人的一生,大約從22歲工作到60歲退休,精力旺盛期持續38年左右,創業和試錯失敗率之高,讓我們都不忍回顧。2022年末,全國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達到了1.69億戶,其中個體工商戶1.14億戶。扣除個體工商戶,上市公司不到5000家,成功率不到萬分之一。從數字來看,我們要吸一口冷氣,創業成功并不容易(這是以上市成功為標準的,我們將其簡稱為A標準)。但是從投資角度來看,一個創始人從零到一,公司做到一個億營收或者10億估值,然后被并購也算另一種創業成功(我們將其簡稱為B標準)。
A標準和B標準,它們的適用時間為2030年前。
再讓我們撥開上市公司的迷霧。有趣的是,每一代人都會以為自己在當下時代沒有機會了,這是個經典的思維誤區。看看中國上市公司的成立時間,1955年后幾乎每個年份都有公司成立,其實任何時候的機會,在當時的很多人看來都不是機會。
截至2022年底,中國A股有4900家公司左右,成立時間最久的是西子潔能,其前身為1955年成立的杭州鍋爐廠,該公司從成立到上市成功花了67年。上市時間最短的是拼多多,2015年9月成立的拼多多于2018年7月在美國上市,只用了不到3年。毛估中國公司從成立到上市的時間平均為15年。隨著注冊制的全面展開,上市速度會更加迅速。“雷雨資本”公眾號在2021年初發過一篇研究文章——《在醫療行業創業,多久可以IPO?》,文中統計截至2020年12月29日,滬深兩市上市A股企業共4127個。我們研究了261個具有代表性的醫療行業上市公司,其中44家歷史沿革較久遠的企業,經國企改制后上市;其余217家上市醫療企業,上市的平均年齡是15.01年,中位值是14.37年,上市時已成立11~19年的醫療企業最多,共有135家。
我們用一句話來總結,在中國平均花15年時間你就能創業成功。
二
近期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段話: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么?是16~19歲,在對各個學科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被要求選擇專業;20~25歲,在對社會的運行機制毫無概念的情況下被要求選擇工作;25~29歲,在對人際交往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被要求選擇一生的伴侶。如此看來,在人生中出錯是個大概率事件。
大部分普通人都是在對命運毫無所知的情況下選擇創業的。
別人怎么看待你,這只是階段性的“運”,你怎么看待自己,才關乎你一生的命運。按照一般的人生軌跡,從22歲工作到60歲退休,我們的精力旺盛期大約為38年——這是大約兩個半的15年創業時間。然而,由于我們沒有從更高的高度來俯視自己的命運,我們也沒有一個通過時光機器回來的“另一個自己”告訴我們,如何做更好的選擇,人生一蹉跎就過了10年,再一蹉跎人已經老了。正如哈佛大學杰出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說:“人類個體通常都在離他的極限很遠的范圍內生活。人們擁有各種力量,但他們不習慣去使用。他們的經歷低于自己的最大值,他們的行為也低于自己的最佳狀態。”我們都沒有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
我們復盤過去,我們凝視未來。
中國的商業文明社會來得太晚,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描述了明朝社會:“1587年,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當制度不堪修補,社會的推動力已然消失之時,再強有力的改革也顯得無濟于事。用書中結尾的話來說,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這些人,雖然擁有著不同的抱負與藍圖,但是整個國家已經沒有了動力。
《萬歷十五年》傳達出了一種悲傷的信號,元、明、清三朝對商業文明來說是大敗局。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在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什么是商業文明?商業文明首先表現為法治環境下企業家的最大自由度,其次是市場的自由度,再次是資本市場的自由度。1755年,睿智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寫下了培育商業文明的基本條件:“除了和平、輕賦稅和尚可容忍的司法管理,使一國由最蠻荒狀態走向最高程度的富足,不再需要其他的東西;所有其他的一切會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中國GDP為3679億元。改革開放的車輪啟動后,2000年中國GDP便突破10萬億元,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10年GDP突破40萬億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0年GDP突破100萬億元大關。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加速發展,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奇跡”之一,這也是中國商業文明的勝利。
中華五千年,現在大概是最好的商業文明時代。
在大機會時代,切忌機會主義。首先,從改革開放40多年來看,凡是成功地做出大事業的中國企業家,他們都堅持一個底層邏輯——“Long China”(做多中國)。其次,世界上只有一個無限游戲,那就是你的人生。長壽的你可以做一個中國創業計劃:在第一個100年創業成功,這是跟吃飯睡覺一樣正常的事情,再去實現其他的計劃。譬如計劃38年的創業期:第一步,用大約8年的時間尋找感興趣的行業、工作;第二步,經驗和人脈積累到位,開始創業15年;第三步,假如創業失敗,再創業15年。60歲實現財富自由之后,便去享受940年的快樂人生吧!
