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906年至1964年:勃列日涅夫的履歷
書名: 蘇聯解體往事之往事如煙/往事如夢作者名: 園晟本章字數: 23374字更新時間: 2023-10-31 17:30:22
第一節 血雨腥風的考驗
要弄清蘇聯1977年以后的歷史,必須先了解當時坐在主席臺的人們。坐在主席臺中央的是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勃列日涅夫同志,我們就從他說起。
1906年12月,勃列日涅夫出生在卡緬斯科耶市(今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市,隸屬于烏克蘭的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后來的烏克蘭女總理季莫申科和這位前蘇聯領袖是老鄉。他的祖父、外祖父和父親都是軋鋼工人,俄羅斯族。父母粗通文墨,講究禮儀,對子女的教育側重培養正直和樸實的觀念。勃列日涅夫有一弟一妹,據他本人回憶,父親對他們從不嬌慣,卻也很少懲罰,更多的是通過講道理和身傳言教使兒女明白事理。例如,“如果你許下了諾言,就要履行。要是對一件事有懷疑,就應該直說;如果你害怕,就不要去做;一旦做了,就不要膽怯。如果你確信自己是正確的,就堅持到底。”(吳偉:《勃列日涅夫傳》,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第9頁)
縱觀勃列日涅夫一生,恰恰是他父親這些話的寫照。
卡緬斯科耶位于第聶伯河流域,東面是沙皇俄國最大的煤礦區頓巴斯,西面是有名的鐵礦區克里沃羅格。便捷的水運交通和靠近煤鐵礦區的區位優勢,使卡緬斯科耶在19世紀下半葉成為工業城市,不斷吸引外地人口流入。在這座烏克蘭城市里,除了烏克蘭人還有俄羅斯人、波蘭人、猶太人、德意志人、捷克人共同居住,社會風氣包容,基本沒有排斥外族的情緒。
勃列日涅夫出生的前一年,俄國爆發了1905年革命。這是帝俄繼1861年廢除農奴制后的又一次重大社會變革。此后,知識分子追求憲政的民主活動、工人運動以及農民抗爭風起云涌。沙皇政府亦在1906年成立國家杜馬(議會),實行開明君主制,逐步向君主立憲制過渡,新任首相斯托雷平奉行強硬政治,推行的一系列經濟改革使俄國國力迅速上升。然而,“對于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俄羅斯帝國最終沒有逃過1917年的革命。七十多年后,另一群俄國人不懂這個道理,瓦解了一度強大的蘇聯。
斯托雷平的一系列改革在繁榮經濟的同時,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小學校開始廣泛招收工農子弟,并以提供獎學金或免除學費的方式鼓勵貧民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勃列日涅夫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即使是在一戰(1914年到1918年)和內戰(1918年到1921年)那種動蕩的歲月里,也堅持刻苦學習,直到1921年中學畢業。1921年,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農業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率先復興。勃列日涅夫在1923年選擇了庫爾斯克的一所農業技術學校就讀,同年加入共青團。1927年,勃列日涅夫畢業,次年被派往烏拉爾專區擔任農業干部,1929年被吸收為聯共(布)預備黨員。
如上所述,勃列日涅夫的青少年時期完全是在革命思潮洶涌澎湃的年代度過,成長在這樣的時代,任何有理想的青年都容易傾向革命,乃至加入革命。然而,革命的理想藍圖只是存在于布爾什維克領袖們的腦海里,甚至領袖之間也存在分歧。1924年列寧死后,其他政治局委員早已存在的矛盾逐漸公開化。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列寧時代的政治局委員在新經濟政策的存廢、農業集體化、加快工業化、世界革命等問題上發生爭論,政見的不同使大家都想獲取最高權力。最后,斯大林采取“聯合一派、打倒一派”的辦法,利用自己掌管組織人事權力的優勢,在權力斗爭中脫穎而出,奪取了最高領導權。
1929年,蘇聯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同時開始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集體化運動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遭到了強烈的反抗和抵制,蘇聯農產量連續下滑。一方面,廣大農民怨聲載道,另一方面,斯大林在1930年3月發表《勝利沖昏頭腦》,非但不檢討方針政策的失誤,反而將農業減產歸罪于地方上的農業干部,并采取“清黨”措施(吳偉:《勃列日涅夫傳》,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第9頁)。
這場“清黨”運動成了20世紀30年代“大清洗”的前奏,大批無辜的干部成為錯誤政策的替罪羊。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凡是政策取得了好效果,宣傳部門就會歌頌偉大領袖斯大林高瞻遠矚;一旦政策出現惡果,宣傳部門就會說階級敵人混進各級干部隊伍搞破壞,在這同時,“格別烏”(克格勃的前身)立即羅織罪名,將那些敢于直言的干部下獄。
烏拉爾專區的干部也沒躲過這個遭遇,這給勃列日涅夫帶來了好運。1931年,勃列日涅夫剛轉為正式黨員,就被任命烏拉爾專區土地管理局副局長。正是“清黨”運動讓烏拉爾專區的大量干部、專家以及業務骨干受波及,所以,一個剛剛參加工作兩年、才轉正的黨員就當上了專區副局長。當然,能在25歲當上副處級干部的勃列日涅夫同志肯定具備與眾不同的個人品質。這里首先要講到的是該同志謙虛謹慎、懂得取舍。
1931年2月,斯大林提出“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號召全黨學習工業科學技術。當年下半年,勃列日涅夫毅然辭去土管局副局長的職務,返回家鄉卡緬斯科耶,在這座冶金業城市從一名普通的鉗工做起,白天上班,晚上在冶金學院的夜校學習,終于在1935年拿到大學文憑,同年獲得熱動力工程師職稱。還是在這一年,勃列日涅夫參軍入伍,成為一名裝甲兵,先后被提拔為排長和連指導員。1936年底退伍后,他回到卡緬斯科耶繼續當工程師。這時的卡緬斯科耶已經改名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以紀念1926年逝世的“契卡”創始者捷爾仁斯基。
“契卡”全稱“肅清反革命及怠工特設委員會”。這個名字雖然長,但是很有哲理,意思是:誰對俄共的路線方針政策“消極怠工”,誰就是反革命;誰是反革命,契卡就要肅清誰。不要以為這是笑話,從這個組織成立的第一天起,它就是這樣工作的。就是靠著這種工作方法,契卡配合紅軍,在內戰中打敗了蘇俄的內外敵對勢力。內戰結束后,契卡被改組為國家政治保衛總局(音譯‘格別烏’)。格別烏繼承了契卡的工作思維,在和平時期成為斯大林發動“大清洗”的劊子手。
1937年的烏克蘭屬于“大清洗”的重災區,大量的干部、專家和基層黨員被誣陷,或投入監獄,或關進勞改營,更可怕的是被處決。“大清洗”導致大量的領導干部崗位空缺,當年5月,勃列日涅夫被任命為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市蘇維埃執行委員會的副主席,相當于副市長,分管市政建設方面的工作。在他任內,一座漂亮的少年宮大樓在62天平地而起,巨大的體育場破土動工,帶有陽臺和大玻璃窗的一幢幢四層住宅樓成為市民的新居,還有平坦寬闊、散發著瀝青味的馬路,小巧別致、綠木掩映的街心花園。除此以外,勃列日涅夫從重工業人民委員部爭取到一筆撥款,開辟了一條貫穿全城的無軌電車路線。
1938年1月,赫魯曉夫被任命烏克蘭的黨政一把手,這位后來的蘇聯最高領導人從此成為勃列日涅夫從政道路的領路人。進入他視野的是一位32歲的年輕人,家庭出身根正苗紅,屬于工人階級,先后在農業、工業、部隊和市政建設有過工作經歷,真正做到了“黨員同志是塊磚,哪里需要往哪搬”,對黨忠心耿耿,業績突出、政績斐然。當年5月,勃列日涅夫被調到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任州黨委分管宣傳工作的書記。
勃列日涅夫年紀輕輕爬上高位完全是運氣嗎?不是的。無論他后來成為蘇聯領袖的政績如何,他年輕時的個人品質和人生選擇還是值得參照學習。資歷尚淺、身居高位的時候懂得急流勇退,以求更好的前進;如果他不辭職,難保不成為農業集體化運動的“倒霉干部”,沒準連命都保不?。幌氤删痛笫聵I,必須先豐富自身跨行業、跨專業的社會經歷;最重要的是,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要忘記學習,不管處境多么艱險、貧困,不管生活多么空虛寂寞冷,都應該堅持學習。這樣,前途才會有希望,人生才能有所作為。
當上了主管宣傳工作的州委書記,勃列日涅夫開始全心全意地向全州民眾宣傳偉大的領袖、偉大的黨和偉大的國家。據說,勃列日涅夫的宣傳工作做得很成功,當地民眾一致堅信自己生活在一個無比幸福的時代。
如果這個傳言是真的,那么勃列日涅夫同志就真是牛人。要知道,在20世紀30年代的烏克蘭,發生了持續三年多的大饑荒,餓死的人數以百萬計;農業集體化和“大清洗”使數十萬人遭受政治迫害。以至于二戰期間發生了很多烏克蘭族公民歡迎納粹的事件。
