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格自傳:我的夢與潛意識(專家伴讀版)
-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 10595字
- 2023-10-18 10:06:24
【三顆鉆專家導讀】榮格的自我療愈之路
李孟潮
1. 我與榮格的緣分
為什么我們要讀這本《榮格自傳》?
因為它既是心理咨詢師必讀之書,也是大多數心理咨詢者必讀之書,更是對自我心理療愈感興趣的大眾讀者必讀之書。之所以成為必讀之書,是因為它有三大優點:一是系統全面,展現了一位心理治療師自我療愈的一生;二是文辭優雅,真誠動人;三是內容深刻,涵蓋了心理學、人生哲學等方面。
對這本內涵豐富的書,也有三種讀法,分別是“得其皮,得其骨,得其神”。
得其皮者,一路讀下去,讀得懂就讀,讀不懂就跳過。這樣讀完之后,增長了一些知識,知道了一些名字。渙散的靈魂,渙散地捕捉,迅速地遺忘。
得其骨者,看到不懂之處,則自感慚愧,承認自己孤陋寡聞,從而翻閱各種詞典、導讀、文獻,內心堅信——榮格此書既然是名著,自然字字珠璣,有深文大意。
得其神者,則是放下此書,安坐湖邊,閉目凝神?;貞涀蛞怪畨簦曋坏斡洃洿┩噶硪坏斡洃?,白色的寧靜,內心寒潮深幽,從時間中脫離、上升或下降,時空的貝殼嗡嗡作響,意識塌陷其中。
我自己閱讀此書的心路,正在從得其皮走向得其骨,朝著得其神努力。
我大約在大學二年級,第一次閱讀此書。
那是一個春末夏初的早上,我睡了懶覺,吃完早飯,逃課,快樂地躺在草地上,拿出從圖書館借來的本書,一整天都在那里讀,直到黃昏,午飯沒吃,晚飯也不想吃了。暮色降臨,我回到醫學院的六人學生宿舍,感覺到內心世界正在地震,我和我自己,我和其他醫學青年們,雖然仍站在同一塊大地上,但這片土地正在搖晃,一條裂縫正在產生。我突然發現,原來世界上真的有另外一種活法,另外一種醫生。
大學畢業后,我成為一名心理醫生,雖然也時不時翻閱一下本書,但只是把它當作蒼蠅小館的下飯菜。下飯菜嘛,關鍵是作料多,味道重,能幫自己趕快把兩大碗米飯運輸到消化系統,然后產生能量,繼續為了生存、為了名利奔波。
就這樣,直到2012年,我才開始認真研讀此書。推動力首先來自我的個案們,他們中不少人和榮格一樣,正在經歷中年危機。幾年后,我自己的中年危機也接踵而至。這樣的人生經歷和臨床經驗,讓我發現榮格心理學的獨到之處。后續我開了一系列導讀榮格著作的課程,基本上把中文的榮格著作都講了一遍。然后就有編輯來約稿出版,但我感覺此前的講解內容太過粗糙,于是推倒重來,查找更多資料寫了《自愈與成長:榮格的生命故事》。那一次的閱讀,相當于“得其骨”的過程。
這次讀客文化找到我,讓我為此書寫導讀。本來以為已經讀透此書的我,心生警覺,除了英文版、德文版外,又找來此書在國內的五個譯本(三種英譯、兩種德譯),對照閱讀。我又更新了兩本榮格傳記資料,新舊資料翻出來一起讀,果然產生了許多新見解。乃至寫導讀的時候,我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壓縮字數,使之不至于喧賓奪主。
考慮到本導讀的目標人群是大眾讀者,我們只圍繞一個關鍵詞展開:自性化(individuation)。簡單地概括:自性化=自得其樂+自成一體+自由自在+自性圓滿。