“生意”凝聚了人類無數的欲望和智慧,欲望推動人類前行,智慧啟發人類如何前行。
實際上創業除了會帶來財富,還會帶來認知進化、解決就業、回饋社會等一系列正面效應,而且創業可以十分有趣,你甚至可以創業一輩子。20世紀60年代,美國左翼和學生運動風起云涌,企業家在倫理道德上被污名化。哲學家安·蘭德(Ayn Rand)出書《阿特拉斯聳聳肩》力挺企業家,此書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和每月讀者俱樂部評為美國第二具有影響力的書,僅次于《圣經》。經濟的第一推動力在哪兒?牛頓將宇宙的第一推動力歸結到上帝身上。蘭德更加大膽地認為,經濟的第一推動力“就是人本身”!蘭德相信企業家是支撐世界的巨人,她甚至認為一旦企業家罷工,社會就會崩潰。如果企業家罷工,將會“讓這個世界認識到他們是些什么人、有什么作用及一旦拒絕工作會有什么后果”。
在商業文明時代,企業家會跟搖滾明星、科學家一樣耀眼。
三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第一次創業。
一個普通人回過頭去看自己走過的路,他可能是看不明白的,經驗也是別人總結的。但中國有很多非典型的創業者可以學習,譬如華為的任正非、阿里巴巴的馬云、美團網的王興、理想汽車的李想,等等。為什么強調“非典型”呢?因為這些創業者體現出強大的系統性思考能力,復盤到位,反思深刻,值得其他創業者學習。
創業就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喬布斯認為,如果沒有真正長期去做過一件事,沒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中站起來,你看問題也只會浮在表面,認知到不了三維層面。2003年,王興中斷美國特拉華大學的學業,拉著大學跟他住上下鋪的兄弟王慧文開始創業,不會編程就現學,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在2005年底創辦校內網之前的兩年,王興折騰過“多多友”等好幾個創業項目,也犯了很多錯誤。王慧文回憶道:“那兩年我們做了很多產品但從來沒去推廣,說好聽點是靠口碑傳播,說難聽點是壓根兒不敢也不知道怎么傳播。”王興把自己同喬布斯比較:“喬布斯第一次和第二次擔任蘋果CEO,他的瘋狂、執著沒有變,只是重返蘋果之后管理能力強了很多。”回首過去創業受挫的經歷,王興說:“我現在的管理水平還處在比較低的段位,連續受挫的經歷,現在復盤,我認為首要的還是內心要強大。”
王興還總結道:“美團網是我們做得最長的一件事情,校內網、飯否網我們都沒有做滿三年。我不知道別人是怎樣的,我深深地覺得,以我自己的能力和周圍人的能力,三五年做成一家很像樣的公司,時間真的不夠。我們的美團網還沒有成形。”所以,雖然“做一件對的事情”可能會業績低迷,但是繼續“堅持做對的事情”就有可能最終獲得成功。如果沒有真正親歷這個過程,就算讀再多的書也很難突破“知行合一”那條線。譬如讀書人王興經常會碰到不一樣的文化習慣。2012年9月,美團網在北京溫都水城舉辦城市經理誓師大會。銷售團隊成員用花轎把王興抬到臺上,他們酒酣耳熱、情緒高漲,互相叫嚷著“我們今年的業績一定蒸蒸日上”,隨后斗起酒來,最終又紛紛把酒碗摔在地上。王興愣在當場,左瀟問王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和這樣一群人共事?”王興說:“我知道做O2O需要很多線下的人,但今天這個場景我確實沒有想到,很出乎意料,但很有趣。”
一個流行的說法:一個企業創業五年不“死”,后面“死”的概率就非常小了。
