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了不起的學習者
  • 沈文婷
  • 4173字
  • 2023-12-25 10:33:32

如何引爆你的驅動力?

你手中的電腦、口袋里的手機都有精密的操作系統,你按下開關鍵時有數千條程序配合啟動。類似地,驅動力也有它的操作系統,力量的開啟也需要多種神經相互作用。心理學家發現驅動力基于這樣的層次:好奇心→激情→使命感→自主感→掌控感,當它們不斷疊加后就會引爆最強的力量。

每個人建立動力系統的過程用時不等,也需要探索發現,且只能自己去發現,但是做這件事非常值得。如果沒有按序進行,那么就如同那句老話“欠了的總是要還的”,與其經過多年后發現要做基本功,不如現在起就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

這個過程其實只需要4步(圖2-1):

第1步 激發好奇心:寫下你的好奇清單

第2步 創造激情:走出好奇小屋,與人互動

第3步 召喚使命:在激情與目標的交集里發掘使命

第4步 活出使命:在行動中走向自主與獲得掌控感

圖2-1 建立動力系統四步法

第1步 激發好奇心:寫下你的好奇清單

“從好奇開始?這是4歲小孩子才需要做的吧!請給我一些有用的建議!”

不知這是否是你的猶疑,總之在嘗試這個方法前我是這樣的。會有這樣的遲疑,源于我們內心對好奇心的誤解。

你擔心好奇心會帶你偏離生活的焦點,畢竟它就像一場不知終點在哪里的冒險;你擔憂要為好奇心埋單的時間與精力,是不是忙碌生活中“奢侈的浪費”;你更困惑在這個“搜一搜”就能找到答案的世界里,好奇心有何用武之地。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是什么讓你打開這本書?不就是內心那個對“我的生命還有什么可能性”的好奇嗎?

我曾試過各類方法,比如終極思維的“葬禮游戲”、可視化的愿景信,還有教練常用的平衡輪工具,也特別欣賞史蒂芬·柯維用“使命—愿景—價值觀”視角來思考驅動力的話題,但是這些方法更適合在第3步中使用,我們不會錯過。現在,我們還是需要從好奇心這個最容易做到的要素著手,點燃自己的驅動力。

好奇心其實分為“消遣性好奇”(diversive curiosity)和“認識性好奇”(epistemic curiosity)兩種,前者表現為無止境的喜新厭舊,而后者則表現為對事物探索得更深入、更有序,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而我們談論的正是后者。在這個信息差不斷被縮小的時代里,一種新的區分方式出現了——有好奇心的人和沒有好奇心的人。了不起的學習者正是享受好奇心紅利的人,他們將在深入的研究里悄然建立起專業的護城河。

那么,如何激發你的好奇心呢?很簡單,寫下來。

我以達·芬奇的故事為例說明。

你一定聽過《蒙娜麗莎》這幅畫,創作者達·芬奇以畫家身份被人熟知,但他同時還是科學家、發明家,通曉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等學科,又被譽為“意大利博物學家”。

在他遺留在世的手稿中,有這樣一頁清單:

●估算米蘭市區及其郊區的面積大小。

●在去科爾杜西奧路上的文具店里找到一本談及米蘭各個教堂的書。

●弄清楚科爾特維奇亞的大小。

●讓一位數學家來教你如何把三角形變成正方形。

●詢問佛羅倫薩商人貝內戴托·波提納利(Benedetto Portinari),佛蘭德斯那里的人是用什么方法在冰上走的。

●畫米蘭。

●詢問安東尼奧大師(Maestro Antonio),堡壘上的迫擊炮在白天或晚上是如何定位的。

●研究賈內托大師(Maestro Gianetto)的弩。

●找到一位水利學家并請他告知如何用倫巴第族人的方法維修水閘、溝渠和水磨房。

●詢問太陽的大小。喬瓦尼·佛蘭切塞大師(Maestro Giovanni Francese)答應會給出答案。

他似乎渴望了解所有的事情,無論是太陽的大小,還是造水渠和滑冰。他還想要畫米蘭。這就是達·芬奇的好奇清單。

你的清單又是什么樣的呢?像達·芬奇一樣不加限制地寫下你好奇的事情,并找找交集

為什么要找交集呢?這就和我們大腦的學習方式有關聯了,我們在第2部分里會分享更多細節。簡而言之,找交集本身就是在進行組塊式的模式識別,讓你的大腦減負又聚焦。而每當識別一種模式時,我們的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作為獎勵。想想小時候玩“數獨”還有“對對碰”游戲時的快樂,你就能明白這一點。