自得其樂就是一個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獨處的能力,一般在青春期之前就應獲得;自成一體是具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理想,不人云亦云,獨立而不懼,一般在青年期獲得,所謂“三十而立”;自由自在和自性圓滿則是中年期的發展任務,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自性化”這個詞,概括了榮格追求心靈超越、發現心靈超越模型的一生。榮格的前半生,完成了自得其樂+自成一體,可見于本書第一章到第五章;后半生則完成了自由自在+自性圓滿,由本書第六章到十二章體現。
2. 五大概念助你厘清榮格思想
了解榮格的自性化之路前,需了解五個概念:集體無意識[1]、本能、原型、原型意象、情結。
榮格理論和弗洛伊德理論一樣,首先有兩個假設:無意識決定論和本能驅動。
無意識就是未知的東西,我們意識之外、意識不到的東西。無意識決定論指我們未知的東西決定了我們的精神系統。探索無意識,夢境是最核心的途徑,弗洛伊德說,夢是通往無意識的康莊大道。本書的德文原名是Erinnerungen, Tr?ume, Gedanken(意為:回憶、夢境、反思),這也是探索無意識的三部曲:回憶前塵往事,回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夢境,通過對夢境的體驗、理解和分析,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反思。
本能驅動就是說人生像一部汽車,驅動它前行的燃料是本能。榮格和弗洛伊德都贊同,人類最基礎的本能是愛本能。本書“晚年思想”一章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在探索愛本能的心理意義。
意識像家中我們能夠一眼看見的東西,無意識則像我們看不見卻深受其影響的東西,如樓下的地基、床下的灰塵、裝修材料散發的甲醛等。我們的記憶大部分儲存在無意識中。無意識內容有很多來源:來源于個人生活的,稱其為“個人無意識”;來源于文化習俗的,稱其為“文化無意識”;來源于人類集體200多萬年演化的,稱其為“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里儲存著人類從古到今的記憶,榮格將其稱為“原型”。這些原型就是心理的DNA,榮格認為它們既是物質的,也是心理的,很可能儲存在細胞的DNA雙螺旋中。這一假設近年來得到了神經生物學的一些支持(Alcaro, Carta and Panksepp,2017)。
隨著兒童的成長,原型開始被表達,包括父親原型、兒童原型、母親原型、化合原型、人格面具原型、陰影原型、阿尼瑪-阿尼姆斯原型、愚弄者原型、永恒少年原型、智慧老人原型、自性原型等。原型表達時形成了各種原型意象,一般出現在夢中,有時候出現在幻想中。比如在本書開篇,我們就看到榮格攜帶的原型得到表達,出現了上帝意象。
原型被激活,一是因為自然的發展歷程,二是因為外界刺激。比如我的一位個案,隨著自然發展,進入青春期時,她的阿尼姆斯原型被激活,因此她很容易墜入愛河,恰好外部環境中的校草愛上了她,更加強化了這一原型。她整個青春期都在偶像劇的粉紅色泡泡中度過,這又形成了她強烈的“青春情結”。
精神分析把這種自然發展遇到重大刺激形成的記憶稱為“情結”。特別要注意的是,情結是重大刺激“之后”形成的記憶,而不是對重大刺激本身的記憶。因為人類對刺激事件的記憶,本來就不像記者的錄像機一樣,完全忠實于本來事件,而是充滿了自己的選擇。
比如,媽媽罵完小朋友又心痛地抱抱親親。有的小朋友是高敏感兒童,記憶系統特征是“記壞不記好”,他記憶中更多的是媽媽罵我、媽媽好兇、媽媽是個壞媽媽,這就形成了負性情緒主導的情結。而有的小朋友有很強的鈍感力,記憶中媽媽總是對他抱抱親親,這種好媽媽情結讓他日后見到中老年婦女就會自然產生親近感和溫暖感。