作為普通創業者,當你自知你的洞察力沒高到驚人的水平之前,如果你自認為發現了一個很明顯的市場空白,那么這個市場空白應該不存在。相反,若你懷疑眼前的道路是錯誤的,反而更要加油前行,因為這樣做至少可以早點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西風愁起綠波間”這句話特別適合用來描述創業者的焦慮感,“長舒羅袖不成舞,卻向風前承淚珠”這句話可用來描述失敗的創業者。隨著創業公司的快速發展,公司不同高管在信息獲取方面存在差異,很多問題是無人能討論的,因為討論不出結果,帶頭人到最后會非常孤獨,只能選擇一個人把這件事想明白。
王興向他的員工推薦過一本書——《禪與摩托車的維修藝術》,在書中有一段話:“大部分人望著高峰,但他一生從來不曾攀上過山頂,只是聽聽別人的經驗就已經很滿足,而自己不愿意花費任何心血;第二種人依照前人的成功經驗,成功登頂了;第三種人沒有登頂的經驗,但是他又懷疑前人登頂的經驗,于是他決定自己探索出一條路來,最終也成功登頂了。第三種人于是明白了,登山沒有一條唯一固定的道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條路。”同樣地,在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中,白龍對千尋說:“我只能送你到這里,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頭。”
長期主義者,沒有對手。
假如你真的相信自己能活一千年,“入眼”的東西就不一樣了,能看到的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很多在此之前你會不由自主地關注的東西,就好像“突然間徹底消失了一樣”,而另外一些東西,就好像“突然冒出來一樣”,這種感覺很神奇。《黃昏》(Nightfall)是科幻小說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撰寫的小說,創作于1941年,被認為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之一。阿西莫夫在自己的回憶錄里講敘過故事來源:“1941年3月17日,我去編輯坎貝爾的辦公室,他給我讀了一段拉爾夫·愛默生早期的文章,題目是《自然》:若千年之間群星僅現于一夜,人們將會何等虔信與仰慕,對那上帝之城的追憶又將延續多少世代啊。”坎貝爾說:“我認為愛默生錯了。我想如果群星在一千年里只出現一個晚上,人們會發瘋的。我想請你把它寫成一個故事,名字就叫《黃昏》。”阿西莫夫像寫其他故事一樣寫完了《黃昏》,交給了坎貝爾,沒想到這個故事造成了巨大轟動——因為故事讓讀者以永恒的角度看待事物。
馬云在2000年底確定了阿里巴巴的第一個愿景——活102年。為什么要活102年而不是103年、101年呢?因為阿里巴巴的創立時間是1999年,1999年是20世紀的最后一年,102年之后將跨入22世紀。馬云說要創造一個能夠跨越3個世紀的公司,最少要活102年。長期主義者應具備以下特點:不急、慢慢來、目光長遠、專注于當下,不被短期的東西所誘惑或引發其他情緒,也不會為不確定的未來而擔心。
斯賓諾莎說:“理性的本質就是我們要學會以‘永恒的眼光’看待事物。”
在印度宏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的第三部分,一位叫夜叉的強大神靈問般度族中最年長、最有智慧的堅戰(Yudhistira):“所有秘密中最偉大的是什么?”堅戰微笑而語:“每一天都有無數人死去,然而那些活著的人就好像會不朽一樣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