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后的比武中,蔣成也不負眾望成功地擊敗了所有的對手。
毫無疑問,蔣成將是吳莽麾下的第一猛將。
除了蔣成之外,還有另一個名叫吳悅的年輕人也脫穎而出。
自此,兩人便成了這一千人中唯二的軍候。
隨后吳莽又根據漢朝軍隊的建制分別挑選出了一些屯長和什長及伍長。
也虧了吳家堡是在深山老林里,要是在城鎮中搞這種建制早就被大漢的軍隊給盯上了。
選拔的事情很快就告一段落了。
只不過日子還沒清凈幾天,一個重磅消息便傳到了吳豐的耳中。
涇縣附近的四個山越部落起兵叛亂了!
在春耕剛剛結束沒多久就發生了這種大事,而且根據探查的消息,如今的涇縣守軍已經被擊敗,縣長帶著麾下的殘兵敗將往宛陵的方向退去了。
與此同時,一份討賊檄文也在周邊各部中流傳開來,吳家堡同樣收到了這份檄文。
堡主府中。
吳家堡中有威望的長者以及蔣成吳悅兩個軍候都被叫了過來一起開會。
廳內,眾人分坐兩列,上首是吳莽這個堡主,在他右手邊的第一位則是吳豐這個少堡主。
往后才是其他的族中長者。
原本吳豐是沒有資格坐在右手第一位的,但在吳豐先為族中提供了大量白米,又在處理金石部族的事情上取得了絕對的強勢,這才使得吳豐在吳家堡的名望如日中天。
如今又有吳豐組建的一千兵馬成型,以至于吳豐的地位在吳家堡已經一般無二。
要不是吳莽是吳豐的父親,或許他已經坐不穩這個堡主的位置了。
見眾人坐定,吳莽率先開口:“諸位,張縣長在逃離之前向周邊各部都發出了討賊邀請,我吳家堡也在其中,不過此番起勢的四個部族實力強大,我等是否出兵還需好好商議。”
說著,吳莽從身旁拿起一份檄文遞給吳豐,示意吳豐傳遞下去。
吳豐早已看過檄文的內容,所以直接就遞給了下首的族老。
隨著眾人的傳閱,議論之聲也逐漸嘈雜。
“我聽聞那四個部落是因為糧食不足無法生存下去才會反的,這樣的人已是走投無路,我吳家堡若是與之對上必定損兵折將,說不定還會動搖族中根本,不妥不妥!”有人搖頭嘆息。
“都怪那張縣長平日里縱容麾下欺壓當地部族,否則也不會有今日禍患,我等若是出戰難免會站在葫蘆山所有部族的對立面。”
“附議,如今我族依賴少堡主的渠道糧食充裕,此時理應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才對。”
“竊以為山賊可惡理應討伐,奈何我部兵甲不足,貿然出兵或為不智!”
“......”
一眾族老議論紛紛,不過大抵意思都是不愿意出兵,只有蔣成和吳悅兩個年輕人目光熱切,奈何沒有什么發言的權利。
“不知堡主和少堡主意下如何?”
眾人將目光投向了上首的吳莽和吳豐,不過大部分人還是清楚,真正做出決定的是吳豐而不是吳莽。
在眾人的注視下,吳莽也將目光投向了一旁的吳豐。
面對眾人的詢問,吳豐緩緩站了起來。
他的目光看向人群末尾的蔣成和吳悅,臉上露出一抹笑容:“山賊攻城略地屠殺百姓,為世人所不恥,我吳家堡乃忠良之后,如此情景怎能袖手旁觀。”
說著,吳豐轉頭看向自己的父親。
“父親,兒以為我吳家堡理應出兵,此戰或許是我吳家堡重回大漢的機會,不可錯失!”
聽到吳豐的話,吳莽同樣站了起來:“我兒言之有理,吳家堡全體上下參與此戰,若勝則重回大漢,若敗便退回此地再圖發展!”
“蔣成!吳悅!”
“在!”
蔣成吳悅兩人神色興奮,一個箭步走到大廳中央。
“我命你二人整頓好本部兵馬,待下一批兵甲到達,你二人便隨我率軍出征,此番定要打出我吳家堡的氣魄來!”
“領命!”兩人躬身行禮,面色漲紅。
見吳莽這樣果斷地選擇了出兵,其他族老雖然略有不滿,但也不敢當面站出來反對。
因為吳豐也同意出兵!
換做以前,族中的大事都是由族老和堡主共同討論商定。
但隨著吳豐的糧食供應以及一千人隊伍的成立,吳家堡中的那些族老話語權也在快速衰退。
尤其是在經歷過吳豐強制制服金石部族的事件后,吳豐在吳家堡的地位已經一般無二了。
要不是吳莽是吳豐的父親,說不定他的位置也要讓給吳豐。
由此可見,吳豐如今的地位已經不同往昔。
如果只是吳莽單方面想要出兵,族老們或許還會規勸一二,但吳豐主動提出要出兵的時候,他們卻是不敢再有任何不滿。
實在是吳家堡已經離不開吳豐了。
先不說吳豐源源不斷地從外面帶來的糧食,就說那一千人的隊伍就足以顛覆吳家堡了。
而且金石部族剛剛被吳豐制服,這時候要是吳豐撒手不管與吳家堡撇清關系,那保不準他們這幫老弱會被金石部族給吞并。
眼見事不可為,族老們也只能干巴巴地附和了兩句便不再說話。
既然事情已經決定,吳家堡上下很快就運轉了起來。
其中最繁忙的無疑是新成立的一千人隊伍。
經過一個多月將近兩個月的訓練,這些人雖然依舊沒有見過血,但已經不是那種毫無膽氣的普通老百姓了。
他們之中有一部分人已經裝備上了長矛布甲,剩下的人雖然還沒有得到新的裝備,但吳家堡早先遺留下來的老舊刀槍還是有一些的。
這么一千人與正軌軍隊打或許會被碾壓,但面對同樣裝備落后的山越部族就不一定了。
當然了,戰爭并非兒戲,吳豐即便是已經決定趁機賺取功勞卻也不會因此丟掉性命。
一旦這次參與平叛的人數太少他也會果斷召回隊伍不去理會。
反正距離淮南地區大亂已經不遠了,大不了茍在這葫蘆山發育兩年。
只要有無限的糧食和白米,吳豐不相信兩年時間還不夠他積蓄力量的。
就這樣,又過了幾日,新做的第二批裝備終于送到了吳家堡這邊。
吳家堡一千人的隊伍終于要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