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歲,男孩關鍵期
- (日)松永暢史
- 3766字
- 2023-10-30 17:01:28
前言 男孩10歲是道坎
·那些親密無間與可愛純真去哪兒了
“無所謂啦”“煩不煩”“累死了”……
你的兒子現(xiàn)在幾歲?如果他剛好處于叛逆期,想必這幾句話對你來說并不陌生。
兒子愛搭不理姑且還算幸運,更有甚者干脆裝聾。媽媽萬般溫柔,小心搭話,也得不到兒子半分回應。老公只顧自己吃喝拉撒幾件事,別的一概懶得操心,這就罷了(畢竟這樣的老公如今并不算多)。但若和兒子成為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媽媽怎能不坐立難安,憂心忡忡?
媽媽熱情迎接兒子,卻只換來沉默。“真的,我倒情愿他能跟我頂兩句嘴!孩子這副裝啞巴的樣子,就是當著我的面裝隱身,拿一把隱形的刀扎我的心啊!”
“兒子,咱們晚上吃點什么啊?”回應是一陣沉默。
“你想不想泡個澡啊?”回應也是一陣沉默。
“作業(yè)已經(jīng)做完了吧?”不消多說,這次的回應更是一陣沉默。
媽媽使出百般解數(shù),搬出壓箱底的演技,苦苦扮演完美母親,但結果只能換來刺骨的冷漠。于是心中無限落寞,一個人時默默流淚。
更悲哀的是,兒子其實有他的世界,只是這個世界里沒有你。他常常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主動遠離所有人。合家歡聚時,他寧愿戴著耳機陷在手機里,在虛擬世界里跟其他人聊得熱火朝天。你想給的是溫柔陪伴,但他更想和你井水不犯河水。
有的媽媽甚至開始疑神疑鬼:“我兒子以前是個小話癆,什么都跟我講,我們就像鐵哥們兒一樣。現(xiàn)在太不對勁了,他是不是沾上了什么不吉利的東西?”
我同情媽媽們,但叛逆期就是說來就來,無法抵擋。咱們的意愿,在它的必然性面前不值一提。
兒子的叛逆期,是媽媽育兒過程中一座不得不翻越的大山。車到山前,這路是輕松坦途,還是難于上青天,就看媽媽們各自的修為了。
你感覺兒子在某一天突然性情大變,但其實所有變化都是循序漸進且有跡可循的,關鍵在于媽媽能否及早發(fā)現(xiàn)端倪。兒子性格的轉變一般從10歲左右開始,變化的速度和程度因人而異。
·叛逆期的號角到底何時吹響
既然所有變化都有跡可循,那么關鍵就在于找到其“跡”。當隱隱察覺“兒子是不是快到叛逆期了”時,如果媽媽能及時調整親子相處模式和家庭教育理念,就定能事半功倍地陪孩子度過叛逆期。
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在合理的情況下好好觀察兒子。
男孩轉變?yōu)槟腥说倪^程中,首先要經(jīng)歷的是身體的變化。他們開始有了勃起反應,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皮膚會逐漸變得粗糙,腿毛也越發(fā)濃密。從此孩子不愿再跟父母一起泡澡,他洗澡時也會嚴禁家人入內。
此時,媽媽就該打起精神來了——兒子給浴室門上鎖時的“咔嚓”聲,就是叛逆期的腳步聲。
當然,有原則就有例外。某些男孩即使到了這個階段,也還能跟父母親密無間。他們或者是有一個姍姍來遲的叛逆期,或者是有一個延綿不絕的童年期。后者是另一種心理問題,孩子會一輩子跟父母黏在一起,終生無法獨立,這同樣堪憂。
第二性征的發(fā)育還包括體味的變化。媽媽若留心便可發(fā)現(xiàn),兒子的臟衣服會越來越有“男人味”。這氣味似乎是一種日常灰塵混合了體味的成年人的汗臭味。媽媽洗衣時多半會驚到,畢竟這“酸爽”的嗅覺體驗,跟洗幼兒期寶寶散發(fā)著奶香的衣服著實大不相同。
變聲是第二性征發(fā)育的又一重要標志,但大多會在初中一二年級才出現(xiàn)。聲音開始變粗時,叛逆期便悄然而至。而當變聲徹底完成時,叛逆期就到了摧枯拉朽的巔峰狀態(tài)。
孩子的情緒也會緊跟生理變化而日趨暴躁。當他聽到“快去把你的狗窩收拾一下”時,一開始或許還會不情不愿地動兩下,后來就只會吼一聲“別煩我”便作罷,連象征性的動作也懶得做了。到此,叛逆期就進入了讀秒狀態(tài),隨時可能“山洪暴發(fā)”。
·能守得云開見月明嗎
這洪水猛獸般的叛逆期什么時候才能結束?它會結束嗎?
