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苦難(四)
- 靖康沉思錄
- 作家rTT0sc
- 933字
- 2025-08-06 07:34:24
靖康二年,5月,康王趙構在應天府即帝位,正式開始南宋歷史。
7年之后,也就是1135年,金天會十三年,宋徽宗趙佶在金五國城(現黑龍江依蘭)悲涼中死去,享年54歲。
又過了21年,也就是1156年,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宋欽宗趙桓在金五國城(現黑龍江依蘭)去世,死因不明。
趙佶和趙桓在人生的后半階段,并沒有對造成靖康之變的原因進行真正地反思。
他們一直認為是大臣誤國,手下干活不力。
蔡京臨死之前也覺得自己很冤,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保障等方面做了那么多工作,取得了那么輝煌的成就,為什么要把奸臣的帽子帶給他?為什么要把引發靖康之變的罪責強加給他?
他們不明白,為什么唐朝初期李世民單騎能退十萬突厥大軍?為什么宋仁宗趙禎隨歷經好水川慘敗后還能力挽狂瀾?為什么宋欽宗趙桓就犯了個小錯(罷免李綱)就亡了國?
根子在生態壞了。
李世民雖然是單騎,但背后是團結的班子,每個人都愿為之拼命。
宋仁宗趙禎雖然業務不行,但用人還很寬厚,范仲淹、狄青等關鍵時刻還能挺身而出。
宋徽宗趙佶重用蔡京,打壓的是陳師錫、陳瓘、龔夬、常安民、孫諤、董敦逸、陳次升、鄒浩等人,背后傷害的是眾多沒有背景沒有關系的普通官吏。
這就是為什么宋軍是金軍人數幾倍但還是打不過。表面強大的軀體里子腐爛不堪。
蔡京領導下北宋政治的穩定,是在拉幫結派、打壓異己基礎上的穩定。
蔡京領導下北宋經濟的繁榮,是在極大損害百姓、商人利益下的繁榮。
他導致的結果就是大批底層官員的擺爛,積攢的是底層百姓的怨恨。
方臘、宋江的起義本來是一次很好的警醒,但趙佶只看到了結果而忽略了起因,反而使他更依賴于蔡京集團。
當外族入侵這種真正的危機來臨之時,原本虛弱的北宋各種問題馬上暴露出來,直接被一擊斃命。
苦難令人痛苦,但避免苦難的方法卻在平時,在手握重權的大人們身上。
靖康之變所引發的災難給南宋的權貴們敲響了警鐘:在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南宋時期,金軍的頻繁入侵讓他們時刻緊繃著神經。靖康中女性們遭到貞節不保的噩運也讓他們舍棄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逐步提倡婦女舍生命保貞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經過官方廣泛宣傳,逐漸成為婦女們普遍遵守的行為準則。到了明清之際,女性的社會活動和生存空間日益縮小,而標榜她們殉節的貞節牌坊卻日益增多,在生存與貞節之間,女性們除了殉節外已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