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看待事物
故事中小張的母親因為信任自己兒子的學長,把自己的新房子租給他,后來卻辜負了張女士的信任,母親和學長及母子之間鬧得十分不愉快。
我們先從母親的做法進行分析,論語中提到了處事謹慎觀,少言慎行。張女士太信任學長,沒有面對面的交房,自認為學長和自己兒子的關系好,沒有問清楚情況就草草了事,這為租房之后暴露出的問題奠定了基礎,這也從側面說明很多事情不能只是看表面,即使是關系再好的人,也不能放心,還要給自己顧慮,小心謹慎,或許可以避免很多事情的發生。張女士顧于兒子的情面,把學長招待十分周到,還把同類房子便宜租給他,希望他愛護有加,體現了論語中的仁,對他人的忠恕仁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她能站在學長和兒子的角度為他人考慮問題,這種做法是值得讓人點贊的。中庸之道告誡我們為人處事要有靈活性和包容性,待人處事因中庸而行,有原則,不走極端,懂得調和矛盾,既反對過又反對不及,要有合適的度,恰到好處的解決問題,盡可能使當事雙方獲得圓滿的結局。當后來出現問題,知道學長不僅不是一個人住,而且還把自己買的家具弄壞,在自己十分憤怒的時候所求賠償費,當聽到學長沒有那么多錢的時候想一想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自己的信任被辜負了,最后還自己收拾。張女士對于學長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了,結局鬧得很不開心,當然不僅有學長的原因,而且還有自己的原因。當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她還是能站在學長的角度為他考慮,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張女士最后也沒有什么一定要讓學長賠償自己很多的損失費,這已經是盡了自己的中庸之道。但是我覺得張女士吃了虧,我們都知道,道德它是具有行為上讓渡合法權益的利益,即便是主體自愿讓渡,也不能將這種讓步視為是一種道德上的義務,即使學長沒有很多錢,但是他也應該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的,因為權利和自由是每個社會主體所享有的,除了法律,任何社會主體均無權讓他人讓出自己的權利來滿足別人的和社會的利益。張女士自己的東西被弄壞,自己的權易受到了損失,還要自己收拾,不能因為學長與自己兒子關系好,這件事就因此作罷。西方哲學中說人存在理智與感情的對抗,要全面的看待的兩重性,尊重自己身上有著認識真理和可以幸福的能力,并去追求真理。我覺得張女士可以走法律程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接下我們從兒子的做法進行分析,兒子得知母親,向自己的學長索要賠償損失費500元時候,十分生氣,與母親發生了爭吵,說母親這種行為破壞了他與同學之間的情誼,還阻斷了他優質的關系網。關于交友觀,論語中有提到,《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教誨我們要交正直、寬恕、交博學多聞的朋友,而對于恭謹周旋、善于面柔、交善于言辭的朋友,要遠離。文中的兒子還是沒有懂得交友的道理,交朋友不是朋友越多越好,還要看朋友的品行,不是說朋友,越多路就越好走,交到不好的朋友,甚至會對你的人生誤入歧途,拉你下水。學長對于自己的過失并沒有過多的自省,沒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樣的朋友沒有也罷。反而兒子怪罪在母親的身上,兒子也應該自我反省。西方哲學中論述何者為人,人與動植物的區別,人之偉大,在于其有心,有主觀認知的意識,能反省自我。兒子認為母親沒有和自己提前的溝通,因為損失費打破了兒子與同學之間的情誼。論語之中講到親親相隱觀,對自己關心相愛之人,尤其是父母親血親,即使有了過失,也不忍茍責追究,而包庇回護惻隱之心。做為兒子,我們也應該對母親沒有提前和自己溝通這樣的過失能給予一定的包容之心,我們不能只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我們還要考慮到母親的內心,所以不能一味的指責。不管是母親也好,兒子也好,我們都要從這租房事件當中有所收獲,有所警惕,靈活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