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絕對不可。”韓文搖了搖頭:“開中法完全被廢,是源自于上一任戶部尚書葉淇葉太保更改了鹽商要運糧到九邊的規定,將之改為交納到運司,押解到太倉,再由官府運送至九邊。如此一改之后,國庫的收入倒是大增,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邊軍的軍餉年年大漲。
陛下要重啟開中法,是利在千秋,可此舉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強行重啟,國庫的收入會大減,九邊的軍餉短時間內也不會減少。如此則國庫更為空虛,與陛下的目的反倒算是南轅北轍了。所以臣請陛下,待到熬過這段時日,等國庫充盈之后,再重啟開中法。”
“怎么都這么麻煩啊?賦稅鏈條之上各種關系盤根錯節,朕想收個稅都辦不到嗎?”朱厚照長嘆一聲。
朱厚照這么一說,韓文頭腦一熱道:“陛下,其實有一個簡單辦法。此處沒有太多得利者,而且先皇在位的時候,朝中已經有人就此事上過奏疏,給出過詳細的政策,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祖制的影響。”
“哦?什么辦法?”朱厚照瞬間來了精神。
祖制,這么多天朱厚照一直被言官們拿祖制孝道之類的道德搬家,弄得他最討厭的就是那些所謂的祖制。
“改市舶之制。”韓文答道。
市舶?是市舶司嗎?朱厚照有些不明白,便試探著問道:“你是說,開海?”
韓文嚇得一激靈,連忙解釋:“陛下,改市舶之制和開海可不一樣,真要是提議開海了,估計臣得被罵回老家。”
“有什么區別?”朱厚照問道。
“我太祖高皇帝肇基之時,因為沿海倭寇眾多,加之沿海乃是方國珍、張士誠的舊地,唯恐賊人于海外建國,再接著騷擾內地,于是便下令民間寸板不許下海。陛下若是想開海,那便是允許百姓們私自出海,臣恐怕長久之后,會動搖我大明國本。”
朱厚照十分無語,這韓文還是個老腐儒,根本不知道七十年后隆慶開關給大明帶來了多大的利潤,更不知道一二百年后的大航海時代給某些彈丸之地的小國帶來的多大的利潤。
大明如今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內部的人口已經很難再有大的上升空間了,如果不把目光投向海外,小農經濟必定帶來的人地矛盾遲早會把大明壓垮。文官天天喊什么動搖國本,可是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政策是要跟著實際情況走的,天天守著這一畝三分地才是目光短淺。
“改市舶之制又是什么東西?”
韓文清了清嗓子,問朱厚照道:“陛下可知前朝的時候,市舶收入能有幾何?”
朱厚照笑道:“具體數字我不知道,不過想來,當年南宋能以半壁江山與女真蒙古抗衡了百年,市舶的收入必然不少。”
“陛下圣明,南宋之時,市舶收入常年能達到一百余萬貫,部分年份收入高的年份甚至二百余萬貫,能占到總收入的兩成有余。前元的至元二十六年,市舶司收入約一百七十萬貫。這么多的賦稅,陛下不眼紅嗎?”
朱厚照瞇起眼,斥道:“別賣關子,趕緊說辦法。”
韓文見朱厚照對這事感興趣,便繼續介紹:“我大明舊制,是民間寸板不許下海,但是官方組織的貿易往來,是允許的,所以我大明雖然海尚規模不及宋元,但如今仍有浙江、福建、廣東三個市舶司與諸藩屬國開展貿易。
這些朝貢使臣到來之后,往往會夾帶私物,或是進貢給大明天子,以求換得賞賜,或是在富庶之地售賣,這兩種辦法不管是哪一種,所得都是頗豐。因此臣以為,如果陛下能夠允許市舶司對番邦朝貢的人征稅,拿國庫必然會增加一筆收入。”
“朕怎么記得,那些朝貢國不都是兩三年,甚至五六年來朝貢一次嗎?按照這個頻率,市舶司能收多少稅?”
“其實這么多年下來,因為市舶貿易頗豐,所以不管是我大明還是各藩屬國,冒充貢船的現象十分常見,臣誠思之,雖法有明禁,但利之所在,民不畏死,民犯法而罪之,罪之而又有犯者。
與其繼續如此,不妨想辦法,不妨把他們的行為合法化,再從從他們之中榷貨。”
朱厚照瞬間大悟:“你的意思是不是,不管那些使臣是真的,還是冒充的,一律都要抽稅,對不對?”
韓文義正言辭的否認:“臣剛才什么都沒有說,這些都是陛下自己想的辦法,跟臣無關。”
真是個老狐貍啊,把自己的責任撇得一干二凈。
既然民間都已經發展成這個樣子了,那順水推舟改制應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何必要去禁止呢?這塊肥肉你不去搶,就是沿海的世家大族和官員會去搶,等肉到了別人嘴里,就不好拿出來了。
“朕覺得此舉可行啊,這改市舶之舉上利國家,下利百姓。你說以前有人上疏過,為什么不實施呢?”朱厚照問道。
“因為唯一的問題是,祖宗反對。
我太祖高皇帝覺得,天朝上國、物產豐盈、無所不有,藩屬國朝貢,收稅乃是丟我大明的臉面,他老人家的原話如:‘凡海外諸國入貢有附私物者,悉蠲其稅。’
以及太宗文皇帝即位之后,數次下西洋,但是對于這些藩屬國朝賀之事也是持同樣的態度:‘商稅者,國家以抑逐末之民,豈以為利?今夷人慕義遠來,乃欲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萬萬矣。’
有這兩位天子的先例所在,故而我大明一直以來對于這些藩屬國官方帶來的貨物,一直是不曾征稅。陛下若想改制,恐怕禮部那邊會上疏反對。”
“那就速戰速決,趕緊把這件事定下來。”朱厚照拍桌而起。
“禮部尚書和左侍郎不是讓朕攆走了嗎?現在就剩一個右侍郎,那就趁著這時候趕緊把事情施行了,省的后面他們唧唧歪歪。”
韓文也拱手行禮道:“陛下圣明,臣的恩師邱文莊曾經上疏過一本《大學衍義補》,里面事無巨細,回頭臣給陛下帶來,此事該如何施行,陛下參考此疏即可。”
朱厚照向他還了一禮:“多謝大司徒,今天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