所以,所謂“記憶”就是“故事”。故事中如果有神、有靈魂,就是“神話”。榮格領悟到這一點,在本書中說,他要講述的,是屬于他個人的“神話”。
人的一生,在原型和各種刺激的作用下,會形成八大情結[2]:自戀情結、控制情結、三角情結、學習情結、青春情結、名利情結、家國情結、生死情結。
大部分心理學和心理自助書都只討論了其中一兩個情結,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主要討論的是自戀情結和控制情結,《被討厭的勇氣》主要討論的是自戀情結和名利情結。而榮格這本自傳,可以說論述了所有情結,尤其是中老年時期才出現的家國情結和生死情結。
所以我們的讀者,如果你是年輕人,看不懂這些內容非常正常,嬰兒也看不懂愛情片啊。不過如果你已年過四十,人到中年,乃至到了退休的年紀,仍然看不懂本書,那就有點兒說不過去了,就要多花功夫,多看幾遍,把中年危機轉化為中年轉機。
3. 兩大工具助你理解榮格成長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本書,讀者們可以借助兩個工具。
一個工具是導讀中的“榮格情結原型自性化發展表”。它列出了精神分析研究至今的主要情結和原型及其在本書中對應的章節。讀者每讀完一章,可以回到這個表進行反思。當然,反思最好遵循榮格的三步驟,從回憶到夢境,再通過夢境進行反思。
另一個工具是附錄的“榮格自我療愈年表”。這個表有三個作用。一是讓時間線更加清晰。本書不是嚴格按照時間發展順序來寫的,尤其是夢境,有些老年期的夢境放在了中年期夢境之前闡述,這會讓人看不清楚榮格自性化發展的過程。二是補充了本書沒有敘述,但在其他榮格傳記中陳述的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等,可以讓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本書的故事脈絡。三是讓專業研究者、深度閱讀者參考,尤其是準備閱讀榮格心理學著作的人,了解這些著作和榮格個人生活的關系。
下面我們主要結合“榮格情結原型自性化發展表”來簡要闡述榮格自性化發展過程中情結和原型的變化(李孟潮,2022)。
榮格情結原型自性化發展表

3.1 自性化發展階段一:童年期
本書第一章描述了四種情結、六個原型對榮格的影響。
第一個情結叫作“自戀情結”。以愛為主導情緒的自戀情結,被稱為“正性自戀情結”。核心是人類把自己記憶為一個被寵愛的、信任世界和人類的嬰兒,而把養育者,尤其是母親,記憶為慈愛母親。負性自戀情結相反,自己是恐懼嬰兒,母親是死亡母親,即死氣沉沉的母親或者巴不得嬰兒死亡的母親。這些記憶中的“我”為“自體”,記憶中的“母親、父親”等別人為“客體”。自體和客體的記憶,通過情緒聯結在一起。情結就像房屋里的一面墻,而自體-客體關系配對就相當于構成這面墻的磚塊。
形成正性自戀情結,需要自體和客體之間發生七件事——抱、親、摸、看、說、逗、玩。這七件事無法在死亡母親這里獲得,恐懼嬰兒體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內心空虛無比,這就是最原始的空心病、黑洞體驗的來源。
但女性也有自己的愛好、事業和理想,怎么就愿意擠占這些時間去和跟孩子進行抱、親、逗等費力費時費神的游戲呢?其中就有原型的力量,一個是偉大母親原型(Great Mother,也翻譯成“大母神原型”),另一個則是兒童原型,或稱“神圣嬰兒原型”。
