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公元前57年之大漢王朝(二十五)
- 那些個甲子年發生的事
- 黃河三尺鯉07
- 2039字
- 2025-05-04 21:57:00
就在趙充國穩步推進他的戰略時,
酒泉太守辛武賢上書漢宣帝,請求立即出兵攻擊罕、開羌。
辛武賢的建議得到了一些官員的支持,
他們認為應該迅速采取軍事行動,以顯示漢朝的威嚴。
但趙充國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他認為,此時出擊罕、開羌并非最佳時機,
因為罕、開羌尚未與先零羌形成緊密的聯盟,
如果此時貿然出擊,可能會將罕、開羌推向先零羌,
從而加劇羌族各部落的聯合,使局勢更加復雜。
在百官商討的過程中,多數人都認同辛武賢的建議,認為應該立即出兵。
漢宣帝也對趙充國的猶豫不決表示不滿,
下書責備他,要求他解釋為何反對辛武賢的計劃。
面對皇帝的責備,趙充國沒有退縮,
他再次上書,詳細陳述了其中的利害關系。
他指出,先零羌是此次叛亂的主導者,
只有先消滅先零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他建議集中力量先誅滅先零羌,
這樣罕、開羌等部落自然會因失去依靠而歸順漢朝。
趙充國的這番分析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最終打動了宣帝。
宣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決定先對先零羌采取軍事行動。
在隨后的戰斗中,先零羌果然不堪一擊,
他們紛紛逃走,大量羌人被殺或被俘。
隨著先零羌的潰敗,罕羌等部落見大勢已去,紛紛前來歸順漢朝。
西漢時期,邊境局勢緊張,
先零羌部落屢次作亂,給西漢王朝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漢宣帝在十二月時,本打算命令趙充國率軍出兵攻打先零羌,
以迅速平定叛亂,維護邊境的安寧。
然而,趙充國卻有著不同的見解。
他深知戰爭的殘酷與消耗,認為單純依靠軍事打擊并非長久之計。
于是,他毅然上書,堅持提出屯田的奏疏。
他建議朝廷在湟中地區(今青海省湟水兩岸)推行屯田政策,
將其作為解決邊境問題的持久之策。
趙充國詳細闡述了屯田的好處,提出“亦兵亦農”的策略,
即讓將士們在耕種之余參與軍事訓練,在作戰之余進行農業生產。
這樣一來,軍隊可以就地籌糧,實現“因田致谷”,
既保障了軍隊的糧食供應,又減少了從內地長途運輸糧草的困難和損耗。
同時,屯田政策還能使當地居民得以安心從事農業生產,
做到“居民得并作田,不失農業”,避免因戰爭頻繁而荒廢農田。
對于將士們而言,他們也能在穩定的環境中找到必勝之道,
“將士坐得必勝之道”,在耕戰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戰斗力。
此外,屯田還能節省大量的國家財政開支,
“大費既省”,減輕百姓的徭役負擔,“徭役預息”,可謂一舉多得。
趙充國在奏疏中總結了屯田的諸多好處,稱之為“十二便”。
趙充國的奏書每次上報,都會被宣帝交給公卿大臣們進行討論。
起初,贊同趙充國計策的人只占十分之三,
許多大臣對這種非傳統的軍事策略持懷疑態度,
認為應該直接出兵攻打,以迅速解決問題。
隨著討論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大臣開始認識到屯田策略的可行性和長遠意義。
到了中期,贊同的人數增加到了十分之五,
到了后期,更是達到了十分之八。
宣帝看到這種情況,下詔質問那些先前說趙充國計策不好的人。
面對皇帝的質問,這些大臣們經過反思,
意識到自己之前的短視和錯誤,紛紛磕頭認錯,
承認趙充國的策略確實高瞻遠矚,符合國家和邊境的長遠利益。
最終,漢宣帝綜合各方意見,
同時采納了趙充國的屯田建議以及辛武賢、許延壽出擊的建議。
一方面,通過屯田政策穩定邊境,發展生產;
另一方面,結合軍事出擊,打擊先零羌的叛亂勢力。
這一決策既體現了趙充國的智慧,也展現了宣帝的英明,
為西漢王朝的邊境穩定和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充國的這次軍事行動,不僅成功平定了羌族的叛亂,
還進一步鞏固了漢朝在西部邊疆的統治。
他的軍事才能和深思熟慮的戰略部署,再次證明了他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
他的決策不僅避免了不必要的傷亡,
還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戰爭對當地百姓的影響,
為漢朝的邊疆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公元前60年,夏季五月,
趙充國的屯田奏疏得到了漢朝朝廷的正式批準。
經過長時間的籌備和實施,屯田策略取得了顯著成效,
不僅穩定了邊境局勢,還為軍隊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
趙充國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后,整頓軍隊,
有序返回內地,繼續為國家效力。
同年秋季,西羌地區發生了重大變化。
羌人部落中的若零、離留、且種、皃庫等首領,
聯合起來采取了果斷行動。
他們共同誅殺了先零羌的兩位重要首領猶非和楊玉。
這一舉動表明,羌人內部的分裂勢力逐漸被削弱,
各部落開始尋求與漢朝的和解與合作。
隨后,若零、離留、且種、皃庫等首領與羌人其他首領弟澤、陽雕、良皃、靡忘等人會合,
率領煎鞏、黃羝等部落的四千多人,主動向漢朝投降。
這一大規模的投降行動,標志著羌人部落對漢朝的歸附意愿,
也顯示了漢朝在邊境政策上的成功。
為了妥善安置歸降的羌人,
漢朝政府決定在金城地區(今甘肅省蘭州市一帶)設置“金城屬國”。
屬國制度是漢朝處理邊疆民族事務的一種靈活方式,
既保留了羌人的部落組織和生活方式,
又將其納入漢朝的行政管理體系,實現了有效的統治與融合。
通過這一舉措,漢朝不僅解決了羌人的安置問題,
還進一步鞏固了對西羌地區的統治。
至此,西羌地區實現了長期的穩定與安寧。
趙充國的屯田策略和漢朝的靈活政策,共同促成了這一歷史性的轉折。
西羌的平定,不僅為漢朝的邊境安全提供了保障,
也為后來的西域開發和絲綢之路的暢通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