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發威
- 大明歷代皇帝教崇禎治國
- 當年大表哥
- 2121字
- 2023-10-11 21:12:38
“哼,想回鄉享清福,做夢”,崇禎大手一揮,把案上的書籍全掃到地上,“朕告訴爾,爾乃朕的家奴。
生是朕的人,死是朕的鬼!沒有朕的旨意,哪都不允許去。
就和朕爛在這紫禁城里吧,就和朕爛在大明兩京十三省里吧!
老狗,再敢言回鄉,朕必撲殺爾!”
“皇爺息怒,皇爺息怒,奴婢該死,奴婢該死。
萬請皇爺愛惜龍體,切莫為了奴婢而傷了龍體?!?
魏忠賢一邊磕頭一邊哭喊著。
“皇爺息怒?!币慌缘耐醭卸鞯谝淮慰闯绲澃l如此大的火,嚇到手足無措,也跟著磕頭。
平息了內心的翻滾,崇禎長吁一口氣。
“都起來吧!皇兄臨行前,曾對朕交代,要想江山穩固、長治久安,必須信任兩個人。
一個是皇嫂,另一個就是你魏公公。那時,朕就視公公為朕的左臂右膀。
如今你要離開,豈不是獨留朕一人面對繁雜的國事?
你就安心留在京城吧,朕初御極,宮里宮外的事猶如亂麻,需要一個能幫朕壓陣的人?!?
要想利用一個人,就先用大棒敲掉他的思想獨立性,讓其向自己靠攏,最后再用胡蘿卜安慰他,引誘他。
這樣的套路,崇禎在后世的職場見多了。
魏忠賢起來后,用衣袖擦了擦雙眼。
“奴婢該死,令萬歲爺傷氣。萬歲爺如此看重奴婢,奴婢肝腦涂地,在所不辭。
只愿萬歲爺不要嫌奴婢年老多病,笨嘴拙舌?!?
“好,好,有公公此言,朕萬事放心?!?
“王大伴也起來吧,朕自幼由你看著長大。
朕五歲那年失足落入水池,是你跳入水中,將朕救起。
你的功勞,朕都記在心中。
朕希望你們二人能全力輔佐朕,與朕一起看大明的花花江山?!?
“萬歲爺放心,為了大明,奴婢在所不惜?!?
兩位大太監的胸膛起伏不斷。
崇禎滿意地點了點頭,煤山吊友的話可信度頗高,至于魏公公嘛,全當放屁。
不過,相信魏公公會以“打是親,罵是愛,只有親近的人才有資格挨皇爺的罵”來安慰自己,來麻痹自己。
此外,自己這般叱罵,必然會落入宮里的太監和宮女眼中。
屆時,魏公公只手遮天的形象會一點一點地破裂,太監乃皇帝的家奴會深入他們的內心。
“好了,此事到此為止,陪朕看看今日的奏疏?!?
王承恩趕緊安排宮女進來打掃,自己隨手拿起一本奏折念起來,而魏忠賢在一旁站著。
明朝的奏疏一般先交由內閣處理,內閣大臣看完后將自己的意見寫于票簽上,稱為票擬。
隨后,票簽和奏疏移送送給皇帝審閱,由皇帝拍板定案,此為批紅。
今日的奏疏極為無聊,無非是東林黨攻擊閹黨,力請新君立斬魏忠賢、崔呈秀等人,以正朝廷之風;
而閹黨則指責東林黨與江浙財閥勾結,荼毒地方百姓。
當魏忠賢聽到東林黨的彈劾時,身體雖然哆嗦,但眼里的兇光大顯。
輕瞟一眼崇禎,只見皇帝嘴角上揚,不知其是怒還是喜。
魏公公的小動作全被崇禎看在眼里,鬧吧,你們鬧得越兇,朕就越得利。
崇禎決定壓下全部奏疏,留兩黨繼續互相攻訐,互相揭老底。
無聊下,崇禎翻看堆積在按桌上的書籍,這些書籍是天啟生前翻閱的。
其中,一本名為《農書草稿》的書引起了崇禎的注意。
皇兄生前好木工,精通刀鋸斧鑿、丹青髹漆此類的木匠活,從沒聽過他對農活感興趣。
一旁的魏忠賢開口道:“陛下,此乃前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徐光啟所著。
先帝甚愛之,時常翻閱,并言天下農活如木工一道精妙無比,令人嘆服?!?
“徐光啟?”崇禎有些疑惑,此名甚為耳熟,一時想不起是誰。
“回陛下,徐光啟生于上??h太卿坊,萬歷三十二年中進士。
此人熱衷于與番僧打交道,據傳其在南京時加入天主教,教名保祿。
萬歷三十五年,其與洋人利瑪竇一起翻譯一本名為《幾何原本》的書籍?!?
魏忠賢的一番解釋,令崇禎想起來了。
原來是明末大名鼎鼎的火炮專家——徐光啟。
如今世界軍事正處于冷兵器與熱兵器交替時期,如果自己全力支持其研發火炮,相信大明不會落后于殖民時代。
崇禎壓下內心的激動,深呼吸幾次,“王大伴,替朕寫份詔令,起復徐光啟,任其為兵部右侍郎,專管火炮武器研發,并詔所有番僧入京輔助?!?
倘若火炮研制成功,明軍能全軍裝備熱武器,那么平推東亞、插手大西洋易如反掌。
然而事情并不如崇禎所想的那么順利,對于崇禎登基后第一次發出的敕書,文官收到消息后議論紛紛。
翌日,大朝會中,有人支持研制火炮,理由是后金的努爾哈赤正是死于火炮之下;
有人則反對,認為儒家道德倫理乃治國正統,君王不可沉湎于奇技淫巧。
更惡劣的是,甚至有人認為徐光啟整日與洋人廝混,有通敵賣國之嫌。
聽到此言,崇禎的臉色立馬黑了。
這幫人一早上就在吵這一件事,至今都沒吵出個結果來,合著拿著大明的俸祿來做嘴強王者。
況且這些人根本不結合實際,只是拿祖制和中洋有別來懟別人。
自己再不出聲,他們都以為自己死了。
“夠了,看看你們斯文掃地的模樣。
爾等皆熟讀儒家經典,且為國之重臣,如此拉拉扯扯成何體統。
朝會乃議事之所,不是坊間潑婦相爭之地。
朕今日想聽的是要不要研制火器,而不是徐卿的流言蜚語?!?
崇禎重重地拍了御座,雄渾的男中音響徹大殿。
“百官暢所欲言,朕樂意至極。
然而,爾等往往本末倒置,經常以私黨、私德為由,將國家大事轉為對主事官員的人身攻擊。
搞臭其名聲,逼其請辭外放。依朕看,此舉如溝渠般陰暗,如毒蛇般狠辣。
日后議事,只可就事論事。
顧左右而言他者,第一次口頭警告,第二次罰俸,第三次停職。爾等可記下?!?
崇禎登基以來,一直以虛心求教的面目示人,以致于百官以為他年幼可欺。
但幼龍終究是龍,龍一旦暴怒,天地為之變色。
“朕欲讓徐光啟擔任兵部右侍郎,誰贊成,誰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