偉大母親原型激活后,嬰兒會把它投射給自己的生物學母親,自然而然地無條件依賴給自己喂奶的媽媽。唯有嬰兒能賦予人類無條件的依賴、無條件的接納,當然也有無條件的吸取和惱怒。另外,可以說整個社會,包括產科醫生和心理咨詢師,從女性懷孕的第一天起就把“偉大母親”原型投射給她。與此同時,兒童原型也會被激活。嬰兒被投射為“無比可愛的兒童”,母親被投射為“無所不能的大母神”。這就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的原型基礎,每個社會必要的自戀情結。
從第一章榮格的最初記憶,尤其是搖籃記憶看來,榮格的正性自戀情結占六成以上的比例。正性自戀情結也體現在他日后的發展中,比如他總是堅信自己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敢于追求自己的興趣和事業。總體來說,他對社會的安全感超過了懷疑不安,從他對大自然母親的熱愛中可見一斑。
榮格大概有四成負性自戀情結,又稱“自卑情結”。榮格的自卑情結在幼年主要和父母并不融洽的婚姻生活、母親的精神病發作有關;在小學時,又因為學習成績下降、同伴欺凌、家境自卑而得到強化。負性自卑情結在嬰兒期的關系配對記憶是“死亡母親—恐懼嬰兒”,在少年期變化為“鄙視、排斥的城市老師同學—自卑退縮的小孩”。有些人一直到成年都保持這種配對記憶,榮格則逐漸療愈了這種情結帶來的痛苦(可以參考本書第二章和第六章)。
榮格自我療愈的原因是:他的父親原型和個人陰影原型被激活了。父親原型中,既有正性的威嚴父親、英雄父親,也有負性的暴虐父親。正性的父親原型投射,形成了規訓父母—自主幼兒的關系配對,這被稱為“正性控制情結”。這大概占據榮格幼年記憶的30%~40%,尤其是在學習文化知識方面,有很多父母陪伴的溫暖記憶,難怪他日后成為“學神”。
但他可能終身受到負性控制情結的影響,把對方記憶為“操縱父母”,而自己是“害羞幼兒”,這種負性控制情結,讓他很難適應普魯士教育體系風格,從而形成了負性學習情結,乃至成年后,他成了有點兒激進的自由主義教育觀的擁護者。
在太陽的照耀下,我們身后會自然留下陰影。陰影原型的命名就來自這個比喻,陰影是我們不能看到、不愿看到的東西。因為陰影原型的激活,意識的陰影面積就越來越大,無意識的領域也就越來越廣闊(李孟潮,2021)。
個人陰影原型被激活時,我們會自然地壓抑自己、克制自己。我們之所以說個人陰影原型和父親原型緊密結合,是因為,哪怕爸爸很溫柔,幼兒們也會自發地畏懼父親、克制自己,尤其是男孩。直到和爸爸進行無數次刺激好玩的打鬧、拋甩游戲后,幼兒們才和爸爸變得親密無間。另外不難發現,母親原型激活之時,大部分母親容易寵溺孩子,無條件接納孩子;而父親原型激活時,父親們則傾向于要求孩子表現得更好,表現得超乎孩子的能力。父親就像太陽一樣,照亮孩子的同時,也在孩子身后留下陰影。
在本書第一章的“獨眼肉柱夢”和第九章的“馴服阿拉伯王子夢”中就有負性父親原型形成的關系配對。獨眼肉柱是個國王,這是權力、控制的象征。而夢者小榮格充滿了恐懼和逃離的愿望。我們看到榮格成長為一個害羞的小孩,他很難體驗到控制也是一種愛,因此對權威主義充滿仇恨。他強烈地反對建立學派,可以推測,在他的認知系統中,大概形成了“控制等于恨”的信念系統。
在童年期被激活的第三個心理基因被稱為“化合原型”?;显托纬傻脑鸵庀笾袊藨摱己苁煜ぃ热绶恕⑴畫z交尾圖,陰陽太極圖。這些原型意象表明,宇宙中天生有一種力量,讓對立的雙方產生化學反應,合為一體,就像化學中的化合反應一樣。具體到人類社會,這股力量就體現為男女交合。其中,亂倫被人類社區排斥、壓抑和恥笑,所以被壓抑的亂倫沖動就成為陰影,而且是人類集體共有的陰影,于是它被稱為“集體陰影原型”。
化合原型和集體陰影原型在父權制社會中被表達后,形成了俄狄浦斯情結。以男孩為例,俄狄浦斯情結分為三種:1)正性俄狄浦斯情結,即男孩認同自我性別為男,恨父愛母;2)負性俄狄浦斯情結,即男孩認同自我性別為男,愛父恨母;3)倒錯性俄狄浦斯情結,即男孩認同自我性別為女,恨父愛母或者愛父恨母。
