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人人都該有輛車
- 我不是酋長是球長
- 江南儂
- 2728字
- 2023-11-06 10:35:13
車這種東西絕對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不知道是那個天才,突然發現圓形的輪子,可以有效的省力,進而將人類文明,送上了一個更高的層級。
非洲大陸幾萬年的時間,據說沒有搞出了過車輪。這也不能怪他們,那片土地上本就沒有出現過什么正兒八經的文明形態。
所以部落要造車,這絕對是一件大事,不僅僅是為了老漢推車、開車、車速過快之類的名詞能夠出現,更是部落發展到發現,已經具備造車的條件,也有了造車的需求。
眼下炎黃部最發達的產業、獨步世界的產業,就是煉鐵、制陶、堆硝和皮革業,硬要算的話,對竹子和木材的開發,也算是獨步世界。
在鐵器越來越多,打鐵族人的手越來越來巧后,處理木材的工具,除了鋸子以外,已經有了鑿子和鏟子,刨子這玩意有點難度,顏曄還沒有琢磨出來。
不過有這幾樣東西,足夠處理出馬馬虎虎的車。如果太不講究的話,全木制結構就能造出雞公車。
其中車軸是核心技術,間隙配合是關鍵。
車輪必須非常結實,也得稍大一點。
要想車子好用,還可以加上軸頭以及軸瓦。軸承這玩意就別想了,以炎黃部現在手搓的能力,完全不能攻克這種高精技術。
部落處理木材最好的有兩個人,早被神子賜名為木華和木黎。
兩人算是半個木匠,可以用斧頭將木頭劈的很平整,部落的木模具也是由他們來把關。
在度量衡的加持下,他們兩人也越來越有章法,可惜還不能箍木桶。
在顏曄的指揮和指點下,他們兩人找了一根很圓的樹,用鋸子鋸下一塊。
處理掉表皮之后,找到圓心,用一根線和一一根鐵錐子,畫成想要的圓圈。
然后用木工小鏟子一點一點鏟掉不要的部分,為了完美,還需要從圓心開始,讓車輪中間厚邊緣稍薄。
處理好后,圓心鉆個合適的孔,將一枚燒紅粗鐵長條從圓心砸進去,冷卻之后在縫隙四周涂抹幾層魚鰾膠。
隨后便可以進行陰干處理,由于木材陰干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顏曄覺得學習土法技術技術,設置一個簡易的木材干燥室。
原理十分簡單,木材直接用火烘干,可能會導致木材開裂。
如果用干燥室和流動的熱風,就能保證每一處受熱均勻,減少開裂的可能。
英國海軍在掌握這項技術之前,曾經需要花費六到十年的年時間來陰干木材。
中國古代的木匠卻早已經掌握了類似的方法,具體操作有點像熏制臘肉。
避免明火接觸,先加熱干燥室,再不斷導入熱煙即可。
建成的干燥窯,就像是一個五角星,中間是干燥室,用坑道與五個土砌火爐相連。
一次可以干燥大概五十個車輪,擺放也有講究,必須保證接觸面和間隔。
經過第一次試驗,當五個火爐點火之后,熱量不斷蔓延到干燥室,等加熱之后放入需要干燥的木材。
再用泥巴糊住干燥室,只在上方留下一個孔,插上一截高竹筒。
這時煙霧就會帶著更多的熱量,從四面八方涌入,進而讓木材更快的脫水。
車輪比較薄,干燥兩天的成果相當于正常情況下干燥數月。
當第一批車輪干燥完畢,顏曄發現沒有出現開裂的情況。
效果上肯定不如自然陰干,不過追求的就是一個快速制作。
等車架弄好之后,就在車輪上裝上木柄,然后拼接上車軸即可。
車輪與軸之間,還裹上了一層夏布,再刷油之后,可以輕松的推起來。
至此——世界上第一輛雞公車被制作出來。
全車全部都是木材,就連顏曄都不得不佩服其結構之簡單,設計之巧妙。
當巴萬推著這輛車,載著幾大包糧食闊步疾飛時,所有族人都震驚了!