相信烏克蘭境內的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政治經濟形勢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么,到底是勃列日涅夫欺騙了人民,還是人民欺騙了勃列日涅夫?這個問題先放一放,先去看看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外交。
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蘇聯一直在爭取英法等國共同防范納粹德國,簽署營建歐洲集體安全的條約(邢廣程:《蘇聯高層決策70年:從列寧到戈爾巴喬夫》第二分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第361頁)??上г谟⒎▋蓢I導人眼里,蘇聯和德國一樣,是極權主義國家,甚至蘇聯更可惡,納粹德國頂多是想為日耳曼民族擴張領土,而蘇聯是想顛覆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他們對蘇聯的倡議并不感興趣。他們心里一直很踏實:英國有當時全世界公認的最強大的海軍,法國有全世界公認的最強大的陸軍。干掉希特勒,不需要你斯大林幫忙。
1938年9月30日,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簽訂了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僅僅不到半年,1939年3月15日,德國就撕毀協議,吞并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英國和法國急了,意識到必須聯合蘇聯。3月17日開始,英法兩國和蘇聯開展了曠日持久的談判,一直持續到8月。雙方在一個問題上僵住了。英法兩國希望:如果德國進攻波蘭或羅馬尼亞,蘇聯能予以后者支援。蘇聯表示同意,交換條件是:如果德國進攻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希望英法兩國也能支援。英法兩國表示做不到(邢廣程:《蘇聯高層決策70年:從列寧到戈爾巴喬夫》第二分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第376—381頁)。
大家或許會奇怪,為什么英法蘇等大國的談判全是為小國利益著想?那時候的國際外交真是無私?。】上聦嵅皇沁@樣,他們的談判用通俗語言可以翻譯為:
英法兩國:如果德國揍我倆的小兄弟,你要幫我倆罩著他們,否則德國揍完他們就要揍我倆。
蘇聯:沒問題,但是德國如果揍我的鄰居,你倆要幫我撐場面,否則德國揍完他們就要揍我了。
英法兩國:對不住啊,兄弟,我倆有心無力。
就在英法蘇談判的同一時期,希特勒也在爭取蘇聯。二戰爆發前,德國的既定方針是先解決英法兩國在東歐的盟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再解決英法兩國,最后解決美蘇。所以,納粹德國一直很希望和蘇聯簽訂和約,向蘇聯開出了誘人的價碼。蘇聯眼瞅著和英法兩國不會有結果,于8月23日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二戰爆發。為了應對遲早會來的戰爭,蘇聯著手做了以下幾件事:政治上,結束“大清洗”,緩和國內緊張形勢;軍事上,建立“東方戰線”,采用軍事占領和武力威脅手段,向西面若干鄰國擴張46萬平方公里領土,營建戰略縱深;經濟上,擴大國防工業生產,豐富武器彈藥儲存。
1940年初,勃列日涅夫被任命為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分管國防的州委書記,領導全州民眾加班加點開展備戰工作。按照中央的指令,勃列日涅夫將州里一些本來生產民用產品的企業轉為生產軍事裝備。比如,阿爾喬姆工廠制造戰斗機零件,共產國際工廠制造迫擊炮,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基鋼鐵廠生產炮彈。這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工人們普遍不理解:為什么和德國簽訂了和平條約還要擴軍備戰、壓縮民用、延長工時?而且,《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后,蘇聯在公開宣傳中一直稱自己是條約的堅定維護者,雖說是為了避免德國有借口侵略蘇聯,但也造成了民眾在備戰工作中的思想混亂。
面對這種形勢,剛剛脫離宣傳工作的勃列日涅夫又干起了老本行,苦口婆心地號召民眾加班?;侍觳回撚行娜?,1940年,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共生產318萬噸生鐵、301萬噸鋼、221萬噸軋材,這3個數字分別占全蘇相應產品總數的20%,16.5%和18.2%(吳偉:《勃列日涅夫傳》,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第28頁),為蘇聯生產更多的軍工產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蘇軍全線潰退,不少部隊陷入包圍。7月1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關于改組政治宣傳機關及在工農紅軍中實行政治委員制度》的命令。勃列日涅夫奉調南方方面軍政治部,參軍入伍,負責為部隊招募政工干部。南方方面軍在戰爭初期的主要任務是協同西南方面軍,對抗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保衛烏克蘭。7月中旬,德軍以裝甲部隊為先導,長途奔襲、千里合圍,采取大迂回、大包抄的方式,意圖消滅基輔周邊的蘇軍。8月8日,德軍在烏曼戰役取勝,俘虜10萬蘇軍,成功分割蘇聯的西南、南方方面軍。之后,德軍繼續向第聶伯河東岸運動,企圖截斷蘇軍歸路。
8月25日,南方方面軍放棄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的防守,迅速東撤免于被圍殲。在此期間,勃列日涅夫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西岸撤下來的部隊,協助部隊指揮員和政工干部,鼓舞戰斗士氣,保障部隊官兵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撤退中保持信心,繼續作戰。與南方方面軍相反的是,西南方面軍由于撤退不及時,在9月15日被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合圍,陣亡5萬人,65萬人被俘,僅15萬人突圍。19日,基輔淪陷?;o戰役吸引了德軍大量兵力,為莫斯科保衛戰調兵遣將贏得了時間,使中路德軍無力在入冬之前拿下莫斯科,永遠地失去了占領莫斯科的機會。
1942年1月,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斯大林在敵強我弱局面仍未得到改觀的情況下,誤判形勢,下令全面反攻。1月18日,鐵木辛哥元帥率領西南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發起巴爾文科沃—洛佐瓦亞戰役,奪回了巴爾文科沃、洛佐瓦亞等城市。但是,德軍在戰役中從容撤退,損失不大,蘇軍只是取得形式上的勝利。這場戰役結束后,勃列日涅夫獲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枚紅旗勛章。
5月12日,鐵木辛哥元帥率領西南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發起哈爾科夫戰役,戰役于5月19日結束,蘇軍陣亡、負傷10萬余人,被俘25萬人。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因此重新掌握主動權,分編為“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隨后,“B集團軍群”進攻斯大林格勒,“A集團軍群”進攻高加索。在“A集團軍群”正面的正是勃列日涅夫所在的南方方面軍。7月28日,南方方面軍由于減員嚴重,被撤銷番號,合并至北高加索方面軍。整個下半年,北高加索方面軍且戰且退,在遲滯德軍進攻的過程中消滅了近10萬德軍。
1943年2月,蘇聯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西南戰場乃至整個蘇德戰場局勢逆轉,各條戰線的蘇軍紛紛轉入反攻。4月1日,勃列日涅夫被派往北高加索方面軍下轄的第18集團軍任政治部主任。9月,該集團軍參加新羅西斯克—塔曼戰役。勃列日涅夫在這場戰役中表現英勇,獲得一枚一級衛國戰爭勛章。附帶說一句,參加這次戰役的另一支部隊——第56集團軍近衛步兵第2師因解放塔曼半島戰功卓著,榮獲“塔曼師”榮譽稱號。后來,正是這個師,在1968年鎮壓“布拉格之春”,在“八一九”政變中倒戈,在1993年俄羅斯政治危機中“炮打白宮”,兩次赴車臣平叛(1994年和2000年),一敗一勝。正是“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1943年11月24日,蘇軍大本營命令第18集團軍轉隸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全部人員、物資乘軍列轉向基輔方向,去支援解放基輔的部隊。11月中旬蘇軍收復基輔后,德軍迅速調集兵力大舉反攻,20日重新占領日托米爾,兵鋒距基輔只有60公里,形勢十分危急。蘇軍大本營緊急決定把第18集團軍調到基輔城下,以解燃眉之急。第18集團軍參戰后,蘇軍終于穩住戰線,再次扭轉局勢,繼續反攻。勃列日涅夫因在這次戰役中表現英勇,被授予1枚二級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勛章。