用達·芬奇的清單找交集,你會發現其中不乏很多關于“大小”等數字類的描述,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會通曉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和地質學了。

達·芬奇也是出了名的勤奮,《列奧納多·達·芬奇傳》記錄了他留下的、散在世界各地的筆記就有7200多頁。這些筆記包括了繪畫、工程、建筑設計、戲劇服裝設計等草圖,還有科學研究、拉丁語學習、重要事件的筆記,甚至包括待辦事情的清單。因為他要忙的工作太多,傳說他還發明出了一種睡眠法,讓人可以不睡整夜的覺,而是每隔4個小時睡15到20分鐘,這樣一天下來只需要睡2個小時,能節約大量的時間從事創作。真是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努力。這真正體現了“認識性好奇心”,也點出了激發好奇心的清單中我們需要投入關注的點。

每天花20到30分鐘做做好奇心清單中和交集相關的事,比如聽書、看視頻、閱讀或是加入一場討論,做做小練習。目標是每天讓你的好奇心得到一點點滿足,從而強化大腦的模式識別功能,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促進這個循環繼續運行。滴水穿石,這種緩慢增長的策略最終會幫你積累足夠多的專業知識。

當有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后,你就可以與人更多地互動分享了。

第2步 創造激情:走出好奇小屋,與人互動

提到激情,你想到的是科比式大扣籃還是《速度與激情》的賽車手,或是在動感單車上揮汗如雨的狀態?其實激情不是一瞬間的事情,它是“最初的一點兒發現,隨后的大量發展,以及之后持續一生的深化”,安杰拉·達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在《堅毅:釋放激情與堅持的力量》里這樣形容,這才是超越三分鐘熱度的成熟的激情

僅有好奇心無法孕育出激情,在經過第1步后,我們還需要社交反饋的幫助。

當你走出自己的好奇小屋與人互動時,他人積極的關注會使你大腦中的社交系統分泌催產素,和多巴胺一起“獎勵”你,從而創造出信任和愛的感受。這樣的感受會鞏固我們腦回路里的正反饋,將好奇心轉化為激情。這個過程又被稱為“米開朗琪羅效應”,即他人的反饋與表揚會“雕塑”我們,令我們更有活力,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就像達·芬奇的清單,除了蓬勃的好奇心,另一項值得留意的就是他與人的交往。清單共計15項,其中至少有8項涉及請教他人。不難想象,達·芬奇一定是位社交達人。

這個階段,你不需要做論壇或演講,先從簡單的開始,比如與合適的朋友分享你的想法和收獲。如果能幸運地獲得肯定和認可,你就能更快告別新手的階段了。

第3步 召喚使命:在激情與目標的交集里發掘使命

激情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只有尋求更強勁的驅動力與超越自身的目標結合時,我們才能收獲使命感這款“動力燃料”。

使命感,經由德西與瑞安自我決定論里“歸屬”概念拓展而來,是指通過某些行為影響他人的欲望。

每個人存在于這個世界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意義,你本是帶著“使命”而來,智慧的猶太人將此稱為“召喚”。社會學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曾表示,“所有的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獨特召喚,反映出他們自己和這個世界的三個特點:①他們自身的能力;②世界對他們所能提供服務的需要;③他們在以自己的方式服務社會過程中所體會的愉悅感”。要召喚出你的內在使命,需要滿足三個條件:①對自己的能力有切實認知;②要了解這些能力如何與世界某方面的需要匹配;③能從發揮個人能力中體會到快樂。

在經過第1步和第2步后,你已經對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接下來就需要了解這個世界的需要了,我將此過程形容為“宇宙訂單”。

