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公元前57年之大漢王朝(二十七)
- 那些個甲子年發生的事
- 黃河三尺鯉07
- 2151字
- 2025-05-06 21:57:00
但陳湯并沒有因此而放棄,
他的才華和抱負始終在心中燃燒。
幾年后,正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
陳湯的才能終于被人重新發現并大力舉薦。
這一次,他被任命為郎官,重新踏入了官場。
不久,國家征召出使西域的人員,
陳湯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展示自己才能、建立功業的絕佳機會,
于是他主動請纓,要求前往西域。
最終,他以西域都護副使的身份,
與正使校尉甘延壽一同出使西域。
命運似乎又為他打開了一道通往功業之路的大門。
當時的西域局勢極為復雜。
在與匈奴的長期博弈中,
大漢的影響力在西域部分地區被匈奴單于郅支完全掩蓋。
自漢宣帝時期以來,匈奴內部陷入混亂,
五個單于爭奪王位,內戰不斷。
在這種混亂中,郅支單于憑借其強大的武力,逐漸嶄露頭角。
他兼并了呼偈、堅昆、丁令三國,
勢力范圍不斷擴大,日益強盛,成為西域地區的一大威脅。
郅支單于的野心和狂妄更是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他不僅在軍事上不斷擴張,還公然挑釁漢朝的權威。
他曾囚禁了漢朝的使者江乃始,
這一行為已經嚴重違反了兩國之間的外交禮儀。
然而,郅支單于并未因此收斂,
反而變本加厲,后來又殘忍地殺害了使者谷吉。
這一系列行徑,不僅是對漢朝的公然挑釁,
也嚴重破壞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和平與穩定,
使得西域的局勢變得更加緊張和危險。
面對這樣的局勢,陳湯深知此行西域的艱巨性和重要性。
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外交使命,
更是一次關乎國家尊嚴和邊疆安寧的軍事行動。
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西域建立不朽的功業,
為漢朝的榮耀而戰。
而他的命運,也將在西域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迎來新的轉折。
充滿野心的郅支單于在兼并三國、囚禁和殺害漢使之后,
勢力愈發強盛,野心也愈發膨脹。
他不再滿足于匈奴傳統的勢力范圍,
而是繼續向西擴張,最終來到了康居國。
康居是西域的一個強國,
地處中亞地區,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郅支單于在這里建立了新的根據地,
并以此為跳板,頻繁地對周邊國家發動襲擊。
其中,烏孫國是郅支單于的主要攻擊目標之一。
烏孫是漢朝在西域的重要盟友,
與漢朝有著密切的政治和軍事聯系。
郅支單于對烏孫的多次襲擊,
不僅是對烏孫的挑釁,更是對漢朝權威的間接挑戰。
同時,郅支單于還派遣使者前往闔蘇、大宛等國,
以武力脅迫這些國家年年向他進貢。
他的勢力范圍逐漸擴大到千里之地,
幾乎涵蓋了整個西域北部地區。
在西域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郅支單于完全以大國之主自居,
他的行為已經嚴重破壞了漢朝在西域苦心經營多年的政治格局。
他口出狂言,對前來交涉的漢朝使臣極為不敬,
甚至流露出取代漢朝皇帝的野心。
他的所作所為,不僅嚴重威脅到漢朝在西域的權威和利益,
也讓整個西域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岌岌可危。
甘延壽與陳湯作為漢王朝西域都護府的正副使,
肩負著維護漢朝在西域統治和穩定的重任。
他們深知郅支單于的威脅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必須采取果斷行動來消除這一隱患。
于是,經過周密的策劃和準備,
甘延壽與陳湯于公元前36年出兵西域,
踏上了討伐郅支單于的征程。
這次出兵,不僅是對郅支單于的軍事打擊,
更是漢朝在西域權威的一次重要捍衛。
甘延壽與陳湯深知,
此行關系到漢朝在西域的長遠利益,
也關系到他們個人的功名與榮耀。
他們決心以雷霆之勢,一舉消滅郅支單于的勢力,
恢復漢朝在西域的威望,
為漢朝的邊疆安全和西域的和平穩定開辟新的局面。
陳湯為人沉著勇敢,心思深沉,
富有遠見,善于謀劃,且喜歡立下奇功。
他的性格和才能使他成為一位極具戰略眼光的軍事家。
在這次出使西域的行動中,
他和甘延壽只帶領了一支護衛軍隊,
而非大規模的征討部隊,兵力明顯不足。
然而,陳湯并沒有被眼前的困境嚇倒,
他敏銳地察覺到了戰機。
當他們走出國境,踏上西域的土地時,陳湯便對甘延壽說:
“郅支單于剽悍殘暴,稱雄于西域,
如果任由他繼續發展下去,
必定會成為西域的巨大禍患。
現在他雖然勢力強盛,但居地偏遠,
沒有堅固的城池可供防守,
也沒有善于使用強弩的精銳將士。
如果我們能夠召集起屯田戍邊的兵卒,
再調用烏孫等屬國的兵力,直接去攻擊郅支,
他既守不住,也無處可逃。”
甘延壽聽后,認為陳湯的分析很有道理,
但他謹慎地表示,
這樣的軍事行動必須先奏請朝廷同意后才能實施。
然而,陳湯深知戰機稍縱即逝,
如果先請示朝廷,一旦不能得到同意,
就會失去最佳的進攻機會。
他認為可以采取“先行后奏”的方式,
先發制人,再向朝廷稟報。
但甘延壽作為正使,仍然堅持要履行奏請朝廷的手續。
就在兩人僵持不下之時,
甘延壽突然得病,無法正常處理事務。
陳湯在萬分焦急中等了一天又一天,時間不等人,戰機也在不斷流逝。
最終,陳湯果斷地采取了假傳圣旨的措施,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調集了漢朝屯田的士兵以及屬國車師國的兵員,
向匈奴郅支單于的勢力范圍進發。
無奈之下,甘延壽只好依從陳湯的決定。
于是,兩人帶領著由各路、各族軍士組成的四萬多人的大軍,
浩浩蕩蕩地向北進發。
為了提高行軍效率和隱蔽性,甘延壽與陳湯將大軍分為六校,
其中三校走南道,越過蔥嶺,經過大宛;
另外三校走北道,進入赤谷,
穿過烏孫與康居的邊境,直逼郅支單于的所在地。
經過長途跋涉,大軍最終直抵郅支城附近的都賴水邊。
此時,郅支單于或許還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未曾料到漢朝的軍隊已經兵臨城下。
陳湯和甘延壽的這次大膽行動,不僅展現了陳湯的果斷和智慧,
也體現了甘延壽對國家利益的忠誠和擔當。
他們即將在西域這片土地上,
書寫一段傳奇般的軍事篇章,
為漢朝的榮耀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