1944年,第18集團軍參加了收復西南失地和解放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的戰斗。11月,勃列日涅夫晉升少將。在捷克斯洛伐克作戰期間,由斯沃博達將軍指揮的捷克斯洛伐克步兵第1軍曾在第18集團軍編制內作戰。斯沃博達不會想到,24年后擔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時,自己的老戰友勃列日涅夫會出動蘇聯軍隊鎮壓“布拉格之春”。
1945年5月8日,衛國戰爭勝利結束。勃列日涅夫的軍銜和勛章成了那個英雄時代的縮影。一群被記住名字和沒有留下名字的反法西斯戰士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衛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為蘇聯國際地位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出國作戰的紅軍官兵親眼目睹了東歐國家的富足生活和美英軍隊的民主風氣。正是打出國門的部隊官兵把改革的種子帶回了蘇聯,等待一個改革領導者的出現。
第二節 他的團長他的團
戰爭結束后,勃列日涅夫沒有馬上退伍。他的新職務將和一個叫扎波羅熱州的地方有關。1946年3月,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了《蘇聯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1946—1950年)》,其中提到要“在南方恢復冷軋薄板的生產”。當時,蘇聯南方生產冷軋薄板的基地叫做扎波羅熱鋼鐵廠,位于與勃列日涅夫老家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毗鄰的扎波羅熱州,是蘇聯在30年代建成的最大的冶金聯合企業。7月底,《真理報》先后刊登題為《為什么扎波羅熱鋼鐵廠的重建工作停滯不前》和《三個黨委會和一個建筑工程》兩篇文章(吳偉:《勃列日涅夫傳》,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第46頁),對該州區、市、州黨委的工作提出批評。兩篇文章一個意思:中央很生氣,后果很嚴重。8月30日,扎波羅熱州領導換人,勃列日涅夫當選州委第一書記。
勃列日涅夫上任后,很快理清了頭緒。當前的主要工作是重建,重建的中心工作是扎波羅熱鋼鐵廠。這位第一書記在一座被炸毀一半的變電站中為自己清理出一間辦公室,放上桌椅、床鋪,架上電話,直接住在現場監督工程進度。正所謂: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有了這樣的領導,那些中層干部和工人們基本也是以單位為家。當時的重建工作實施的是兩班倒工作制,每人每天工作12個小時,加上計劃經濟體制適合集中力量辦大事,各種設計圖紙和工程材料從全國各地運來,扎波羅熱州重建進程明顯加快。
1947年6月30日,扎波羅熱鋼鐵廠建成投產。與此同時,州內另一大型重建項目第聶伯河水電站的供電量也穩步上升。這些大型項目的成功投產構成了勃列日涅夫在扎波羅熱州重建工作中的光輝政績。不久,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布命令,授予勃列日涅夫列寧勛章。列寧勛章是蘇聯的最高榮譽。很快,勃列日涅夫獲得了“榮歸故里、衣錦還鄉”的機會。
1947年11月21日,勃列日涅夫被調回老家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擔任州委第一書記。事情的起因和扎波羅熱州一樣,當地領導人在戰后重建中工作不力,中央要換人。當時,烏克蘭連續遭遇三年旱災,糧食收購計劃完成得很不好。時任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的赫魯曉夫甚至一度因此被免職。
上任后的勃列日涅夫的首要任務是要完成糧食收購計劃。天災改變不了,那就避免人禍吧。由于各地的重建工作以工業為主,無法集中足夠的車輛和機械來保障農產品的運輸、加工,很多糧食被爛在地里。針對這個問題,勃列日涅夫拿出了他后來聞名于世的“商量式”領導方式下達命令。比如,他給尼科波爾鋼管廠廠長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吉洪諾夫打電話: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我一定到您那兒去,但要稍遲幾天?,F在我想請您幫個忙,今年的莊稼很好,已經成熟了。我知道,您是一位負責的廠長,你們廠搞得不錯。如果你們能支援一下收割工作,我們就非常感謝了。不過,請您派好的司機,派管用的車子?!?
“我可以撥出15輛?!?
“請您再考慮一下,跟大家商量商量。要是糧食收不上來,那太可惜了……”(吳偉:《勃列日涅夫傳》,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第57頁)
一點霸氣都沒有,不過還真好使,大家對這位客客氣氣的新領導還是挺給面子。1948年,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成為烏克蘭第一個完成糧食收購計劃的州。勃列日涅夫再次得到中央和烏克蘭領導層的好評。當然,也少不了部下們的好評,這其中,就包括吉洪諾夫廠長。
吉洪諾夫1905年出生于烏克蘭的哈爾科夫州,長期在冶金企業工作,沒有仕途經歷。1948年的吉洪諾夫已經43歲,按常理再干十幾年就退休了。但是誰能想到,幾十年后這位同志當上了蘇聯總理。他的故事后面還會說到,先說他在勃列日涅夫第一書記任內的故事。一般來說,新領導上任,做部下的應該審時度勢,一看二慢三通過才對??杉橹Z夫偏不,他不僅把自己工廠的生產打理得井井有條,還主動向中央主管部門爭取款項為廠區居民蓋樓、修路、建街心花園。中央給了他70萬盧布,他為了給居民做福利工程花了200萬盧布。
黑色冶金工業部部長捷沃相聽說這事,氣急敗壞來到吉洪諾夫的工廠視察,給吉洪諾夫劈頭蓋臉一頓罵。眼看就要對他采取組織措施,勃列日涅夫趕緊主動出來勸,說廠長同志也是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才把錢用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花錢超支是事實,但也沒有亂花錢嘛。捷沃相作為中央的部長,還是要給地方上的州委第一書記面子,沒有再作計較。這件事之后,吉洪諾夫終生追隨勃列日涅夫,直到勃列日涅夫逝世。由此看來,平時對部下和和氣氣,關鍵時候敢于為部下扛事的領導還是很得人心的。
勃列日涅夫在戰后初期當了兩個州的州委第一書記,均政績顯著。卓越的政績使他再次升官。1950年7月,勃列日涅夫出任摩爾達維亞(今摩爾多瓦)共產黨第一書記,成為直接對蘇共中央負責的加盟國領導人。如果您以為他完全是靠政績登上高位,那您就想錯了。
研究蘇聯政治,要重點關注幾個角色:黨的領袖,總理(人民委員會主席/部長會議主席),國家元首(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共中央第二書記”,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內務部長,情報組織(契卡/格別烏/克格勃)領導人。
黨的領袖是指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這些人。列寧之后,不同時期的職務稱呼不同,有時叫黨中央總書記,有時叫黨中央第一書記;蘇聯剛成立時,中央政府叫做人民委員會,1945年后更名為部長會議,相當于我國的國務院和西方國家的內閣。部長會議的領導人被稱為主席,相當于總理;“蘇維埃”在俄語中就是“代表會議”的意思,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是最高蘇維埃的常設機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通常由黨內德高望重的元老擔任,蘇聯沒有總統,也不可能有沙皇,所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被默認為國家元首,但是他不掌握實權。
蘇共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都是由政治局負責制定路線方針,書記處負責黨的政策執行,處理黨的日常工作。主持中央書記處工作的中央書記通常被調侃成蘇共的“第二書記”——黨內二把手和接班人。書記處由若干名中央書記組成,其中,主管意識形態的中央書記和主管組織人事工作的中央書記尤為重要。在蘇聯體制中,部長會議只是把黨的決策轉換為國家政策,所以,蘇聯總理的權力類似于總統制國家的弱勢總理;蘇聯最高蘇維埃是蘇聯最高立法機關,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在最高蘇維埃休會期間執行其職權。
內務部(相當于我國的公安部)長、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在蘇聯的政治地位很特殊。這三個崗位的同志經常出任政治局委員,參與國家最高決策。他們的政治地位遠遠超過副總理,有時甚至超過常務副總理(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與總理平起平坐。
