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分量對風光畫面的影響
自然界當中,人有思維,有精神的動力去改造客觀世界。人不同于其他生物,有社會性的活動,有感情意識,神態表現,這些非物質性能力,是難以用物理量來估量,關注人的活動是理所當然的。
拍攝出來的照片是讓人看的。照片里一旦有人出現,就會引發人們注意,先看人的喜怒哀樂,精神狀態,再聯想到人常以畫面的主體而出現,可見,人在畫面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
1.在風光照里,如果有個分量很小的人物(人很小,看不清具體面目,其細致動作也不明顯),此人不起主導作用,而僅起到點綴畫面,使畫面不致于過靜,是增加動點之意。見例《落羽風采》。
2.如在風景畫面中,人的分量稍有增多,但細致的面目、動作仍欠清晰可見,那表示人在游覽觀景。因人分量已增大致不可忽視的一大部分,這時照片已成為旅游觀光照。
3.如果風景畫面,有大分量的人物(全身或接近全身,面目、動作清晰),那么畫面的表達已轉為人物活動的主導作用,不是旅游觀光照了,而是以人物活動來作畫面命題或成了個人留念照。
畫面中是否要有人,是要看畫面表達的需要,是要服從作者表達的宗旨、主題思想的要求。如風情照《攀巖》,當然要有攀巖者,而且要放在高險位置,才顯得險要。如風景照《龍頭巖》就不要把人放上去了。若把人放置險處,情況就發生變化,觀者首先注意的是人,他有無危險?隨著注意力的轉移,聯想就有發生離題的趨向。
有一種專業的偏見,畫面中有人的照片(即風情照),參賽易獲獎。偏見導致作品取向行動的誤解。觀賞大美環境是人們的需求,也是人們對精神生活追求的社會現象。畫面中有無人,與大美沒有直接的關聯。
畫面是否采用人,其大小要隨自己意愿,慎重考慮,處理要恰當,不要盲目模仿。增添拷貝上的更需要注意其大小及虛化度,因為有個透視感的問題,處理不好,人比風光還大,鬧出笑話。
在風光拍攝領域,要慎重處理人物分量向題。在拍攝操作的幾個場合,應特別注意人物分量的影響。
1.按立意構圖,選擇構圖要素時,要慎重考慮人物要素的大小、位置、表現等,對構圖的影響,選定恰當之處,以達意境高佳。
2.根據已定的人物大小、位置、表現對構圖的影響,配以恰如其分的題目,與之相對應,免表錯情之疑。(如《晾果皮》,畫面現場無人操作,晾是風干。《翻曬果皮》畫面現場有人翻果皮操作。)
3.(這是拍攝域外的向題。)對作品審議、評說之時,人物分量對畫面的影響,亦須慎重評釋,不解或誤解都難免出錯。
常見誤點:
1.流行一種風,“你要得獎,就要拍些風情作品”。(即是要有人。)不少攝影人是在這種風的熏陶下成長的。(這一點,有好又有壞。)
2.凡大好自然風光,都要塞人進出,或拷貝上去。(畫蛇添足。)
3.無心取勝景,拍自己留念照為先。(拾得芝麻,丟了西瓜。)
舉例說明

落羽風采 2018年1月4日 攝于玉湖

晾果皮 2018年12月14日 攝于新會會城

翻曬果皮 2018年11月23日 攝于新會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