榮格應該是正性俄狄浦斯情結占到40%。從本書中我們看到,即便對母親印象不好,榮格仍然很快把這種愛意轉移到其他女性身上。他的生命中似乎缺乏男孩進入正性俄狄浦斯情結的條件─夫妻雙方恩愛,也許在日后的發展旅程中,尤其是和弗洛伊德的思想斗爭中,榮格形成了正性俄狄浦斯情結。但他的生命也充滿了構成負性俄狄浦斯情結的因素,可能也占比40%,父母分居分床,相當于婚內離婚,父親和兒子關系更緊密。而童年被成年男性性騷擾的經歷,可能增強了榮格對男性同性戀式的愛慕,這大概形成了20%的倒錯性俄狄浦斯情結。
為什么我們把俄狄浦斯情結又稱為“三角情結”?因為它的實質是三方博弈。在父權制度下,它在父—母—子的三元關系中最容易出現。近代以來,隨著父權制度的瓦解,人類進入單身社會時代,我們就很難看到具備弗洛伊德式三角情結的人了。
3.2 自性化發展階段二:中學期
從本書第二章開始,我們看到了榮格“學習情結”的發展。人們形成這個情結,首先需要人格面具這個原型被高度激活和表達。其實所有原型從人出生的那一刻,就存在被激活的可能性,人格面具也不例外。如果外界壓力很大,比如時刻強調孩子要贏在起跑線,那么孩子的人格面具很可能很早就會被激活。我的一個個案天天給女兒“打雞血”[3],結果發現女兒三歲不到就學會了假笑,去別人家做客居然跑去書房假裝看書。人格面具是一個人天生的親近社會、認同社會投射的傾向,它讓我們把自己假裝成社會想要的人物。
我們說客體關系有六老——老爸、老媽、老師、老板、老公/老婆、老小(小孩)。相應地,人們也會形成六個人格面具,爸爸的好孩子、媽媽的好孩子、老師的好學生、老板的好員工、老公的好老婆(或老婆的好老公)、老小的好爸爸/媽媽。
在“榮格情結原型自性化發展表”里,絕大部分充滿愛的自體表象,都是我們在社會生活中要扮演的角色、要戴上的人格面具,如自主幼兒、主動小兒、勤奮少兒、浪漫少年、有為青年等。但也有例外,比如嬰兒期和老年期,一般人格面具的作用會小一些。
在我們內心的天空中,如果人格面具成了太陽,那它形成的陰影則是社會文化所排斥的,這就形成了文化陰影原型。榮格剛開始有強烈的負性學習情結,成為厭學兒童,大概是因為此時德語區采取的多是權威主義教育。一直到中學后期,榮格才出現正性學習情結,詳見本書第二、三章。從青年期開始,他的正性學習情結壓倒了負性學習情結,并且一直驅動他,讓他終身保持熱愛學習、熱愛寫作的習慣。
一般人在青春期首先會有兩個原型被激活,一個是智慧老人原型,另一個是永恒少年原型。榮格最與眾不同的一點,就是他早在幼兒期,智慧老人原型就被激活,一直到青春期后期才稍稍平靜。在和弗洛伊德決裂后,他的智慧老人原型再次被激活。類似情況好像在康熙身上也出現過,他小小年紀就表現出超常的智慧?!都t樓夢》中的賈寶玉就是永恒少年的代表,而空空道人就是智慧老人的象征。以前流行的武俠小說、現在流行的玄幻小說,核心故事線之一也都是永恒少年與智慧老人的相遇。
為什么這兩個原型會被同步激活?可能因為青少年蓬勃的生命力使得認知能力突飛猛進,而大量分泌的性激素,需要智慧來調節性欲和學習之間的辯證關系。
正性青春情結表現為向往青春、向往自由、向往愛情,如果發展過度,甚至會變成“戀愛腦”[4],崇尚“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負性青春情結則是恐懼青春、嫉妒青春,恨不得把青少年都變成老成持重的中年人。“雞血教育”的本質,就是中年人把自己的生活重擔,變成青少年的學習重擔,要求青少年早早變成一個扛起重擔的中年人。
