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與CPTPP:貨物貿易機遇與挑戰
- 梁一新等
- 1843字
- 2023-09-07 19:42:33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調整變化,全球經濟增長的重心由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態勢更加明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與西方國家的相對衰落形成鮮明對比。第二,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但其帶來的受益不均問題更加突出。受益不均問題不再局限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大集團之間,而是突出性地體現在發達國家內部的不同階層之間,引發發達國家民粹主義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以美國特朗普政府發起中美貿易爭端以及 WTO 爭端解決機制癱瘓等為標志,經濟全球化呈現加速退化態勢。然而,作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美國等部分發達國家并非不擁抱全球化,只是其將國內貧富差距加大的內部矛盾向中國等其他國家轉移,將經濟實力的相對下降歸因為現行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更加有利于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進而希望對現行國際經貿規則體系進行調整重塑。
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宣布美國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但以“美國優先”強勢推動美墨加三國將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至USMCA (美墨加協定),其中竟然包含限制與“非市場經濟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毒丸條款”。與此同時,除退出的美國之外的剩余11個國家,在擱置了協定的部分條款后,將TPP更名為CPTPP(全面與進步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并最終簽署,2018年12月30日正式生效。拜登政府上臺后,將聯合盟友作為其外貿經濟政策的重要支柱,不排除美國重返CPTPP或者締結高水平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此外,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各國勢必反思本國的產業鏈布局與彈性,產業鏈的區域化構建成為發展趨勢。通過簽訂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重塑對自身有利的國際經貿規則也將成為多數國家的重要考量。
中國作為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建設者,一方面要應對中美博弈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還要解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及后疫情時代加快經濟復蘇所面臨的一系列困難和挑戰,根本之策還是要進一步對內深化改革和對外擴大開放。在 WTO 多哈回合談判徹底停滯的大背景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通過區域多邊、雙邊合作和“一帶一路”等多種經濟合作框架建設,積極參與全球經貿規則重塑是提升中國綜合國力和全球話語權的重要途徑。2020年11月15日,包括中國在內的15國共同簽署了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該協議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RCEP 生效對中國進出口和宏觀經濟產生重大利好,是中國與其他國家一道捍衛全球自由貿易的重要舉措,同時也為新型全球化提供樣本,并為中國加入CPTPP奠定基礎。
2020年11月20日,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首次宣布“中方將積極考慮加入CPTPP”,202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均再次明確重申了這一政策立場。加入CPTPP 將使中國融入一個更加開放與充滿活力的全球和區域貿易網絡;對標CPTPP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可以為國內改革提供倒逼機制,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制度創新注入活力;加入CPTPP也將向世界發出一個強有力的信號——中國在廣泛的改革政策中保持并承諾與全球規則一致。具體到產業領域,積極參與CPTPP等高水平自貿協定建設,有利于依托中國大市場優勢,更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構建有效制衡、深度共融、互利共贏的國際大循環。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中國加入CPTPP還面臨著國際和國內諸多因素的挑戰。
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的貨物貿易關稅削減和政府采購市場開放中的貨物出價問題是工業和制造業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關注點和著力點。一方面,關稅削減是自由貿易協定的最重要議題,與貨物貿易進出口直接掛鉤。近年來,隨著TPP、CPTPP、歐盟—日本FTA、歐盟—加拿大FTA以及美墨加協定的達成,實質性零關稅成為其標志性特征。系統研究CPTPP等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成員的貨物出價水平和貨物出價方式對中國進一步參與構建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網絡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另一方面,在中國加入 WTO《政府采購協定》(GPA)談判的重要階段,政府采購市場的開放已成為趨勢所在,同時也逐步成為中國參與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議題之一。參考借鑒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的政府采購出價方案,不僅有助于為中國盡快加入GPA提供出價參考,也有助于提高中國在未來其他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的主動權。
鑒于此,本書聚焦研究CPTPP貨物貿易市場準入章節和政府采購章節,對標研究不同參與方的具體出價模式和開放水平,為工業領域的擴大開放以及在開放中構建相應的產業保護體系提供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