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歲,男孩關鍵期
- (日)松永暢史
- 1292字
- 2023-10-30 17:01:29
抓得再緊也抓不住成長
思考親子關系時,我腦海中時常浮現出日本的國民漫畫《海螺小姐》里的一幕。地鐵的售票窗口前,站著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婆婆。旁邊是她兒子,但一看就知道他也是中年人了。老婆婆對售票員說:“買兩張票,一張成人票,一張兒童票。”
中年男子在一旁哭笑不得:“媽,我哪兒還是個兒童啊?”老婆婆也瞬間窘得面紅耳赤。
這一幕展示出有些大人對孩子無比僵化的印象,但現實中確實有很多媽媽十分留戀幼時的兒子。她們拒絕或懶于承認兒子的成長,倔強地撫養著一個在她們眼中似乎不會長大的小孩子。照顧孩子時,她們的很多觀念和行為在經年累月的重復之后,形成了難以改變的思想和習慣。
日常的操勞帶著一種自然而強大的慣性,麻痹了一些媽媽的感知力和判斷力,她們忘了,那個小寶貝已經長大,早已不需要自己育兒嫂般的細致照顧了。比如媽媽會幫兒子悉心收拾亂七八糟的臟衣服,洗干凈的衣服也是件件被疊好并整齊地放入衣柜。這些照顧的確用心良苦,但真的已經與眼前這個大男孩的身高與年齡格格不入了。
人總是難以掙脫桎梏,從客觀視角評判并修正自己的行為。有太多當局者迷的困境,恰恰就來自這些“從來便如此,現今怎會錯”的觀念。
我想拿化妝舉個例子,大家一聽便會明白。
有些女性對多年前的大紅唇風潮戀戀不舍,習慣成自然的她們不顧自己的五官、骨相究竟適不適合,直至今日仍執著地涂著夸張的大紅色口紅上街,并認為自己依然在時尚界的中心閃耀著。這就是慣性的魔力。
妝容尚是件見仁見智的事,而且只需觀察他人的用色和搭配,或瀏覽一下時尚雜志就能明白是否符合潮流。可育兒這件事卻封閉多了,如果母親對孩子沒有與時俱進的認知,通常身邊也難有學習參考的榜樣,所以可能在本應順流而下時誤以為要逆水行舟。只要沒人提醒她,她可能一直在逆流中苦苦堅持,刻舟求劍般地維系著與兒子的聯結。
解鈴還須系鈴人,媽媽自身的覺醒和調整非常重要。媽媽應主動觀察,到了該改變的那一刻,就端正心態,瀟灑放手。其實青春期的到來會伴隨很多變化,只要我們留心就不會錯過,其中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兒子的叛逆。
兒子一旦開始逆反,就說明你的苦心付出已經成了他的沉重負擔。媽媽不能再把他當成一個小寶寶來寵著或管著,從此刻開始就必須以全新的姿態去面對他了。
孩子終將在某一天實現徹底的獨立并形成自我意識。那時的他反而能笑對母親滔滔不絕的嘮叨,明白媽媽眼中的孩子就是長不大的,所以不再跟媽媽面紅耳赤地爭辯。可惜叛逆期的兒子還不具備這樣的眼光和胸懷。
道理大家都懂,但每每面對兒子一如既往的可愛面孔,責任感洶涌時,媽媽恐怕又會變回老樣子。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真的從“新”開始呢?
第一步是學會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孩子,明白他現在是誰。還記得先前的《海螺小姐》里,80歲的老婆婆稱中年的兒子為“兒童”的情節嗎?媽媽眼里的孩子永遠是個稚氣未脫的小寶貝,但現在你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你記憶中的兒子和現實生活中的他是兩個人。
第二步是理解孩子現在真正的需求,并依此來調整對待他的態度。
兒子的叛逆期開始后,媽媽再進行這種轉向也不是不可以,但凡事肯定是有備無患。如果我們能從10歲(即小學四五年級)開始就主動轉變思路,那么叛逆期就定能和風細雨、安然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