榮格的青春情結,應該有一半是比較正性的:他熱切地向往智慧,取得了學業上的成功,深入思考和確定了自己的事業方向,前面幾個時期形成的負性情結,以及自戀情結、控制情結、學習情結,在青春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療愈。但是他也留下了青春的傷疤:一個是受到學校老師和同學的排斥,另一個是性壓抑。他的性壓抑比較嚴重,青少年多是向往愛情、浪漫和性愛的,而他的自傳里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內容。這大概形成了他中年的危機,婚前留下的性壓抑,推演到中年期才爆發。
永恒少年的特征之一,就是渴望純潔無瑕的、一生一次的初戀。這個時候,另外兩個原型被激活,它們叫作阿尼瑪原型和阿尼姆斯原型。阿尼瑪原型,是男人心中的“女神”;阿尼姆斯原型,是女人心中的“男神”。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之所以會對文藝偶像或者同學如癡如醉,就是因為產生了阿尼瑪或者阿尼姆斯原型的投射。和男神墜入愛河,就會產生“靈魂伴侶”感;男神變心了,就會產生“失魂落魄”感。
阿尼瑪-阿尼姆斯的整合,和其他原型間的整合不一樣的是,它們一般是在愛情關系中整合的,而且往往要經歷幾段愛情關系才能被較好地整合,從而“靈魂伴侶”感可以在夫妻關系中逐步變成現實。榮格很有可能一直到七八十歲,妻子死亡前,才和妻子完成了這樣的整合。這個過程在這本自傳中是看不到的,讀者感興趣的話可以看《浮士德》和《悉達多》,當然《紅樓夢》也是描述一個永恒少年整合阿尼瑪原型投射的心路歷程。
3.3 自性化發展階段三:青春成年期
本書的第五、六、七三個章節,回憶了榮格的青年成人期,這一時期,人們仍然受到人格面具的驅動,我們要戴上的人格面具,叫作“有為青年”。如果真的成為有為青年,我們就形成正性名利情結?!懊边@個詞不太好聽,但其實也有高尚的名利,比如“求名當求萬古名,謀利應謀眾生利”。正性名利情結中,青年們認同自己是有為有愛的青年,投射社會為一個關愛的客體,從而會和社會中眾人形成親密、合群的關系。反之,他就變成一個孤獨的、隔絕的青年,把這個社會設想為充滿冷漠、功利的他人。
當然,和社會名利系統保持適當的距離是有必要的,保持一些負性名利情結也有利于一個人面對社會的陰暗面,以防被陰影反噬。榮格大概就是正性名利情結發展得太快太過了,他早早就功成名就,中年危機也提前到來。電影《美國精神病人》塑造了一個正性名利情結過度發展的金融才子,當他的負性名利情結襲來時,他出現了大量殺人的幻象。
為了防止人格原型、正性名利情結過度發展,愚弄者原型開始補償和調整人類心靈的失衡。它的典型代表就是東方文化中的孫悟空。悟空,就是要由色悟空,由名利悟空。
愚弄者原型具有兩個功能,其一是愚蠢,其二是愚弄,就是愚弄自己和他人,讓自己和他人做一系列愚蠢的事。例如悟空,他不斷地愚弄八戒,也讓自己受到不少傷害,還嚴重耽誤了團隊西天取經的進程。人們在追求名利的過程中,經常會做出愚蠢至極的決策。阻礙自己達到目標,往往就是愚弄者原型在起作用。愚弄者原型在榮格身上,體現為過度熱情地擁護弗洛伊德,后又和其徹底鬧翻,還有他和自己的病人、學生發生不倫之戀,這兩件事是他在事業、愛情方面的自毀行為。
3.4 自性化發展階段四:中年期
中年期和青春期一樣,智慧老人原型和永恒少年原型會再度被激活,但這一次它們更加具有主導性。中年期的永恒少年原型讓我們形成繁衍生息感,產生一種身份認同——“我”可以在退休前再努力一把——從而充滿活力和創造力。與此配對,他眼中的家庭和國家,是感恩他的付出的,他雖然會不時感到力不從心,但會認為自己累得值得,也會產生落地生根、葉落歸根感,比如“此生不悔入華夏”。這就是正性家國情結。