蘇聯的情報組織就是大名鼎鼎的克格勃了,在蘇聯執行國家安全部的職能。介紹克格勃,就不得不提內務部。兩個部門時分時合,有時候你領導我(亞戈達時期),有時候我領導你(謝列平時期)。兩個部門的權力劃分,尤其是對內的權力劃分,牽涉到公開警察與秘密警察的業務分工,體現著蘇聯不同時期的法治水平和政治氣氛。
了解蘇聯歷史的人都知道:情報組織的領導人從來都是最高領袖的強勢候選人,從貝利亞到謝列平,再到安德羅波夫、克留奇科夫,如果把普京(1998年7月至1999年8月任俄聯邦安全總局局長)也算上,已經成功過兩個半(半個是指貝利亞)。
20世紀三十年代,斯大林重點倚靠三位政治局委員治理國家:由卡岡諾維奇擔任中央書記兼組織局委員,主管黨務和人事工作;由莫洛托夫擔任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主管政務和經濟工作;由伏羅希洛夫擔任國防部長,主管軍務。這三人被稱為斯大林的“近衛軍”?!按笄逑础逼陂g,斯大林先后任命亞戈達、葉若夫、貝利亞為內務部長,擴大內務部權力,對“近衛軍”形成一種制衡。衛國戰爭前夕,“近衛軍”全面失勢。1939年,卡岡諾維奇被免去中央書記職務,1940年,伏羅希洛夫被免去國防部長職務,1941年,莫洛托夫被免去總理職務,留任外交部長。隨著這三人的失勢,內務部長貝利亞的權力地位直線上升。
貝利亞全名拉夫連季·巴夫洛維奇·貝利亞,1899年生于格魯吉亞,1917年入黨,年輕時在外高加索的契卡工作。1932年,年僅33歲的貝利亞成為外高加索的最高領導人。1938年,貝利亞被任命內務部長,權勢如日中天。衛國戰爭期間,貝利亞協助斯大林領導了除指揮戰爭以外的各方面工作,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為事實上的二號領袖。戰后,貝利亞和勝利元帥朱可夫一樣功高震主,被斯大林免去內務部長職務,脫離公眾視線,秘密領導蘇聯原子能計劃。他和他的“秘密警察派”也因此受到壓制。
戰后初期,最受斯大林重用的是日丹諾夫。日丹諾夫全名安德烈·亞歷山德羅維奇·日丹諾夫,1896年生于頓涅茨克。日丹諾夫自1934年當選主管意識形態的中央書記,積極為“大清洗”宣傳造勢,深受斯大林信任。是年底,日丹諾夫接替遇刺的基洛夫擔任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列寧格勒保衛戰期間,日丹諾夫表現出卓越的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聞名全國。由于他長期在列寧格勒工作,他的派別俗稱“列寧格勒派”。
1948年,日丹諾夫病逝,在斯大林的默許下,以馬林科夫為首的“中央機關派”崛起了,成為幫助斯大林制衡國防部、內務部和外交部的另一支力量。馬林科夫全名格奧爾基·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1902年生于奧倫堡。馬林科夫年輕時在政治局和組織局當秘書,后來又在莫斯科州搞了幾年宣傳工作,1936年開始擔任蘇共中央組織部長,1939年晉升主管組織人事工作的中央書記,1946年晉升政治局委員。因他的大部分工作經歷都在中央機關,故其親信被稱為“中央機關派”。
戰后初期,蘇聯政局呈現出“秘密警察派”“列寧格勒派”和“中央機關派”三足鼎立的格局。那么,勃列日涅夫和這三派有什么關系?答案是都沒有,他屬于名不見經傳的“烏克蘭派”。烏克蘭是蘇聯第二重要的加盟國,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十月革命后,烏克蘭民族主義勢力一直是布爾什維克的重點打擊對象,最早與之作斗爭的是卡岡諾維奇。
卡岡諾維奇全名拉扎爾·莫伊謝耶維奇·卡岡諾維奇,1893年生于基輔,從列寧時期開始追隨斯大林,長期協助斯大林管理組織人事工作。1924年至1928年,卡岡諾維奇兼任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在職期間殘酷鎮壓烏克蘭族干部,受到當地民眾的反對。在烏克蘭,他提拔了不少干部,其中有個人名叫赫魯曉夫。1937年至1949年,赫魯曉夫擔任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12年里,赫魯曉夫在烏克蘭提拔了大量干部,其中就有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后來把“烏克蘭派”做精做強,發展成聞名后世的“第聶伯幫”。
日丹諾夫逝世后,貝利亞和馬林科夫聯合制造“列寧格勒案件”,清洗了一大批“列寧格勒派”的干部。1949年至1950年,斯大林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派別來平衡貝利亞和馬林科夫。1950年7月,勃列日涅夫升任加盟國級別的領導人,正是與當時的高層權力斗爭有關。在當時的政治局委員中,伏羅希洛夫、莫洛托夫和卡岡諾維奇資歷最老,不能再用;國防部長布爾加寧代表軍隊的力量,不可能讓軍方勢力坐大;米高揚是經濟技術官僚,沒有自己的小集團,根本對抗不了貝利亞和馬林科夫;最后只剩赫魯曉夫符合斯大林的要求。他在1939年當選政治局委員,夠資歷;參與指揮了西南戰場的部分戰役,在軍隊有一定的影響力;在烏克蘭又把經濟搞得不錯,政績口碑過得硬;在中央,赫魯曉夫多少能得到卡岡諾維奇的照顧。綜合來看,赫魯曉夫有實力平衡馬林科夫和貝林亞。
1949年,赫魯曉夫被任命中央書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不久,勃列日涅夫被派往摩爾達維亞主持工作,隨后擔任第一書記。這只是赫魯曉夫擴編人馬的一步棋,越來越多的“烏克蘭派”干部將被提拔重用。
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即今摩爾多瓦,主體民族為摩爾多瓦族,有少量烏克蘭族和俄羅斯族。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谷物種植、經濟作物種植和畜牧業發展條件極其優越。摩爾達維亞的大部分領土是蘇聯在1940年構建“東方戰線”并入的,后來又被戰爭耽誤,所以黨的干部十分缺乏,農業集體化工作一直沒做好。蘇聯的重建需要那里的谷物、葡萄、煙草和肉類,亟待把那里的工農業生產納入蘇聯的統一計劃。
勃列日涅夫的辦法是,在全加盟國范圍內建立機構健全、扎根基層的黨組織,積極發展黨員。尤其是加強和鞏固集體農莊的黨組織,培訓基層農業干部并獎勵先進。摩爾達維亞的集體農莊建設乃至整個農業集體化運動在勃列日涅夫領導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不得不承認,勃列日涅夫吉人自有天相,他的前任倒霉在之前的旱災之中,輪到他主政時,摩爾達維亞風調雨順,降水豐沛。人努力,天幫忙。摩爾達維亞的農業生產在勃列日涅夫治下實現全面好轉。
1952年10月,聯共(布)第19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在稍后的一中全會上,斯大林將政治局改組為蘇共中央主席團,勃列日涅夫當選主席團候補委員、中央書記。46歲的勃列日涅夫正式進入蘇共中央領導層,成為蘇聯政壇的一匹黑馬。他的這次晉升受益于斯大林繼續扶植“烏克蘭派”,壓制“中央機關派”和“秘密警察派”。他的好運沒持續多久,不到半年,就被免去蘇共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中央書記的職務,被打發到國防部上班,擔任總政治部副主任。
原因很簡單,沙皇換人了。
第三節 赫魯曉夫時代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在他剛剛去世的一段時間里,蘇共沒有確定新的領袖。大家都是跟著斯大林工作的,誰也沒有說一不二的威望。在三月的第一輪權力斗爭中,首先出牌的是貝利亞。貝利亞倚重內務部,大刀闊斧地搞起了改革。首先是在司法領域,縮小內務部權力,把勞改局移交司法部,把生產經營單位移交相關部委,限制國安部和內務部“特委會”權力,平反冤假錯案,健全法制,嚴禁刑訊逼供,大赦天下,釋放120萬囚犯;其次是在民族事務領域,調離少數民族地區的俄羅斯族干部,增加當地民族干部,落實少數民族權利;再次在外交領域,提議修復和南斯拉夫的關系,倡導在德國問題上向西方國家讓步。
貝利亞推行的這些政策,屬于修正斯大林原有的路線方針,通過緩和內外緊張氣氛去樹立自己的權威。自然而然,他表現出要逐步揭露“個人崇拜”。乍一看,他的主張都是加強民主法制、對內和諧對外和平的好主意。但是,他的改革卻遭到了蘇共中央主席團大多數人的抵制。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來,主席團委員們在當年的“大清洗”中“業績斐然”,雖然內務部是“大清洗”的急先鋒,但其他人的雙手也是沾滿鮮血,對領導、同事、部下、戰友、朋友下的毒手數不勝數。其中,“近衛軍”的元老們罪行最重。比如,卡岡諾維奇屠殺黨務干部,莫洛托夫屠殺經濟部門和外交部門的干部,伏羅希洛夫屠殺軍隊干部。他們三個人的罪行和內務部三任部長(亞戈達、葉若夫、貝利亞)不相上下,在不少千人以上規模的冤假錯案中是共犯。
大家可能要問了,內務部既然制造的冤假錯案最多,那內務部長貝利亞為什么要帶頭平反冤假錯案?是這樣,貝利亞只會平反亞戈達、葉若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馬林科夫、赫魯曉夫和日丹諾夫等人制造的冤假錯案。他將利用手中的權力保證自己制造的冤案不被平反,而通過平反其他人制造的冤案達到打擊政敵的目的。這可不是瞎猜,赫魯曉夫后來就是這么干的。
