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大丈夫生于亂世,本就英雄時勢也! 上
- 三國:我為謀主
- 掏下水道的男人
- 2034字
- 2023-10-04 22:10:57
曹操張繡曾見過,也知曉曹操的本領,但是劉備,他知曉在初平元年的時候,劉備還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而如今的劉備作為徐州牧名傳九州,著實讓張繡有些難以抉擇。
“宣威候,今天下中,能平亂世者,非曹、劉二人,尤其是劉玄德,雖為中山靖王之后,但此人篳路藍縷十載,寄人籬下十載時間,方有如今的成就,若是換做是宣威候,能做到如同劉玄德乎?”
賈詡看出張繡心頭的困惑,當即開口,對于劉備,賈詡毫不吝嗇的夸贊,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十載的顛沛流離,劉備的心志堅定遠超常人,在賈詡看來,光看這一點,曹操不如劉備,但在他看來,劉備同樣也有一點大的弱點。
仁厚!
比之曹操,在考慮一些事情時候,劉備多了幾分的感性少了幾分的理性,而曹操恰恰相反。
聞言,張繡搖搖頭若是換做是他,他能否做得到?
捫心自問,大概率是做不到,十載的時間,恐怕他早就泯然。
“劉玄德仁厚,曹孟德狡詐,如何選擇你自己看著辦,詡言盡于此。”
該如何選擇,賈詡把選擇權交到了張繡的手上,他相信張繡是一個聰明人,應該知道自己當下需要什么。
“多謝文和!”
良久后,張繡抬頭看向賈詡,朝著賈詡拱手道謝。
............
長安城內,陳煜在楊彪的書房中,今日見到天子劉協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陳煜此行的目的已然達到,不過,他也深知需要把天子安然無恙的從長安中接到徐州,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而對于陳煜而言,楊彪已經展現出了自己的誠意,而他陳煜也該展示一下自己的誠意。
“吾有有一計,可除郭、李二人。”
良久后,書房中,陳煜的聲音在書房中回蕩著,楊彪的嘴角揚起一絲笑意,等待許久,終于等到這廝開口。
“伯瑜計將安出?”
隨之,陳煜便把自己的計策娓娓道來,起初楊彪、楊修父子二人還面不改色,然隨著陳煜逐漸由淺入深,楊彪、楊修二人額頭上冷汗直流,他們二人都是聰明人,自然知曉陳煜此計策的膽大和詭譎。
“此乃陽謀乎,計成,李傕、郭汜二人必死一人!”
“善!”
..............
在陽瞿的時候,郭嘉入了曹操的麾下,在郭嘉提出前往長安的時候,曹操便讓夏侯淵隨著郭嘉一同前往長安。
“伯瑜應該如今應該說服了當今天子。”
在路途上,郭嘉掐算著時間,喃喃自語道。
而跟隨在郭嘉身邊的夏侯淵一聽眉頭一挑,眼眸中帶著一些許的不悅,天下人都知道陳煜歸了劉備的帳下,若是被陳煜得手,他們此番前來長安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妙才應當在疑惑,為何伯瑜成了,我們還要前往長安。”
夏侯淵也是一個實誠人,他知道和這種謀士玩心機一點作用都沒有,還不如坦誠相對,直接實話實說來的好。
“正是!”
聞言,郭嘉也不氣惱,面容上帶著笑容道;“幼帝如今在誰的手上?”
“李傕、郭汜二人手中,剩余段煨、張濟之流無實際影響。”
“正是!”
郭嘉連連頷首,緊接著說道:“伯瑜縱然說服了幼帝又如何?獲得朝中諸公的支持又如何?他當下需要解決的乃是如何解決掉郭汜、李傕二人。”
夏侯淵一聽道理的確是這個道理,但是這個和他們如今前往長安的目的有什么關系。
“郭、李二人不死,如何能夠安然迎接幼帝出長安入徐州,要是我是伯瑜,我當用離間計,借助朝中諸公之手離間郭、李二人,讓其自相殘殺,后再說服段煨入長安迎接幼帝,屆時他陳伯瑜不僅給劉玄德帶回天子,又獲得一支強勁的兵馬,畢竟段煨實力不弱。”
段煨實力弱嗎?
不弱!
要是他實力弱,恐怕早就死在了郭汜、李傕二人的手中。
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天子以及一名將,這筆買賣,陳煜打的算盤,身在路途上的郭嘉都聽得一清二楚。
“如此,妙才可知關鍵在誰乎?”
倏然,郭嘉開口夏侯淵發問,夏侯淵聞言稍一愣,遂猶豫的回應道:“是段煨?”
“正是他!”
“如今關鍵并非是在長安城內,而是在段煨手中,誰能說服段煨,誰便掌握主動權,而主公占據兗州,張對于段煨而言,主公給他帶來的壓力可是不小,同時主公也是最能兌現他所求的人!”
“但伯瑜乃負譏之士,能言善辯,與人言事,兩三句間都離不開利益二字,讓人無法拒絕他,故而,我們要趕在伯瑜之前,說服段煨!”
這一刻,夏侯淵恍然大悟,看向郭嘉的眼神瞬間變得不同,同時也覺得,曹操親自前往陽瞿見郭嘉,乃是常理中。
運籌帷幄之中!
說的便是這種人,而且郭嘉言語時,話音中帶著的自信,夏侯淵自然而然是聽得出來。
有本事且自信的人,如何不讓人喜歡!
...........
而身處在歷城的周瑜,目光看向長安的方向,忍不住嘆了一口氣,他知曉如今的長安成為各方勢力的追逐地,但是并沒有他們江東。
而且,縱然他們插手進去,對于他們而言也完全無用,隔著一個袁術,就足已經說明問題,況且袁術勢大,單單靠著江東一方,并不足以和袁術抗衡。
“伯瑜啊,伯瑜,要是你不走,該有多好。”
當日陳煜離去時,周瑜便知道陳煜志不在此,但是陳煜投入劉玄德麾下時,周瑜先是感到一陣訝異,同時也有一陣釋然。
“稟君上,門外有人求見!”
正當周瑜在緬懷時,管家出現在亭廊中,朝著周瑜躬身作揖開口。
“是何人?”
這個時候,有人要見自己,周瑜頓時覺得納悶了,管事跟隨他多年,從管事詫異的面容上,周瑜便知道這位是一位不速之客。
當管事把名刺遞給周瑜后,見到名刺滾燙的鎏金落款后,周瑜訝異的面色中,又藏著一絲的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