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大周女帝武則天(三)
書名: 歷史直播:跟老祖宗們聊聊天作者名: 夏夜繁星本章字數(shù): 2500字更新時間: 2023-11-25 21:30:00
【武則天為監(jiān)察宗室與大臣,規(guī)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臣下不得私自審訊,國家都會向其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nóng)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果并非事實,亦不會問罪,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
其中生性殘忍的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人通過告密被授予掌管制獄的官職,形成“酷吏政治”,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這樣,隨著告密之風的日益興起,被酷吏嚴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漸增多。于是“朝士人人自危,相見莫敢交言”,大臣們每次上朝前,都要和家人訣別。
武則天謀奪李唐社稷,翦除唐朝宗室,引起諸王不安,欲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瑯邪王李沖,在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于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以呼應李沖。
武則天分遣丘神勣、魏崇裕討伐。李沖起兵七日即敗死。九月,李貞兵敗自殺。武則天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展開審訊,逼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及常樂公主等自殺,他們的親信也被殺死。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說:“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號稱該石是在洛水中發(fā)現(xiàn)的,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大喜,為石取名為“寶圖”。垂拱四年(688年)五月,武則天加尊號為“圣母神皇”。十二月,武則天親自拜洛受圖,史稱此時“皇帝、皇太子皆從,文武百官、蠻夷酋長,各依方位而立。珍禽奇獸,并列于壇前”。這次儀式的“文物鹵簿”,是“自有唐已來,未有如此之盛者也”。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間,發(fā)生了一系列官民、宗戚、四夷首領、沙門、道士向武則天請求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的要求,李旦亦自請賜姓武氏。不久,群臣奏稱“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武則天方準所請,于九月九日(10月16日)登上則天門樓,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這標志著武周王朝的建立。
這標志著武周王朝的建立。歷史上把這改唐為周的事件稱為“武周革命”。十一日,群臣為武則天上尊號為“圣神皇帝”。她以洛陽為神都,長安為西京副都,除唐宗室屬籍,“以皇帝(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氏”;又改置社稷,改旗幟尚赤。十二日,在神都立武氏七廟。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在迎仙宮集仙殿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cè)。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tǒng)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于是發(fā)動政變,率禁軍五百余人,沖入宮城,殺死二張,隨即包圍集仙殿,要求武則天退位。
二十三日,李顯代理國政,施行大赦,改年號為神龍。二十四日,武則天被迫傳位給李顯,次日,李顯在通天宮即皇帝位。退位后的武則天徙居上陽宮。李顯復位后,率百官到觀風殿問武則天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又為武則天上尊號為“則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恢復國號為唐,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復稱神都為東都。
據(jù)記載,晚年的武則天“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cè),不覺其衰老”。等到退位后,卻不再梳妝打扮,面容憔悴。一次,李顯入見武則天時,為此而大驚。武則天哭泣道:“我從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賊(參與神龍政變的五王)卻貪求事功,把我驚動到這里。”李顯聽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死罪”。有觀點認為,正是此事,使得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仍能夠參與朝政。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舊唐書》作八十三,此從《新唐書》)。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她得以與高宗合葬于乾陵。
武則天死后,留下了一塊無字碑,至于為什么碑上沒有題字,后人對此也有所推斷,一共有四個比較靠譜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
武則天從公元655年做皇后開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參與朝政和掌握最高權力達五十年之久。如果從唐高宗死時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tǒng)的女皇帝。
她在政治上打擊豪門世族,并通過發(fā)展科舉制度,使得大量人才進入政治舞臺,抑制了豪門壟斷;她獎勵農(nóng)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并整頓均田制,使社會經(jīng)濟不斷上升,民戶數(shù)不斷增長;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勵各級官吏舉薦人才,并虛心納諫,職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
她加強封建國家的邊防,改善與邊境各族的關系。總之,武則天是一個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統(tǒng)治期間做過許多符合民眾利益的事,穩(wěn)固和發(fā)展了“貞觀之治”,把歷史推進一大步,并對后來“開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
第一,武則天以阿諛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從地位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權的皇后,最后竊居皇位;第二,培養(yǎng)黨羽、建立宮廷奸黨集團,并打著李唐“朝廷”的旗號,消滅異己;第三,任用酷吏,實行告密和濫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呈馬鞍形,而武則天當政時處于最低處;第五,在其當政期間,曾失掉了安西四鎮(zhèn),危害了國家的統(tǒng)一。職是之由,武則天無法為自己立傳,而只能以“無字碑”來為后世定基調(diào)。
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后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武則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
武則天當政期間,貞觀以來經(jīng)濟發(fā)展的趨勢,仍在繼續(xù);在處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復雜局面中,她表現(xiàn)了不平凡的個人才干;就“納諫”和“用人”這兩點,連許多具有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人士,為之贊嘆不已。
但是,武則天的消極面也十分突出。她為了鞏固個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濫殺無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費。特別是統(tǒng)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趨腐敗,形成一批為武則天所縱容支持的新的特權貴族。武則天被迫交出權力,還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對自己的一生,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因此決定立“無字碑”,由后人去評價。
第四種:為維護道家統(tǒng)治,防止儒家登臺,把儒生殺的血流成河,武則天知道歷史多數(shù)是儒家編寫,如果不立此碑,那一代女皇的名聲將徹底成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