因人而異。有的父母稍微憋口氣,咬牙一挺,撐過半年也就相安無事了。有的父母苦撐著一忍再忍,但一兩年也看不到頭。還有的父母從兒子進入中學便開始忍受他在全家敏感脆弱的神經(jīng)上來回折騰,直到兒子大學畢業(yè),夫妻倆仍然一起崩潰無助。其間兒子可以對父母一言不發(fā),如同陌生人,在親子的世界里徹底遁形。叛逆期到底是一陣短時過境的雷雨,還是一場叫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涅槃,就取決于父母的言行與應對方式了。
所幸,即便是暴風驟雨甚至雷霆萬鈞,最終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
前文里嘮嘮叨叨的媽媽會發(fā)現(xiàn),兒子真的會如有神助似的脫胎換骨,逐漸卸下自己冰冷又危險的臉色,恢復常人面孔與和善態(tài)度。這些年,我陪伴了不少學生從校園走入社會,他們最終無一例外,都會跟歲月、父母以及自己和解。
叛逆期的尾聲是什么樣子的?有沒有方法能讓叛逆期快些降下帷幕?其實一切的關鍵在于孩子何時能客觀、冷靜地重新認識自己的父母。他終將在某一天悟到:父母其實也只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他們的家長里短、苦樂酸甜都是泛泛俗塵中的人間煙火罷了;無須總是嚷著“憑什么”和“煩不煩”,也無須再在一場場有形或無形的操縱與對抗中爭個是非高下;想通了,看開了,也就不再針尖對麥芒,一切終于“雨過天晴”。
這一切就像堂吉訶德放下了對風車的執(zhí)念,陶淵明終于選擇了“結廬在人境”。當初兒子選擇逆風而上時,陣陣寒風會如長鞭般抽向他的臉;而一旦他巧妙側身、避風而立時,這些“蝕骨妖風”便通通減了氣勢,沒了威力。從此,再波瀾壯闊的大江大河也只能從他腳邊緩緩流過,兩不相擾。是的,當兒子開始用冷靜瀟灑的旁觀者視角審視自己的父母時,叛逆期就不得不呼嘯而去了。
媽媽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偶爾再誤入兒子設下的“結界”,似乎也不會再激起兒子的強烈反應,甚至不會被趕出去了。兒子頂多嘆口氣,撓撓頭,再吐槽一句:“媽媽不都是這個樣子嗎?反正她就是放不下心,也停不了手,無所謂了。”
·如何正確應對叛逆期
領悟了原理,接下來就是執(zhí)行了。只要家長不用自己膚淺的優(yōu)越感和擰巴的道德觀去綁架孩子,不把他禁錮在孩童的人設里,恣意評判和操控,那么客觀的評判與真誠的尊重,就必能融化叛逆期的冰殼,讓它不那么沉重和刺骨。
你懷里那個軟綿綿、肉乎乎的小嬰兒終將長大。無論他在你眼中有多么稚嫩可愛,無論你手里握著多少不舍與依戀,都別忘了要祝福以及成全他的破繭與拔節(jié)。現(xiàn)在就看看,是不是他已經(jīng)有了些許青春期的征兆了呢?