如果他要靠貶低外國才能安居中國,或者相反,要靠抹黑中國才能在外國安心定居,那就是缺乏對負性家國情結的整合,缺乏中年人必須面對的正常的停滯感。中年正常的停滯感,一方面來自對自己體力、腦力衰退的正確認知,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已經走了一半,工作上開始規劃退休、養老和死亡,家庭中做好給父母送葬、子女將要離家的準備。另一方面,是對家國正常的冷漠性接納,也就是經歷了青年期的“名利情結”,能夠領悟到,“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榮格在中年期,非常努力地構建屬于自己的“家與國”。一方面,他把理想的國家和文化投射給異國他鄉,從中國到印度,從非洲到煉金術;另一方面,他也開始漫長的修建塔樓、寫作療愈日記的過程。本書第六、八、九、十章都在描述他處理中年危機、整合家國情結的心路歷程。對一個童年期就激活智慧老人的天才來說,中年危機居然也如此慘烈,我們一般人在中年期遇到些波折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3.5 自性化發展階段五:老年期
中年期過后,出現的就是自性原型(又稱“大我原型”),一般在老年期、體驗瀕死、遭受嚴重創傷時才會充分顯現。
在老年期的情結被稱為“生死情結”。死亡焦慮雖然貫穿人的一生,但之前的死亡焦慮,往往是喪失焦慮、分離焦慮、存在焦慮、道德焦慮的變形。只有老年期的死亡焦慮,才是真正要面對必然死亡的。
生死情結也分兩種,正性生死情結中,一個老年人安然赴死,是因為他具有足夠智慧,能統整人生中的一切喜怒哀樂,他面對的宇宙,對他來說是充滿智慧和慈悲的,所以他愿意停止各種養生延壽的手段,把歲月、成就、名利、家國留給年輕人和中年人,自己安靜地走向死亡。以正性生死情結為主時,一個人往往傾向于相信死后仍然有另外一個世界存在,漫威電影《黑豹》中就有這樣一句臺詞: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通往另一段旅程的起點。
我們可以在本書后半部分看到,榮格以正性生死情結為主,占比超過七成。在他的死亡觀中,不但死后有另外一個世界,而且在那個世界中,人們仍然有家庭、婚姻、愛情。榮格自己也對人類充滿了愛和慈悲,只要人們祈禱他回來講授心理學,他就愿意重新回來做心理醫生。
一個人能夠平靜地接受死亡,多少也要有三成左右的負性生死情結,有正常的絕望感。榮格的絕望和孤獨,在本書最后一章表現得十分充分。
4. 結語
萬事萬物起始之時,就要細致地分析各種沖突的原型、情結對我們的影響。故而在半明半昧的認知門廊,我們看到記憶列隊走過,體驗七情六欲的壓痕,落在萬物表象的壓痕。僅憑驅力中的空曠,笨拙的愛情在余暉中沉浮,語言嘈嘈切切錯雜彈,知覺路徑與夢境故事糾纏撕咬,情話連篇,相互吞噬,光與塵一起降落。時間怒放之后,唯有原型,明滅其間。
參考文獻
李孟潮. 《自愈與成長:榮格的生命故事》. 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21。
Alcaro, A., Carta, S. Panksepp, J. (2017). The Affective Core of the Self: A Neuro-Archetypical Perspective on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Subjectivity. Front. Psychol. 8:1424. doi: 10.3389/fpsyg. 2017.01424.