貝利亞的想法連不才在下都能猜到,主席團那幫沉浮多年的高級政客會想不到?好吧,既然你貝利亞不讓大伙跟著斯大林的旗幟走,那大伙就讓你跟著斯大林走,去另外一個世界。1953年6月中旬,赫魯曉夫帶頭串聯,準備發動罷黜貝利亞的政變。很快形成了以他和馬林科夫為中心的“倒貝集團”,在取得軍隊方面的支持后,6月26日,貝利亞在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團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被當場逮捕。(〔俄〕羅伊·亞歷山德羅維奇·麥德維杰夫:《赫魯曉夫傳》,吉力譯,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80—86頁)12月,貝利亞被秘密槍決。
由于在罷黜貝利亞的行動中發揮了領導作用,1953年9月3日,赫魯曉夫當選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不過,他并沒有因此確立領袖地位。貝利亞下臺后,部長會議主席馬林科夫提議加強集體領導。很快,雙方在農業問題上掐起來,馬林科夫主張通過對農莊和農戶實施物質利益刺激來增加農業產量,赫魯曉夫主張通過大規模墾荒來增加農業產量。眼瞅著黨政兩個系統的負責同志吵起來,主席團委員們樂了,做了一個非常搞笑的決定:任用馬林科夫的老部下,去執行赫魯曉夫的政策。
哈薩克共和國是蘇聯在中亞最大的加盟國。1953年,哈薩克的墾荒工作停滯不前,主席團決定派馬林科夫的老部下波諾馬連科任哈薩克共產黨第一書記,主持哈薩克的墾荒工作。赫魯曉夫不放心,找來勃列日涅夫擔任哈薩克共產黨第二書記,去“協助領導”哈薩克的墾荒工作。
1954年2月,勃列日涅夫在哈薩克上任,迅速從當地黨務部門、農業部門、科技部門組織精干力量研究部署墾荒事宜。蘇共中央委員會和蘇聯部長會議就墾荒做出的一系列決議成了哈薩克領導人的“尚方寶劍”。大規模開墾荒地需要大量現代化農機設備,在這方面中央對哈薩克格外慷慨。1954年6月,赫魯曉夫到哈薩克視察,現場督辦墾荒事宜,使哈薩克官民再次掀起墾荒運動高潮。大家本著“人定勝天”的信念艱苦創業,不久就有了回報。
1954年秋收之后,《真理報》在10月27日發布新聞:哈薩克上繳國家2.31億普特(1普特≈16.38千克)商品糧,庫存1400萬普特,僅庫存一項就比近5年的庫存都多。(吳偉:《勃列日涅夫傳》,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第87頁)墾荒事業在哈薩克取得了巨大勝利,全國范圍內的墾荒事業也是捷報頻傳,有力地提高了赫魯曉夫的威信。
1955年2月,赫魯曉夫借平反“列寧格勒案件”指責馬林科夫和貝利亞是同謀。承受巨大政治壓力的馬林科夫只好主動辭去總理職務,改任副總理。接任總理的布爾加寧辭去國防部長職務,由朱可夫接任。布爾加寧和米高揚一樣,是衛國戰爭之前的經濟技術官僚,戰爭中活躍于政界和軍界,卻均未擔任過軍事主官。戰后,斯大林需要壓制軍隊的勢力,于是對一些將帥削職奪權(比如朱可夫),選擇布爾加寧這樣一位文官擔任國防部長,并通過他來控制軍隊。赫魯曉夫擢升朱可夫升任國防部長也是為了借助戰功卓著的元帥來爭取軍心、控制軍隊,另外隱含著酬謝他在逮捕貝利亞的政變中支持過自己。
馬林科夫終于辭職了。表面上看,他的辭職是受到“列寧格勒案件”平反的沖擊,實質上還是主席團權力斗爭的結果,也是他的執政理念導致的必然事件。馬林科夫當上總理后,著手調整國民經濟結構、改革農業生產體制、平反冤假錯案、對西方緩和,和貝利亞一樣,他也得罪了斯大林的“近衛軍”。無論是貝利亞、馬林科夫還是赫魯曉夫,無論誰成為領袖,“近衛軍”的元老們都會不服氣。所以他們三人都必將通過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來打擊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和卡岡諾維奇等人。
歷史已經證明,赫魯曉夫玩弄權術勝過貝利亞和馬林科夫。他棋高一著,先隱瞞自己的政治觀點,使元老們警惕貝利亞和馬林科夫先后實施的改革政策,最終借助他們的力量先后扳倒貝利亞和馬林科夫。同時,不動聲色地提拔自己的干部。1955年3月,哈薩克共產黨發生重大人事變動,第一書記波諾馬連科被解除了職務,調任蘇聯駐波蘭大使,勃列日涅夫升任第一書記(代理,當年8月轉正)。
1956年2月,勃列日涅夫率領哈薩克代表團參加蘇共二十大,被選舉為主席團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分管國防工業和航天工業。早在1955年3月擔任哈薩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時,勃列日涅夫就已經開始參與領導蘇聯航天工業。1955年6月,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在哈薩克共和國克孜勒奧爾達州破土動工,于1957年5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舉世聞名,在世界十大航天器發射場名列第三,其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科研價值至今享譽全球。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冷戰結束后,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歸屬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仍然不肯放手,每年向哈薩克斯坦支付1.15億美元的租金獲取獨有的使用權,租用期至2050年。拜科努爾航天中心至今仍是俄羅斯發射載人飛船的唯一基地,蘇聯解體后,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擔負著俄羅斯航天發射任務的70%。
蘇共二十大會期最后一天夜里,赫魯曉夫作了秘密報告,對斯大林生前破壞法制、制造冤案、殘害干部群眾、欺壓兄弟黨、衛國戰爭指揮失誤等一系列罪惡行徑進行批判。秘密報告頓時引起蘇聯政壇的混亂:一股暗流蠢蠢欲動,他們要團結起來推翻赫魯曉夫,維護斯大林的路線方針政策,維護自己身居高位的道德基礎和政治基礎;還有一股暗流蠢蠢欲動,他們要開創自己的時代,終結斯大林主義的惡劣影響。
1957年6月,以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為首的包括布爾加寧、伏羅希洛夫、別爾烏辛、薩布羅夫等主席團委員在內的“倒赫集團”在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上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提議罷免赫魯曉夫,取消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職務,落實集體領導。經舉手表決,主席團的11名委員以7比4通過了罷免赫魯曉夫的決定。
赫魯曉夫拒絕服從,他提出:自己是由中央委員會選舉出來的第一書記,罷免需經過中央委員會全體表決,主席團無權罷免自己。就在這時,支持赫魯曉夫的國防部長朱可夫出動空軍的飛機從全國各地接來中央委員,克格勃主席謝羅夫和列寧格勒州委書記科茲洛夫等一大批中央委員要求緊急召開中央全會。經過投票表決,全會否決了罷免赫魯曉夫的提議,并把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三人定為“反黨集團”,將他們三人開除出主席團。勃列日涅夫等主席團候補委員遞補為主席團委員(〔俄〕羅伊·亞歷山德羅維奇·麥德維杰夫:《赫魯曉夫傳》,吉力譯,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80—86頁)。就這樣,時年51歲的勃列日涅夫正式進入蘇聯最高領導層。
在1953年3月至1957年6月的一系列權力斗爭中,赫魯曉夫贏得了最終的勝利。1957年的蘇共中央六月全會充分顯示了人心向背。大家再也不想回到“大清洗”的恐怖年代了,再也忍受不了“大清洗”中的既得利益集團忝居高位、阻撓改革。
朱可夫元帥在1953年和1957年的兩次六月政變中表現出他在軍隊中的驚人號召力,這引起了赫魯曉夫的高度警惕。資本主義國家的原則是軍隊不能干涉政治,社會主義國家的原則是黨指揮槍。朱可夫元帥為人正直,從不隱瞞自己對蘇軍政工制度的不同意見,給人留下了“槍指揮黨”的口實。1957年10月,朱可夫出訪南斯拉夫,赫魯曉夫趁此機會,提議蘇共中央主席團通過了《關于改善軍隊中黨的政治工作》的決定,解除了朱可夫的國防部長職務,任命自己在衛國戰爭時期的老部下馬林諾夫斯基繼任國防部長。
赫魯曉夫收攬軍權之際,勃列日涅夫在職責范圍內的航天工業領域為赫魯曉夫帶去了好消息。1957年10月4日,蘇聯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一個月后,蘇聯的第二顆衛星又被送上了太空。與前一次不同的是,此次發射搭載了一只名叫“萊卡”的小狗。這是為下一步發射載人航天器進入宇宙空間做準備。
1958年3月,布爾加寧辭去部長會議主席職務,赫魯曉夫接任總理。至此,赫魯曉夫實現大權獨攬。此后,赫魯曉夫繼續清掃反對過他的高級干部,無意間竟沖擊了勃列日涅夫。1960年5月,伏羅希洛夫辭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職務,赫魯曉夫指定勃列日涅夫接任,同時免去他的中央書記職務。
很多人好奇,勃列日涅夫受赫魯曉夫提拔重用二十多年,為什么最后還是要造他的反。現在看來,極有可能是這次被賦予閑職使他對赫魯曉夫產生了怨恨。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缺乏實權,是個閑職??墒?,這一年的勃列日涅夫才54歲!