圖2-2 可持續發展目標

請在宇宙向人類派發的這份訂單里,嘗試寫下10個你想要解決的全球性重大問題,那些讓你茶不思飯不想,覺得如果解決了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問題(圖2-2),這樣做會激發你的行動動機,比如饑荒、貧窮、戰爭、環境保護、全球變暖、教育公平等。越具體越好,比如:不要寫環境保護,而是寫研發可降解的塑料袋。

然后,從你感興趣的項目里找交集(圖2-3),交集就是你要尋找的目標,這是你可以對這個世界釋放的最大善意。

圖2-3 在交集中尋找目標

比如,我的朋友對教育公平和醫療衛生問題更為關注,他和伙伴們便建立了一個全球性的公益組織名為“寰宇希望”,旨在為貧困及其他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持續和高效率的教育和醫療服務。不少父母會帶著孩子去參加他們的暑期活動,為東南亞的貧困地區建廁所等。

使命,不僅是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你的生命對你獨一無二的召喚!

當你活在使命中,使命感也會改變大腦過濾信息的方式,使你的壓力減小、復原力增強,并且提升幸福感,擁有馬克斯·韋伯所說的“快樂”。

第4步 活出使命:在行動中走向自主與獲得掌控感

根據德西與瑞安的研究,當我們做的或感興趣的事情符合內心的價值觀,也就符合了“自主”的內在驅動

不過,什么程度的自主才夠稱為“自主”呢?我們來看看一些公司的案例。

谷歌公司創收最好的產品來自員工“20%時間”的項目,在這個項目中,員工可以把20%的時間用于自己的項目而非公司的項目。谷歌的這個做法其實是借鑒了美國3M公司(全稱為明尼蘇達礦業及機器制造公司),3M給予員工的自主額度是“15%法則”。我們現在隨手用的便利貼,就是3M員工在這個可自主支配的15%的時間里發明的,而“只招真正成年人”的有著非凡創作力的奈飛公司,其核心更是讓團隊專注于尋找最好的、最具備執行力的創作者,然后請他們全職工作,但是公司給他們充分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實現自己的理想,從而使員工成為高績效者。

我們到底需要什么程度的自主?3M的答案是每周一個下午,谷歌的答案是一周8小時,而奈飛的答案是能自定義時間表就可以。

自主是否就是最佳驅動力呢?德西與瑞安繼續研究,發現除了“自主”這個層次,還有“勝任”,《驅動力》的作者丹尼爾·平克則將其稱為“專精”,后來的研究者更進一步將這種驅動力表述為“掌控感”。掌控感,就是想把事情做得越來越好的欲望。

要想實現不斷精進的成長,就需要投入。而有效的投入需要不斷找到挑戰與能力之間的平衡,這個平衡區就是所謂的“心流”區。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表示,獲得心流體驗的關鍵在于一個人所追求的目標既不是太容易也不是太難實現,屬于“跳一跳能夠得著”的范圍。這能讓個人身心得到延展,讓努力本身成為最棒的獎勵。這種平衡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專注和滿足,人們深深地活在當下,仿佛忘記自己在工作。

如何啟動心流的觸發器,我們會在后文“心流”那一章中細細描述。

我想特別強調的是,心流體驗固然美妙,但那只是一瞬間,如果想要達到專精程度,擁有真正的掌控感,就需要日復一日的心流積累。這也意味著要日復一日地對自己發起適宜的挑戰,從而持續保持心流的狀態。我會在行動篇里談到一些技巧,幫助你更好地保持這一狀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中| 团风县| 沂源县| 长岛县| 塘沽区| 东安县| 青龙| 阿城市| 仁寿县| 南木林县| 潜江市| 海南省| 吴川市| 中超| 井陉县| 探索| 古浪县| 嘉义县| 南木林县| 喀什市| 大理市| 白河县| 顺义区| 玛纳斯县| 特克斯县| 双峰县| 上饶市| 莫力| 罗甸县| 湖南省| 洪江市| 托克托县| 温泉县| 新建县| 哈密市| 南丰县| 昌宁县| 木兰县| 天柱县| 扎兰屯市| 施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