原本需要幾個人背的東西,一人一車就應付了。
尤其是巴萬推著車來到田間,一次就載走小山那么高的稻草,這讓所有人都發出一陣陣驚嘆。
見多識廣的巫,不斷撫摸這輛被叫做雞公車的玩意。
剛投靠過來不久的那些小部落,更是仿佛見到了神力一般,一個個驚訝的無以復加。
巴萬很自豪,他成為了第一輛雞公車的擁有者,不知疲倦的推了一天,直到所有族人都見識了這玩意。
木華和木黎更是驕傲,他們參與了這輛車的制造,也更加佩服偉大的神子。
這所謂的雞公車看上去,就一個輪子有玄機。可就是這么一點點玄機,卻是只有神子才能想象得到。
讓他們兩個去想的話,估計到死也做不到。
顏曄也很感慨,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雞公車結構簡單,制造起來沒多大難度。制造成本也不高,這東西又非常適合原始時代,畢竟路況不好的情況下,人能過的地方,雞公車就可以走過去。
“木華、木黎,你們看到雞公車的用處了吧?”
“看到了!”
“現在你們明白,木材能有更大的用處了吧?”
木華重重點頭:“從未想過,還能用木材造出這等神器!”
顏曄淡然一笑:“哪有什么神力,只不過是無法理解的東西,今后你們一定要多多嘗試,不要怕弄壞木材,也不要怕做不出什么東西。”
他指著正把雞公車扛在肩上跳舞的巴萬說:“就拿巴萬來說,這家伙有很多奇怪的想法,雖然不靠譜,但有想法是好事!”
木黎望著滑稽的巴萬,也笑了笑說:“我們以后會盡力學習,力求將神子教的東西都學會!”
“不僅要學會,還要做的更好!”顏曄指點說:“就拿雞公車來說,接下來肯定是所有族人都想要一輛,部落會有很大的需求,你們要怎么樣才能快一點制造出來?”
木華和木黎都無計可施,這第一輛車整整做了十七天。
顏曄見他們不說話,負手而立道:“我告訴你們,最關鍵的是輪子,還有車軸,輪子大小你們要嚴格按照度量衡來。
你們造車前,應該重新確定一套尺子,長度就等于車輪的長度。還有車架上,也有幾種木頭,都用尺子量好。然后制造的時候,直接用這些尺子,省卻每次都要測量!
還有,將工序分工,不是有一些身體有殘疾的奴隸,還有一些身體有殘疾的族人嘛?讓他們加入進來,學會處理一種需要的木板、木棍就行。
每次都用那套規尺比劃,確定每塊需要的木材都差不多。這樣一來,最后再進行組裝就行!”
木華和木黎不理解,無奈之下,顏曄只能一邊制造規尺,一邊當著他們的面,把巴萬的雞公車給拆開。
在巴萬心疼委屈的表情中,他們兩人恍然大悟,明白了規尺的作用,也明白了各個步驟都可以分開,最后在一起,而不用每個步驟,都由他們自己干。
這套生產理念出現在原始時代,顏曄覺得有些突兀。
歷史上的大秦是第一個采用“標準化”生產,規尺這個概念也在商鞅的律令中體現。所以秦國士兵的弓弩,零件互通、箭矢互通、盔甲甲片也規格一致,戰場上甚至可以做到互相更換。
顏曄想要大規模生產,就必須將這個概念從一開始就普及。
…………
二十多天后,木華和木黎在神子的指導下,基本建立了一套雞公車生產的體系。
車架被分解為六個部分,輪子是需要獨立處理的部分。
在顏曄的安排下,原先從事木材處理的五個族人,加上八個殘疾的族人,還有幾個奴隸,被用來從事這項工作。
一開始生產效率不會太高,但只處理一樣東西,傻子都能在每天的重復中熟練起來。
顏曄這段時間的重心也扎在木工作坊,順帶還去冶煉區,同阿槐等人探討了一下刨子刀片的攻關問題。
部落的技術水平還是很低,不是因為理論不行,而是因為實操不行。不得已只能讓阿槐嘗試折疊鍛打,最終也得到了勉強堪用的刨子。
等到第一批十三輛雞公車下線后,部落終于可以宣告——進入有車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