1961年4月12日,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載人飛船,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出發進入太空,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人。4月14日,已經榮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的勃列日涅夫為加加林佩帶上一枚列寧勛章和一枚蘇聯英雄金星勛章,代表國家表彰他的功績。
就勃列日涅夫個人而言,他分管航天工作這幾年,蘇聯航天事業突飛猛進、接連取得重大成果、在多方面占據世界領先地位。這使他對航天工業產生了極大的偏好。在后來當政的18年中,他一直特別重視蘇聯在這一領域與美國的競爭,為此不惜一切代價,終將蘇聯拖入軍備競賽的漩渦。
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和斯大林死后最初幾年的政治經濟改革使得蘇聯的綜合國力顯著提升。蘇聯的大國地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這一切使得赫魯曉夫野心逐漸膨脹,開始尋求自己從政道路的更高“巔峰”。
1957年以后,赫魯曉夫昏招頻出,令國際國內人士大跌眼鏡。1957年下令在全國各地成立國民經濟委員會,把隸屬于中央的企業交給地方管轄,擴大各加盟國職權。結果,地方保護主義抬頭,國家經濟陷入混亂。1958年下令改組拖拉機站,將大型機器賣給集體農莊,使農莊和農民負擔急劇增大,瀕臨破產。1959年掀起“玉米運動”,違背蘇聯自然地理條件,推廣種植玉米,結果造成糧食總產量減產。
赫魯曉夫內政受挫的同時外交丑聞也不少。1958年挑起第二次柏林危機,在美英法三國的強硬態度下虎頭蛇尾,使蘇聯在國際社會威望受損。1959年與中共發生爭論,為日后社會主義陣營分裂埋下引線。1960年率團參加聯合國大會,脫下皮鞋敲打桌子,擾亂會場秩序,在國際上傳為笑柄。1961年修建柏林墻,制造第三次柏林危機,將世界拖入新一輪軍備競賽高潮。
1961年,蘇共召開二十二大,赫魯曉夫主持大會通過了新黨章,增加了“為體現黨的領導機關經常更換成員的原則,在每次例行選舉時,蘇共中央委員會及其主席團成員至少更換1/4,主席團委員最多只能連任三屆;加盟共和國黨中央、邊疆區委和州委成員在例行選舉時至少更換1/3”(〔俄〕羅伊·亞歷山德羅維奇·麥德維杰夫:《赫魯曉夫傳》,吉力譯,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297頁)的內容。這意味著高級干部們無法終生掌權。這還了得?1957年6月,大家風塵仆仆地擁護你打倒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他們,就是不想回到斯大林時代的“大清洗”;現在,你要用選票對大家“大清洗”,誰還為你打工?
1962年7月,赫魯曉夫挑起古巴導彈危機,最終的結果是又一次對美國讓步。蘇聯再次顏面盡失。1962年11月,赫魯曉夫在中央全會下令拆分地方黨組織,建立所謂的“工業黨委”和“農業黨委”,致使地方官員的權力一分為二,行政管理也陷入混亂。加上赫魯曉夫連年裁軍,削減克格勃職能,導致軍警部門對其十分不滿。這些不滿意和人民群眾的不滿意,外交部的不滿意,尤其是中央高官和地方官員的不滿意加在一塊,終于釀成了一場新的、旨在推翻他的政變。
第四節 十月政變
1963年4月,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蘇共中央書記科茲洛夫突發腦溢血,喪失工作能力,住進醫院??破澛宸蛉チ_爾·羅曼諾維奇·科茲洛夫,1908年生于梁贊,18歲入黨??破澛宸驅W歷出眾,1928年至1936年先后在列寧格勒共產主義大學、普列漢諾夫列寧格勒國立礦業學院和列寧格勒加里寧工業學院完成政治、工礦和冶金專業學業。1936年至1944年,科茲洛夫在軍工城市伊熱夫斯克工作,當過教師、工人、廠委書記,32歲升任該市市委書記。1944年,科茲洛夫進入中央組織部工作,1947年升任古比雪夫州州委第二書記。
科茲洛夫的崛起受益于1949年發生的“列寧格勒案件”。當時,列寧格勒大量本地干部被清洗。科茲洛夫1949年奉調列寧格勒,之后幾年歷任市委書記、州委書記,1953年升任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年僅45歲。在1957年的六月政變中,他和謝羅夫等人率先沖擊蘇共中央主席團,堅決支持赫魯曉夫,贏得了赫魯曉夫的充分信任,隨后晉升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
此后,赫魯曉夫把科茲洛夫作為接班人培養(吳偉:《勃列日涅夫傳》,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第125頁),不斷提高其威望,先后任命他為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常務副總理)和主持書記處工作的中央書記(第二書記)。可惜,突發的腦溢血終結了他的政治生命,卻成就了另一個人,那就是時任蘇聯國家元首的勃列日涅夫。
當時的勃列日涅夫雖然是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但沒有兼任中央書記,權勢遠不如1956年??破澛宸虿⌒莺螅蒸敃苑虿坏貌粚影嗳藛栴}作出重新安排,將勃列日涅夫和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波德戈爾內同時調入中央書記處,擔任中央書記。同時免除勃列日涅夫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職務,由米高揚接任。根據赫魯曉夫的安排,勃列日涅夫主持書記處工作,波德戈爾內主管組織人事工作。
除此之外,赫魯曉夫還擴大了“黨和國家監察委員會”的權力,增加監察外交部、軍隊、克格勃和警察機關的職能。這就意味著監委會主席謝列平可以監察蘇聯陸??杖姾突鸺筷?,克格勃國內外特工和全體邊防軍、駐外使領館工作人員和全國各地的警察,權力幾乎趕超當年貝利亞的內務部。加上時任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是謝列平的老部下兼好友,克格勃也成了他權力的后花園。謝列平這位主席團候補委員的權力幾乎大過了所有的主席團委員。
盡管這些人大部分都是赫魯曉夫親手提拔的,但是,赫魯曉夫主導的蘇共二十二大新黨章規定:“每次例行選舉時,蘇共中央委員會及其主席團成員至少更換1/4。”這一規定嚴重傷害了這些人長期坐江山的愿望。大家普遍擔心被隨時召開的黨代會選下臺。那么問題來了,怎樣保住自己的職務?很簡單,搞掉赫魯曉夫!
