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得好嗎?”
“嗯嗯,還好。”盧提來到用餐區,夾了包子放在手中的餐盤里,思緒頓了下,又說,“你的馬是不是已經送過去啦?”
“還沒有呢,我等會兒讓人給我送過去。”
“要不我給你送過去吧,剛好我順路。”
“不用不用,太麻煩你了,棗糕沒什么,豆腐可調皮了,我怕到時候它不聽你話。”
“那好吧,那我跟他們一起過去。”
“好呀,省得你再導航了。”
盧提吃飯期間,元如樂在前臺擦拭玻璃。
其實昨晚盧提壓根沒睡,對于他們來說睡覺可有可無。
可能是礙于多年的使命感,她最終還是取出了玉環和那封信。
兩儀不需太過不確定性,還是把它收好為佳。
信她拆開了看,一眼便了然。
“終于等到你了。
雖然你沒有見過我,但我想你應該知道我是誰了。
我叫元云獻,很高興認識你。
我給你講一講這些年我和這枚玉環所發生的事吧。
很多年前的一次深山考察,我在一戶廢棄的房子里發現了它。
它渾身發散著微弱又柔和的光,像被人特意放在桌子上,我一進門就注意到了。
玉環摸起來很光滑溫潤,讓我感到莫名安心。
我們做地質學的,難免會碰上一些古物,久而久之便也會看。我懷疑它也是一件古物,便把它用層層布料包裹起來,放在特別的盒子里,準備結束之后送去當地文物局。
可就在考察任務結束那天,我發現玉環不在了,連同玉環一起消失的還有那個盒子。
我清楚地記得前幾分鐘我還把書包打開,看了眼盒子。
不是別人偷的,是憑空消失。
靠著僅有的幾眼,回去以后,我查閱了大量資料,還詢問了考古類的朋友,對玉環的來歷都無從而知。
自那以后,過了好幾個月,我以為我與這枚玉環再無交集了,可是有一天,我卻在家里的桌子上發現了它。
淡淡的青粉色,渾身散發著柔和的光。
我碰上它的那一刻,一陣眩暈襲來,再睜眼時,我發現自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我才接受這個現實:清朝的一個江南富商的大兒子。
我不知道在那里生活了多久,期間我一直在尋找回去的辦法,我覺得那枚玉環一定是回去的關鍵,但都在屢屢碰壁。
就在我已經習慣這里的生活時,我發現這家人的祖傳之物正是那枚玉環,同時我也得知它的名字——兩儀不需。
保管玉環的人,正是當時的一家之主,‘我’的父親。
那一天他把叫到他跟前,四周只有我和他兩個人。
我看他神秘兮兮地從一個盒子里拿出一個包裹嚴實的東西,并把它交給了我。
我問:‘這是?’
他讓我自己打開。
我小心翼翼地把布撥開,發現正是那枚玉環。
我很是驚訝。
我沒想到會以這種方式找的它。
玉環依舊溫潤,卻沒有那道柔和的光芒。
我急忙向他詢問關于這枚玉環的事情,他說他也不是很了解,讓我去藏書閣翻閱古籍。
那好吧。
這家的產業很大,大概從明朝就開始富有了,所以藏書閣有足足六層,里面的書籍已經多到無以計數。
我在里面待了四天才找全所有相關的資料。
總體來說就是,家祖在進京趕考途中,路過一個寺廟,在里面燒了香拜了一拜,就在他起身準備離開時,里面的住持突然叫住他,并送給他這枚玉環。家祖以為是只是一枚普通玉環,當做富意便把它戴在了身上。沒想到從此一路順暢,不僅中了一甲,還在全國開了商鋪,后來生意越做越大,范圍也從當初的糧業擴大到造船業。
家祖后來漸漸明白是這枚玉環的功勞,再去找那座寺廟,卻發現無從蹤跡。
為了避免旁人猜忌和延續這份興旺,家祖把玉環的事隱瞞了下來,并把它當作傳家寶,只交給正統的繼承人保存。
難怪這個家主頭腦不靈光,家業還得以這么完好。
從他把玉環交給我那天,我便不得不擔起這家的重任。
我成了這家的家主,而‘我’的父親帶著‘我’的母親游樂四海了去。
我也真是攤上了。
很擔心我走了之后,這家是否還能像以前一樣經營下去。
我以為我得到那枚玉環我就可以回去,畢竟我真正的家人還在另外一個世界,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發現我已經不在了。
我揉搓了它好幾遍,卻看它就只是安靜地躺在我的手中,沒有任何變化。
我到底要怎么樣才能回去?
我在心里苦惱著。
在這里度過的第兩年,內地地區發生了旱災,我原本的身份就是一個父母官,于是我主動向朝廷提出捐款,以此解決災民衣食住行的問題,并隨一眾人去了當地觀察情況。
在這里的兩年,我增長了很多見識,慢慢的,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像個古人。
古代的交通真是不方便,快馬加急,也用了一個多月。
我們把帶來的食物煮熟分散給當地百姓。
得知這里從春天開始播種就一直艷陽高照,現在已經六月份了還沒有下一滴雨,不僅土地板結,秧苗干死,河道也露出了陳年舊底。
我只用了一天,就得知降水量少的原因。
于是立馬采取了措施,經過我們不懈努力,這里的干旱問題得到改善,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啟程回去那天,有很多人來給我們送行。
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胸前的玉環開始發熱。
我故作鎮靜地環顧四周,眨眼的一瞬間,唯見一抹鵝黃的背影在人群里逆行,我想叫住她,卻發現自己回到原來的家里。
玉環還在桌上,沒有再發光了。
我打開手機看了眼時間,發現只過去了兩分鐘。
雖然回來了,但我的心卻一直無法平靜。
我好像已經把自己徹底融入進去,人一旦對某件事產生了感情,便是終其一生都在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