如果是,那么請和他一起成長。就像換掉尺碼不合適的鞋一樣,果斷換掉那些“夾腳”的老眼光、舊方法,用新的眼光和態(tài)度為他打造更合時宜的蛻變環(huán)境。若父母已經(jīng)開始被叛逆期“毒打”,那么及時醒悟為時不晚。但如果能防患于未然,不就更從容不迫、處變不驚了嗎?
等孩子到了小學四五年級,家長就要擦亮眼睛,在心中踩準育兒的離合器,隨時準備換擋。男孩的各種變化、預兆會從此時起逐漸顯現(xiàn),叛逆期已在門外“摩拳擦掌”。
讀到此處,如果你松了口氣,慶幸自己兒子還小,離這道坎還尚有時日,那么請聽聽我的衷心建議:
“孩子到了10歲時,教育一定要轉向!”
當你不去打擾一顆心的成長時,當你甚至愿意俯身蹲下,用平視的目光與廣闊的胸懷去接納和慶賀他的蛻變時,你自然不會再陷在孩子叛逆期的泥潭中,這場激烈的“破繭”也就自然能在和風細雨中順利完成。
話說回來,前面那個直到大學畢業(yè)都不愿跟父母說話的極端叛逆兒最后其實也成熟了。進入社會后的他終于明白了父母的平凡與艱辛,于是走出困頓,放下戒備,像一只歸巢的鷹,溫和而強大,呵護著全家人。他把小家安在父母家附近,悉心照料老人。當年那些逆反得讓父母捶胸頓足的孩子們,一旦轉變往往會更加體貼和孝順。
那么,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哪些內容呢?
第1章“男孩為什么叛逆”介紹叛逆期的表現(xiàn)與本質,幫助大家知己知彼,有備而戰(zhàn)。
多年的教育行業(yè)經(jīng)歷讓我有幸看到各式各樣的母子關系。有捶胸頓足,認為無論如何熬不過叛逆期的,也有談笑間“叛逆”灰飛煙滅的。兩種類型的媽媽各有經(jīng)歷、體驗和原因。其中緣由將在第2章“叛逆期男孩的教養(yǎng)智慧”中仔細地探討。
第3章“讓男孩有教養(yǎng)”介紹的是在孩子叛逆期家長應堅持的教育底線。無論孩子叛逆程度如何,有些道理和原則,都是父母應該“澆灌”到他心里去的。
第4章“讓男孩有好成績”是孩子學習方面的錦囊妙計。它告訴父母如何不用“動武”,便把孩子帶回書桌前;也回答了孩子的終極之問:“我為什么非要學習?不學又怎樣?”這一章里不僅有“道”,更有“術”,而且提供的建議是高度可實操的。
第5章“讓男孩茁壯成長”和第6章“讓男孩自立自強”分別教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揚長避短。我們可以激發(fā)出孩子最大的潛能與天分,讓他們有斗志、會好奇、不自卑。同時要引導他們對抗弱點和突破局限,避免讓自己變得脆弱,不要動不動就感到膩煩無聊,更不要牛脾氣一上來就控制不住自己,或沉湎于嗜好無法自拔。
我們在第7章“給孩子的幸福哲學”再次回到“道”的層面,去探尋教育的邊界,觸摸它的終極意義,并嘗試理解父母能給孩子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我把自己在平日里關于“幸福教育的哲學”的所思所感放到了這里,望拋磚引玉,供大家閱讀和思考。
作為一名教育咨詢師,我在漫長的從業(yè)經(jīng)歷中,接待了太多與兒子的叛逆期斗智斗勇卻落得滿身傷痕的媽媽。作為一個父親,我自己也在自家兒子的叛逆期里飽嘗辛酸,所以非常了解個中滋味。幸好,現(xiàn)在拿起這本書的你還有時間,也正在做準備,我相信你一定能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如果這本書能幫你從漫天的烏云中撕開一條口子,看到陽光依然在不遠處燦爛;如果我的話讓你微微頷首或者醍醐灌頂,明白了些許叛逆期育兒艱難的緣由,從而不再那么困惑或失落;如果讀完這些篇章,能讓你的親子關系更上一層樓,那么我就不勝榮光,無比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