Shamdasani, S. (2012). C. G. Jung: ABiographyin Books.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Ltd.
Turner, J. H. & Maryanski, A. (2005). Incest: Origins of The Taboo.New York: Routledge.
Krieger, N. M. (2014). Bridges to Consciousness: Complexes and Complexity. New York: Routledge.
【三顆鉆專家伴讀】
前言
李孟潮
本書緣起榮格81歲時朋友們的建議。榮格從1957年他82歲時開始寫作,一直到1961年出版,歷時3年,榮格也在1961年與世長辭。這就是有意義的巧合,即榮格理論中所說的共時性事件。
此書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在晚年進行的自我療愈,可稱為“寫作療法”。榮格如此描述寫作療法的功效——“寫下早年的回憶,于我而言已成了一件每日必行的事情。一日不寫,身體就會感到不適。而只要提起筆,不適感便蕩然無存,頭腦也會異常清晰?!?/p>
導讀中提到,老年期的發展,在自體層面主要是整合“絕望老人”和“統整老人”這兩種心態,在客體層面是整合“無情宇宙”和“抱持宇宙”這兩種認知。
榮格在前言中如此描述這種老年人的心態:
其一,“上了年紀以后,我們于內于外皆向早期回歸了”。這是在老年早期出現的情況,遠事記憶增強,近事記憶減退,童年往事突然就回憶起來,而昨天手機在什么地方充電都想不起來。這種特性有助于老年人回收自己的一生,從而獲得統整感。
其二,“我一生中的大部分‘外在’經歷,就這樣從記憶里消失無蹤……關于內在經驗的記憶不斷地變得愈加生動多彩”。大部分老年人都會越來越內傾,生命能量內收,回歸內在。這樣他就可以做到“不假外求”,不再死死抓住外在事物,比如財產、子女、醫藥等不放手??鬃诱f,老而“戒之在得”,大概就是說老人要學會放手。
可以看出,榮格已經能夠整合“無價值感”。他說,“若是問我的人生是否有價值,我只能把自己放入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去比較,然后我必須說,是的,它有一定意義。但倘若用現代的觀念看,它便一文不值”。這就是整合了老年內心沖突的表現。這位老人準備好了,準備做一個“幸福的老廢物”。
前言中有一部分論述了榮格與宗教的關系。這是因為,健康老化后需要處理好自己與“神”的關系、自己與宇宙的關系。正如斯賓諾莎把上帝物理學化一樣,榮格把上帝心理學化了,上帝變成了一種意象——上帝意象[5]。找到自己的心神,也是榮格心理治療的要訣。
[1] Unconscious在本書中均譯為“無意識”,個別處為便于讀者理解譯為“潛意識”。——編者注
[2] “情結”這個術語,曾經在精神分析學派內部被逐漸淡化,隨著研究發展至今,獲得了很多理論支持,可以參考克里格所著《意識之橋:情結與復雜性》(Bridges to Consciousness: Complexes and Complexity, Krieger,2014)一書。
[3] 網絡用語,指人對某件事突然情緒亢奮的一種行為?!幷咦?/p>
[4] 網絡用語,指一種戀愛至上的思維模式。形容那些在戀愛時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戀人身上的人?!幷咦?/p>
[5] 申荷永教授的博士生Michael K. Yen寫過一篇博士學位論文——《榮格原神心神意象在心理分析中的角色研究》,就是專門研究上帝意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