有人得意,必然有人失意。時任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的伊格納托夫就屬于失意者。伊格納托夫和科茲洛夫一樣,是1957年六月政變中赫魯曉夫的功臣,政變后榮升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誰曾想,他卻成為新黨章的第一個犧牲品。在1961年的蘇共二十二大上,伊格納托夫落選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由此心懷不滿,不久便和勃列日涅夫等人組成“倒赫集團”,展開了密謀政變的行動。
行動分工是這樣的: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爾內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經常有事沒事地找高級干部談話,試探他們對赫魯曉夫的態度,爭取蘇共中央委員們的支持(郭春生:《勃列日涅夫18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頁);謝列平負責監控全國政治形勢動向,排除干擾倒赫行動的一切不利因素;謝米恰斯內負責調整克里姆林宮的警衛和中央領導人的通訊聯絡,保障政變順利進行;伊格納托夫前往烏克蘭,挑起了更關鍵的任務。
和往年一樣,1964年7、8月間,蘇聯黨政軍高級干部紛紛來到克里米亞和高加索,享受一年一度的帶薪休假。伊格納托夫也來到克里米亞,和時任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謝列斯特匯合,四下串聯,拉攏正在休假的中央委員們在11月的中央全會上罷黜赫魯曉夫。
謝列斯特全名彼得·葉菲莫維奇·謝列斯特,是中央書記波德戈爾內的親信。波德戈爾內擔任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時,謝列斯特先后擔任基輔州委第一書記和烏克蘭共產黨中央書記。波德戈爾內被提拔到莫斯科后,謝列斯特升任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作為赫魯曉夫權力發源地烏克蘭的最高領導,波德戈爾內和謝列斯特很重視爭取烏克蘭高級干部們的支持,以求全面摧毀赫魯曉夫在烏克蘭的權力基礎。
眼瞅著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爾內在莫斯科頻繁活動,伊格納托夫和謝列斯特在高加索和克里米亞秘密拉隊伍,按說加上謝列平和謝米恰斯內的秘密監控手段,政變準備工作應該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覺。不曾想,事情還是敗露了。
1964年9月初的一天,伊格納托夫的警衛隊長加柳科夫秘密會見赫魯曉夫的兒子謝爾蓋,向他透露伊格納托夫近期經常與各州委書記私下談話,并且不定期地和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內打電話,言語中多次提到“十一月”(謝爾蓋·赫魯曉夫:《赫魯曉夫下臺內幕》,述弢譯,2007年,東方出版社,第106頁)。謝爾蓋半信半疑,立刻將這事告訴父親。赫魯曉夫不以為然,完全不相信他們敢這么做,反而在9月底去到克里米亞的皮聰大海灘休假。
克格勃很快知道了這件事,政變者決定加快腳步,提前動手。赫魯曉夫離開莫斯科后,勃列日涅夫找到蘇斯洛夫(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主管意識形態的中央書記),爭取他對政變的支持。蘇斯洛夫稍顯遲疑,但仍然表示了支持(邢廣程:《蘇聯高層決策70年:從列寧到戈爾巴喬夫》,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第四分冊,第10頁)。
10月初,勃列日涅夫出國訪問,謝米恰斯內等人找到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柯西金,希望他和蘇聯部長會議能夠支持政變??挛鹘鸱磫柨烁癫鞘裁磻B度,當聽到肯定的答復后,表示同意(述弢:《克宮內幕——蘇聯的神話與現實》,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第162頁)。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10月12日,勃列日涅夫主持召開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在赫魯曉夫缺席的情況下,會議作出決議:第一、通知赫魯曉夫返回莫斯科參加定于10月13日召開的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第二、撤回赫魯曉夫1964年7月18日提出的下發各級黨組織的《關于農業向集約化過渡的領導問題的意見書》;第三、把中央委員、候補委員、中央監察委員召到莫斯科聽取主席團的有關報告。三條決議都暗藏殺機,第一條是告訴赫魯曉夫我們要廢了你,第二條是告訴地方黨組織我們要廢了赫魯曉夫的政策,第三條是要告訴大家我們要廢了赫魯曉夫。
10月12日,赫魯曉夫接到蘇斯洛夫的電話,要他回來參加有關“農業改革”的主席團會議。赫魯曉夫聽了火冒三丈,斷然拒絕。因為原定會期是11月,主席團竟敢在他不在首都的情況下擅自改了時間。蘇斯洛夫表示,如果赫魯曉夫不返回,主席團將在他缺席的情況下召開會議。
赫魯曉夫這才反應過來情況有些不對,猛地想起了兒子告訴他的那場預謀。但他還是不愿相信,自己親手提拔的部下們會對自己下手。而且,他也不相信,平時對自己畢恭畢敬的部下們有勇氣、有能力罷黜自己。
他忘了,他是怎樣對待對他關愛有加的老領導卡岡諾維奇。
他也忘了,他曾經對斯大林多么的畢恭畢敬,又怎樣在斯大林死后詆毀他。
10月13日早晨,赫魯曉夫被迫乘飛機返回莫斯科。他沒有帶一兵一卒,因為他已經無法調動軍隊,軍隊已經倒向中央主席團。在從皮聰大海灘去機場的公路上,連他的兒子謝爾蓋都看得出來,“送行”的將軍們是在監視他們父子。不知此時的赫魯曉夫是否會想起七年前為他挺身而出又被他恩將仇報的朱可夫元帥。如果他在,軍隊還會失控么?
10月13日下午,蘇共中央主席團召開擴大會議,多名委員發言批評赫魯曉夫野蠻粗暴、獨斷專行的工作作風和他執政后期糟糕的內外政策。赫魯曉夫的幾次辯解都被打斷,只好故伎重演,要求召開中央全會舉行表決。勃列日涅夫沒有給他這個機會,主席團也沒有誰希望赫魯曉夫再一次翻盤。
10月13日晚上,赫魯曉夫用已經被監聽的電話打給米高揚,“我放棄了,隨便他們吧?!笨烁癫⒖贪驯O聽的內容告訴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隨后下令,通知已經來到莫斯科的中央委員們,在10月14日召開中央全會。
14日的中央全會選舉勃列日涅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柯西金擔任部長會議主席,并決定今后禁止同一人同時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加強集體領導,防止再度出現個人專斷。
1964年的十月政變是蘇聯歷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歷史事件。在整個政變過程中,沒有發生流血事件,軍隊沒有一兵一卒的調動,也沒有兵變,克格勃和警察機關也沒有逮捕一個人,更沒有制造所謂的“反革命集團”“間諜份子”和“反黨集團”。黨內和國內幾乎沒有任何反抗和質疑就接受了最高領導人的變更。一個明顯的例證是,1964年10月19日,蘇聯“上升”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黨和政府在莫斯科為三位航天員舉行歡迎儀式。勃列日涅夫發表了上臺之后的第一次公開講話,贏得了首都群眾和黨政軍高級干部的熱烈掌聲和歡呼。仿佛誰也不在意主席臺少了個赫魯曉夫。
然而,時至今日,圍繞“到底是誰組織了十月政變”和“勃列日涅夫是作為‘平衡木’式的過渡人物還是眾望所歸當上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依然充滿爭議。很多人認為,勃列日涅夫智力平庸,膽小懦弱,沒有顯著的政績軍功,不可能有足夠的能力和威望去組織這樣一場政變。他只是個打醬油的,大家推舉他當第一書記是各派勢力相互妥協、維持平衡的結果。持這種觀點的人大多羅列過以下幾條論據:
第一,赫魯曉夫從來沒有看中勃列日涅夫,沒有想過把他當接班人培養,1960年就讓正值盛年(54歲)的勃列日涅夫去當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這個閑職。這一似乎讓他提前養老的決定極大地損害了勃列日涅夫在黨內的威信。
第二,黨內高層人才濟濟,柯西金是經濟專家,在經濟界和政界有崇高威望;蘇斯洛夫是黨內元老,理論知識豐富,控制著黨內的所有宣傳機構;謝列平年富力強,掌控黨和政府的監察機構,還有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的支持,權力基礎深厚;波德戈爾內主管組織人事工作,掌握干部任免權,不可小覷。他們都比勃列日涅夫更適合擔任第一書記。
