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剪貼
- 我的回憶錄之五十有二
- 田連宇
- 3078字
- 2023-10-24 15:26:06
對于今天隨手可以百度資源的人來說,很難想象二十年前的我為了收集素材的辛苦程度。
在前文中我一直說,大約在我30歲之前那個時候沒有互聯網,嚴格說互聯網還沒有走進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東西,反正不管怎么說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那就是我們要查找資料很難,不論是文字的還是圖片的,至于視頻類的別說想了,連概念都沒有。
那是真的難。
那個時候我就養成了隨手剪貼雜志的習慣。
不論是文章、插圖、攝影、詩歌統統來者不拒,那個時候盡管沒看過《早晨從中午開始》,但潛意識里仍然做到了路遙先生說過的“在占有具體生活方面,我是極為貪婪的”。
單從這點上看,我們確實可以算做一類人,盡管我哪怕再過一個五十有二也遠遠達不到他的成就。
長時間積累下來,也收集了數萬張剪貼。
別的先不說,剪刀用得極為熟練。
后來粘球拍的時候一剪子下去,膠皮邊緣平滑之極。
我所剪下來的資料中,僅有一小部分我重新分類粘貼了。
其他的當年都保存在盒子里,等著我繼續工作。
被我粘貼的那部分我基本上都簡單作了分類。
從20多歲開始,我就把光和影作為攝影畫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為此,收集了大量的相當的資料。
以現在人們的感覺,不會覺得這些黑白照片有多么好。
當時確實讓我開始在攝影中去關注這些。
這種認知比什么都重要。
當年我剪貼的東西中有很多和攝影有關的。
而且是理念超前的。
嬰兒的情緒。
這是一般人不太會注意的東西。
許多人認為給嬰兒照相的時候他笑不就行了嗎。
其實不然,嬰兒的情緒很有意思。
有時候理解透了用好了能出很好的片子。
當年我在天然氣經理辦的時候曾經有一張一只小狗添了一個小男孩的鼻子,小男孩的表情極為生動。
盡管是一張黑白照片,但我仍然夾在了辦公室的玻璃板下。
后來來機關辦事兒的一位女孩子看到了向我要。
這個女孩肯定不大,大了不能開口向陌生人要東西。
特別喜歡這張照片的我拒絕了。
沒因為對方是女孩兒就如何。
我以為這事兒就此為止了。
沒想到她很執著。
找到了我們原來辦公室的計某。
這小子直接到我這兒二話不說從玻璃板下拿了就走。
等我反應過來人已經沒影兒了。
忘記這個女孩長相的我比較佩服她,知道用一切辦法來達成自己的目的的人總是讓人佩服的。
所以說那時起我就知道了嬰兒的情緒很重要,照相的時候不用特意去照孩子樂的時候。
各種表情都很精彩。
說句題外話,我一直強調畫在畫外,詩在詩外,文章在文章外,當然攝影也在攝影外。
現在我的攝影技術說不上多好,但確實是從很久以前就開始打基礎了,當年看過的每一張照片,理解到的東西如今都體現在了我按下的快門中。
精彩的還有各種攝影獲獎作品。
那個時候的我就有了多看的覺悟。
多看才能多有所得。
在以后自己拿起相機就可以得心應手。
我還喜歡各種各樣的美術作品,只要發現了那必然是要剪下來的。
那個時候的注意力還沒在繪畫技法與畫種上,只要單純地覺得好看就要。
國畫。
油畫。
水彩畫。
當年的我因為工資買不起我想要的畫冊,基本上好一些的印刷精美的畫冊都要我一兩個月的工資。
所以我覺得一定要做點什么。
我特意把當年我從報紙上找到的有限的幾個項目全列出來,看假如當年我照著做了,今天能不能財富自由。
第一頁就是辦個乒乓球館。
第二項就是出租VCD,當時行情是看好。
這個肯定不用說了,絕對賠。
第三個是炒股,第四個是連鎖促銷。
炒股可以掙錢,連鎖夠嗆。
第五個是開家冷熱飲品店。
這個應該沒問題。
現在鋪天蓋地的奶茶店應該能掙錢。
這個《第一筆錢應該怎么賺》告訴我們要投身自己熟悉的行當,要勤奮,要捕捉機會,敢于冒險。
這個觀點現在也不過時。
各種有趣的吉尼斯記錄。
還有各種收藏!
