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歲,男孩關鍵期
- (日)松永暢史
- 2582字
- 2023-10-30 17:01:28
第1章 男孩為什么叛逆
看透叛逆期的表象與本質
讓人聞風喪膽的叛逆期到底是什么?
我們回憶一下男孩從出生到進入叛逆期之前的成長經歷。
猶記得他剛來到這個世界時,是那么弱小無力。他和媽媽親密無間,眼中只有媽媽,這是他最愛也最想要的人。母子倆唇齒相依——媽媽片刻不能離開兒子的視線,否則他就要哇哇大哭,四處亂爬,不顧一切去尋找。
然而,再血濃于水、不分彼此,到了兩歲也會迎來親子關系的第一個分水嶺。人們稱這個時期為“可怕的兩歲”,確有幾分道理。兒子此時開始事事反抗,動不動就噘嘴搖頭,把“不要”“不行”喊得理直氣壯。他的心里開始響起一聲稚嫩但堅定的吶喊:“我不是個嬰兒了,我就要自己說了算!”這是兒子自我意識的初次覺醒,他第一次察覺到了媽媽和自己其實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但此時還只是開端,自我意識不過萌發出了一點小芽兒。當兒子進入小學后,自我意識才會在他與朋友、老師的相處中,被逐步強化和升級。到了叛逆期,兒子終于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意識,由此變得獨立和自主,且勢不可當。
兒子叛逆的根本原因是想讓別人知道:“我不是一個孩子了,我需要成人間的那種平等和尊重。”他的心被束縛,所以想要掙脫。只是他也才剛開始練習,所以掙脫的姿勢和力度難免激進,甚至看上去像是要逃離。
同時,他的目光還被父母的人格狀態與精神世界吸引。他迫不及待地希望重新認識自己的爸爸媽媽,這次一定要以一個成年人的身份,去真實地了解父母是什么樣的人,有著什么樣的經歷與三觀。
他的種種逆反行為,頗像孫悟空大鬧天宮,通過不斷挑釁與沖擊去了解真實、客觀的社會規則。
只是有的孩子真能達到“大鬧天宮”的程度,讓父母方寸大亂、潰不成軍。有的孩子稍作試探即鳴金收兵,讓父母事后才反應過來:“難道那就是傳說中的叛逆期?”甚至有的天使寶貝全程沒有值得一提的“大作為”,似乎悄無聲息地便度過了叛逆期。
孩子的表現截然不同的原因在哪里?
其中當然少不了每個孩子天生不同的個性與稟賦,但更多地還是取決于父母在兒子叛逆期時的態度。
有的媽媽比較強勢,可能會認為:“你是我生出來的,當然得聽我的。”
但是,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希望大人能尊重自己的決定。父母如果仍然強勢干涉孩子,孩子當然會奮起反抗。這就是叛逆期親子紛爭的原因。
我以個人空間為例再來說明一下這個道理。
個人空間,是一段能把他人和自己隔絕開來的物理距離。有了它,我們才能感到放松和自由,不至于太過緊繃尷尬。距離的理想長度因他人的身份而異,親人和戀人間約為45厘米,朋友間則要45~120厘米。在高峰期的地鐵里,我們周身的不快感就來自從四周向自己緊緊靠攏的陌生人。這導致在個人空間里,所見之處全是絡繹不絕的冒犯,幾站路下來便叫人感到身心俱疲。
個人空間的必要性在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證,其實在心理世界里也同樣不容忽視。很多人討厭那些沒有教養、問東問西的“大嘴巴”,受不了他們一見面便對別人的私生活刨根問底。其實家人之間也一樣如此。
每個人都需要心理上的個人空間,不希望被任何人(即使是親人)肆意闖入。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無奈拒絕:“別問了,工作上的事我真不想帶回家討論。”也可能是卑微懇求:“別再偷瞄我的手機了好不好?這樣我會不舒服。”這真不是說大家有什么見不得人的秘密或壞心眼,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手機就是心理上的個人空間在現實生活中的映射。當孩子處在叛逆期時,就會從心理上意識到并確立起自己的個人空間。
此后男孩會格外珍視自己的精神領地,不希望父母再強行越界。他們中有些直接攤牌,有些則旁敲側擊,但一定會用種種行為豎起警示牌,提醒大人“到此為止”,接下來“非請勿入”。
無論行為怎樣,程度如何,豎起這兩塊警示牌都是孩子們向獨立生活邁出的第一步。
他們站在心中高聳的藩籬之中,仰天大吼:“我想要獨立了,讓我自己來吧。”
我們現在含辛茹苦地撫養孩子,就是為了他將來能獨自走入社會。所以,當他以構建個人空間為起點,主動走向獨立時,父母當然該為這偉大的一步歡呼。
記得幼時的他第一次顫顫巍巍地伸出小腳丫,走出人生第一步時,我們會放手去欣賞,還忍不住激動落淚。沒有人會驚慌:“糟糕!孩子會走路了!”
叛逆期和學步期一樣,都是成長路上的一道坎而已。跨過它,孩子就能立得更穩,走得更遠。所以,沒必要如臨大敵:“不好啦!孩子要開始叛逆了!”
叛逆期明明是一扇通往成年和獨立的大門,很多媽媽卻把它發展成一頭吞噬親子關系的猛獸,忍不住為兒子的“不懂事”和“沒良心”感到萬分痛心。于是她們無視孩子的心理藩籬,屢屢入侵,還嚷著“我是你媽,有什么不可以”。
一開始是兒子自立邊界,然后是媽媽恣意亂闖,接下來是雙方的來回過招。在互不相讓中,矛盾不斷被激化,關系持續惡化。這就是親子關系在叛逆期中的崩塌過程。
換個角度看,其實真正應該先反思、必須主動做出改變的人,是媽媽。媽媽如果能琢磨明白兒子在反抗什么,以及母子矛盾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叛逆期的困局便能迎刃而解。
若媽媽不能放下執念,修正對立零和的親子關系,那么叛逆期的問題不僅不得其解,反而愈演愈烈。
你不能仗著自己是媽媽,就越界干涉和操控孩子。道理很殘忍,但記住它,接下來的日子便會容易很多。
自己居然要為孩子的叛逆行徑負責?有家長要嘟囔了:“我們多管管他,也是為他好。做父母的還不能為自己孩子操心了?”
沒問題,但是你打算把胸中那腔所謂的“可憐天下父母心”操到什么時候——到兒子結婚為止?還是只要他會喘氣,無論做什么都要被你管?顯然,這是萬萬不可能的。
有人說,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自然界中,雪狐們在成年后便干脆地離開母親,瀟灑地走入廣寒大地,獨自去定義和書寫屬于自己的“狐生”。這是正確又恰當的親子關系。人類也是同樣的道理,你的兒子一旦結婚,就走進了一個嶄新的家庭。從此,他和妻子的關系才是最該緊密而牢固的,父母本就應往后退一步。
媽媽們心里都知道,這一天遲早會到來。但母愛的本能讓她們無法放手,難以接受甚至想象眼前這個可愛的娃娃會離自己而去,于是抓得越發緊了。
但孩子就像一根彈簧,它有自己舒服的長度和自然的伸展方式,且拒絕任何人的強拉硬扯。育兒過程中,你越是使勁按,它越是往回彈。家長無謂的干涉與脅迫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有百害而無一利。
育兒之路漫漫,父母們最后都想要一場盛大的慶功宴。但認真想想,父母如果不放手,那育兒就永遠不會結束。這就像參加了一場重要的考試,卻一輩子都不交卷一樣。如此,這場考試是成功還是失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