第三,政變過程中,負責給赫魯曉夫打電話的是蘇斯洛夫;在中央委員們的休假地密謀串聯的是伊格納托夫和謝列斯特;監控軍警憲特等強力部門的是謝列平和謝米恰斯內;而直到發起政變的前一天(1964年10月11日),勃列日涅夫還在民主德國訪問,對發動政變根本沒有下定決心。(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中蘇關系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844頁)
第四,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守成有余,開拓不足。以其才能不似能組織政變推翻赫魯曉夫。如此平庸之人當上第一書記簡直就是傻人有傻福。
而與之相反的另一種觀點是:勃列日涅夫當選第一書記是眾望所歸。他在多個行業和加盟國工作過,有黨組織、工農業、國防工業和軍隊的多種工作經歷,適合擔任第一書記領導全面工作。這是其他人所不具備的。
而且,認為勃列日涅夫是“醬油黨”的史學家所引用的言論多半是格·阿·阿爾巴托夫和費·米·布爾拉茨基等人的著述。兩人都是蘇聯時期的高級學者,代表作分別是《知情者的見證》和《領袖與謀士》。他們當時的職務只是幕僚式的文人學者,根本不可能接觸到政變者的核心機密,所言多半是道聽途說和主觀臆斷。
另外,我國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勃列日涅夫的評價普遍不高。勃列日涅夫上臺之初,我國最高領導層曾對蘇聯政局作過一系列討論。
在1964年11月7日的一次會議上,毛主席對蘇聯領導層作出了“惶惶無主”的評價。對此,劉少奇說:“1960年81黨會議后,我訪問蘇聯時,勃列日涅夫一路陪我,從莫斯科到列寧格勒,到明斯克,到伊爾庫茨克。一路上他給我總的印象是,這個人是一個平庸的人,不是一個辦大事、成大業的人。在火車上也好,在宴會上也好,在日常接觸中也好,他跟我談話翻來覆去就是一些老話、官腔,沒有什么新鮮的語言,連開玩笑都說不上。但也可能是偽裝的。他的畢恭畢敬給人以虛偽的印象?!保▍抢湮鳎骸妒暾搼稹?956—1966中蘇關系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859頁)
毛澤東問前往參加1964年蘇聯十月革命節的中國代表團同志:“你們看蘇共這次把赫魯曉夫搞下臺,主要是什么人?現在的蘇共領導,什么人是主要角色?”周恩來回答說:“現在名義上勃列日涅夫是第一書記,但看起來他似乎不是最后拍板的人。在會談過程中間,對許多事情,他的態度模棱兩可,含含糊糊,沒有明確的態度。很難說他就是核心人物?!保▍抢湮鳎骸妒暾搼稹?956—1966中蘇關系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881頁)
除此以外,勃列日涅夫執政后將中蘇關系推向戰爭邊緣,我國干部群眾更加把他和赫魯曉夫歸為一類,對他的才能評價絕少有好話。
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政變核心人物、時任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的謝列斯特和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在退出政壇后都寫了回憶錄,各自都提過是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爾內首先發起“倒赫行動”(述弢:《克宮內幕——蘇聯的神話與現實》,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第156—157頁),經常找人談話,以對赫魯曉夫的態度為話題爭取黨內高官們的支持。鑒于他倆后來都被勃列日涅夫趕出政治舞臺,不可能為了給勃列日涅夫說好話去撒謊,所言應當是實情。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黨內各派斗爭中,政治立場較為中立的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政變期間任俄羅斯聯邦部長會議主席的沃羅諾夫在回憶錄中寫道:“勃列日涅夫親自在中央委員名單每個名字后面畫上加號(愿意在反對赫魯曉夫的斗爭中支持他的)和減號,對每個人都搞個別談話?!保ㄊ鰪|:《克宮內幕——蘇聯的神話與現實》,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第159頁)
由此可以初步判定,最早準備發起倒赫政變的就是勃列日涅夫。
赫魯曉夫兒子撰寫的《赫魯曉夫下臺內幕》書中提到,告密者加柳科夫告訴他,伊格納托夫經常與各州委書記私下談話,并且不定期地和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爾內打電話,言語中多次提到“十一月”(謝爾蓋·赫魯曉夫:《赫魯曉夫下臺內幕》,述弢譯,2007年,東方出版社,第106頁)。這就說明,伊格納托夫只向他倆匯報情況,而不是向謝列平或者其他人,整個政變至少是以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爾內為核心。而從他倆的職務排名來分析,勃列日涅夫更有可能是一號組織者。
綜上所述,基本可以肯定是勃列日涅夫組織了這場政變。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勃列日涅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是不是眾望所歸”。
參與政變的幾位主席團委員中,資歷最老的是蘇斯洛夫。蘇斯洛夫在蘇共意識形態領域的地位首屈一指。政變當天,連勃列日涅夫都不敢和赫魯曉夫打電話,是蘇斯洛夫以不容置疑的口氣把赫魯曉夫喊回莫斯科,可謂首功一件。但是,他卻沒有當上第一書記,很多人認為是他清教徒的性格不愿意攝取最高權力。史實真的如此么?
蘇斯洛夫是完全靠筆桿子吃飯的,沒有經濟方面的工作經歷,也沒有自己的小團體。沒有軍隊的支持,沒有克格勃的支持,手下沒有一幫懂經濟的部下,根本不可能成為黨的領袖,至少黨內高官們不會相信他有能力治理好那么大一個國家。
波德戈爾內在政變中和勃列日涅夫一起四處找人談話,拉起政變的隊伍,算得上功勛卓著。但在他的履歷上,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烏克蘭學習和工作,和蘇斯洛夫一樣沒有軍隊和克格勃的工作經歷。況且,波德戈爾內1963年6月才調到中央工作,與黨內其他高級干部相比,他就是個地方領導,不具備統領全國的資格。
再說柯西金,雖然他是當時主席團委員中最懂經濟的人,但他是大家默許的總理人選,除了他沒人能夠總覽工農業生產、財政收支和計劃統籌,要他當第一書記就更不可能了。
至于謝列平、謝米恰斯內和伊格納托夫,無論他們為政變做出多大的貢獻,都不可能選他們當第一書記。他們不是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不具備當選第一書記的資格。
最后說說勃列日涅夫,他在烏克蘭先后領導過農業、工業和市政建設,衛國戰爭期間參加過西南方向的部分戰役,戰后領導過摩爾達維亞和哈薩克兩個加盟國,中間還在國防部當過總政治部副主任,后來又在書記處領導國防工業和航天工業,還當過國家元首。從工作經歷來看十分全面,相對其他人出任第一書記更勝一籌。
再說一個關鍵性問題,這次政變看似不像1953年和1957年的那兩次六月政變,沒有出現軍隊將帥們的身影。然而,事實會如此反常嗎?搞政變難道真的不需要考慮軍隊的態度?
時任蘇聯國防部長是馬利諾夫斯基元帥,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華沙條約締約國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是格列奇科元帥,總參謀長是比留佐夫元帥。他們都來自衛國戰爭的西南戰場。托赫魯曉夫的福,赫魯曉夫主政期間提拔的軍方高級將領都是當年他在西南戰線的老部下,也就是當時的第18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勃列日涅夫同志的老上級。以將帥們的性格,是會擁護只會搖筆桿子的蘇斯洛夫,還是擁護從未上過戰場的波德戈爾內?是擁護衛國戰爭時期才二十出頭的年輕團委書記謝列平同志,還是擁護跟著自己從高加索山區打出國門的老部下勃列日涅夫?
答案不言自明。
最最后還有一點,現實生活中有一種最可怕的人。他們善于裝糊涂,時不時就向對手暴露自己的猶豫與懦弱,常常顯示自己的笨拙和平庸,卻總在關鍵時候快招狠招頻出,打得對手措手不及,毫無招架之力。這一類人比那些鋒芒畢露的人、自以為是的人、獨斷專行的人不知道要恐怖多少倍。
勃列日涅夫是哪種人歷史已經給出了證明,首先了解他是哪種人的就是他發動政變時的那些戰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