比如收藏像章的。
我小的時候家里是收藏了不少像章的,記得那個時候是集滿了兩個大鏡框的,沒有玻璃,鏡框后邊也不是薄薄的膠合板,而是一塊特制的襯布。
收藏到的像章就和戴在衣服上一樣,別在襯布上,一個挨著一個,一排挨著一排排列整齊。
不過搬家到大慶時,家里人怕弄壞了,想最后放車上,然后就放到了倉房的棚頂,結果走的時候查看有沒有落下的東西時沒有抬頭看,最終還是落下了。
其實有些時候想一想,人生中確實有許多時候我們越是小心謹慎越是容易出錯。
“平常心”只不過是三個最普通不過的字,但真能做到實在太難,就連我這樣被身邊朋友喻為心態極好的人也不能免俗,有時難免會想不開。
不過古語說得好,“六十”才能“耳順”,我才五十有二,著好些年呢,至此如阿Q般開導了一下自己,頓時覺得心情愉悅了不少。
樹人同學還是真的了解人的本性的。
收藏奇石的。
收藏火車模型的。
收藏秤砣的。
收藏竹編的。
魚羽工藝畫。
石頭畫。
豌豆畫。從來沒想過這種日常出現在飯桌上的東西竟然還可以這么玩兒。
根雕。
紙手工。
鏇木玩具。
這種鏇木玩具當年根本就不知道是用什么制成的。
不過看著確實是好看。
竹根雕。
樹根雕見過不少,竹根雕的確是沒見過。
在這種細長的竹節上雕刻出的藝術形象無一不體現出了民間藝術家質樸的審美觀點。
許多時候,美感就是這種一點一滴的接觸后慢慢培養起來的,和吃餅一樣,不知道哪個餅最終有用。
當年的工筆牡丹和現在的工筆牡丹可不是一個概念。
還有國畫。
版畫。
兒童卡通。
動物樂園。
梅花香自苦寒來。
年畫。
臉譜。
漂亮的宣傳畫。
主題攝影。
還有教育孩子的。
報刊尾花。
靜物。
那個年代對攝影管理還很寬松。
所以可以下載很多精彩照片。
因此大衛人像得以刊出裁剪保留。
這是楊飛云畫的油畫。
樂器主題里的小號。
這種小的設計很有意思。
體育題材自古就是我所喜歡的。
電影海報。
電影海報是我下一個集中精力收藏的。
被我命名為《為自己的收藏取名<落楓集>》之電影海報。
當年搜集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這些是專門為了畫畫用的。
可見當時我就喜歡人物畫。
并為此做了很多準備。
當年就開始注重家居設計,很早就開始注意一些理念上的東西并把它們歸類統一到一起。
現在這樣的握手照片不可勝數,當年剛出來的時候真的覺得設計理念相當好。
這個是一些期刊的各期設計。
《大眾電影》有一期里登了一篇文章叫《從我們第一次見面,已經過去了四十個春秋》,用四十張大眾電影的封面把我們帶回了電影院。
現在回看那些演員仍然覺得很美很熟悉。
1980年全年的《福建青年》雜志,封面設計得各具特色。
這個粘貼本里的東西是春夏秋冬四季的主題相關。
這篇文章是從一本我看過的覺得不錯的期刊中剪下來的。
其中讀完這篇《長征行程是怎么計算出來的》一文后,我還在后邊粘貼的白紙上用行楷寫了《七律.長征》。
那個時候沒有什么書目,想看書基本上從報紙上剪下來和書有關的東西然后再去找。
我的許多藏書就是這樣慢慢一本一本收集起來的。
我還記得買過《青年必讀一百本書》之類,用了很多辦法去找書目,前些天看了《三十五歲前必讀的三十五書》,先別說哪三十五本書了,關鍵是三十五歲早就過了,隱約覺得當時買這本書時還覺得那個年紀離自己還很遙遠很遙遠很遙遠的。
這本里的剪貼的東西是小說應怎樣寫之類。
可以看出好多年前我對開始對寫小說有了興趣,盡管多年未曾動筆,但慢慢累積下來,也有了些許動力和信心,加上讀了60多遍的教課書級別的《早晨從中午開始》,也敢于試著去寫一下了。
無論如何我不能把所有包括粘貼在內的收藏完全展示出來。展示出來的只是我從中剪集后成主題集中成冊粘貼的。
至少還有數萬張呆在盒子中等著我繼續剪貼。
而且我也確信,在互聯網日益發達的今天,想找什么都是輕而易舉地事兒,所以我大概率不會再去翻動這些20年前的剪貼。
只是留在那里用來見證一下當年的我是怎么真心為了自己的喜好而付出很多心血的。
是啊,既然付出了,那必然是要有所收獲的。
無論這些付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無論付出了多少,無論是不是有意的,總是會有一些收獲的。
也許這種收獲在有些人的眼中很是微不足道,但不管怎樣我都很珍視,因為這些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