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朱瞻墡有點兒佩服阿魯臺了。
原本他對草原上的那些人中,最熟悉也最清楚的就是馬哈木,畢竟那是造成土木堡之變的也先的爺爺,其次就是這阿魯臺了。
最初,朱瞻墡并不是很重視阿魯臺,因為阿魯臺對大明沒有造成什么太大的傷害,最起碼和土木堡之變比起來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但現在朱瞻墡才猛然驚覺,一個能把馬哈木熬死,甚至連老爺子和自家老爹都熬死了,險些將自己那大哥也熬走的人,沒有點兒過人之處是不可能的。
如今看來,阿魯臺的過人之處就是足夠隱忍,隱忍到了老爺子和馬哈木都死了。
只不過,天命不可違。
從阿魯臺的角度來說,老爺子死的還是太晚了,晚到了他自己也沒有多少時間了,不然的話……
朱瞻墡覺得,歷史書上肯定會留下一筆濃墨重彩,甚至是專屬于阿魯臺的一頁。
只不過……
“爺爺,這不太好辦啊……”看著沙盤上的小沙堆,朱瞻墡的眉頭緊鎖。
“這飛云壑孫兒曾經去過,那里的地勢相當奇特,可以說是在光滑的皮膚上突然出現的一顆惡瘡。”
“那里地勢險峻,宛如刀削斧劈一般,幾乎沒有可能攀登上去,僅有的四個出口,南北兩邊各有一個較大的,但也僅限于三人并排同行,東邊那兩個較小的就更不用說了,一個人都得側著身子走。”
“這就是一個烏龜殼子啊!”
這話本來是沒啥,但是在這種場合,由朱瞻墡說出來,那就多多少少的帶著點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意思了。
其實想也知道,從出征開始到現在,朱瞻墡從未參與到戰爭中去,朱棣也從不讓他發表意見,導致朱瞻墡此行好像是出來踏青的一般。
除了玩兒,別的啥也沒干。
而現在,讓朱瞻墡發表意見,雖然是朱棣心煩氣躁之下的一個言不由衷的舉動,但也從側面證明大明暫時拿阿魯臺沒什么辦法。
如果真的有辦法,那朱瞻墡收到的消息就不是大軍向東進發了,而是大軍發起攻擊了。
可如今呢?
明軍也只是將飛云壑的四個出口給圍了起來,但卻沒有任何攻進去的方法。
聽孫子說完,朱棣的心情就更加煩躁了。
本來這次出征到現在已經四個月了,寸功未建,如今好不容易抓住了阿魯臺的小辮子,但卻沒有別的辦法。
況且,這飛云壑已經不是第一次讓明軍望而卻步了。
只不過,上次明軍在這飛云壑遇到阻撓的時間有一些久遠了,得追溯到明太祖時期。
……
再次在這飛云壑碰壁,本來被寄以希望,期待著能緩和一下氣氛的朱瞻墡反倒是火上澆了油,一眾文臣武將們也都麻了爪。
辦法,他們沒有,又不能讓朱棣消氣,最終也只能選擇閉口不言。
然而,這卻讓朱棣更加憤怒。
“都說話啊。”朱棣的聲音雖然不是很大,但任誰都能感受得到他話中的怒氣。
“來的時候一個一個的不都挺能的嗎?怎么現在沒動靜了!?”
……
朱棣的聲音就好像是碰到了投入了一口古井之中,蕩起幾圈波紋后就消失無蹤。
武將們沒法開口,畢竟出征到現在寸功未建,他們要負主要責任。
文臣們倒是想開口,畢竟除了楊榮這個負責邊防等政務的文臣之外,其余大多數人都是不支持朱棣北征的。
但是,就現在這個情況,他們要是開口讓朱棣打道回府,那不是嫌命長嗎?
所以,無論文臣還是武將的,都只能眼觀鼻鼻觀心,裝作聽不見。
但是如此沉默下去也不是辦法,總是要有人站出來的。
思及至此,楊榮抬起頭,剛想開口,但卻被別人搶先了。
“爺爺,孫兒有個辦法。”
朱瞻墡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在這落針可聞的寂靜中卻不亞于平地驚雷。
“你有辦法?”朱棣聞言眉頭皺起。
他讓朱瞻墡進入這中軍大帳,為的是緩和一下氣氛,并沒有在朱瞻墡的身上抱以期待。
到現在……
“沒錯,孫兒有辦法。”朱瞻墡點頭,確認了朱棣的疑問。
“不過在此之前,孫兒有兩件事要和您確認一下。”
“你說。”本就沒有辦法,甚至都沒人敢開口,朱棣索性就當放松一下了,聽聽也無妨。
況且,現在明軍雖然沒有辦法攻進飛云壑,但阿魯臺也出不來。
嚴格來說,明軍還占優。
“首先,如果,孫兒是說如果,如果孫兒的辦法奏效了,咱們明軍將士是否能夠守住飛云壑的出口,不讓阿魯臺的人逃出來。”
“哦?”朱棣聞言笑了起來。
“沒問題。”
“那第二個問題。”朱瞻墡聞言拋出了第二個問題。
“還是如果,如果孫兒能夠保證取得效果,甚至是勝利,那您以及諸位能夠接受以什么樣的手段取得勝利?”
“手段?”朱棣聞言恍了一下,然后皺著眉頭說道。
“戰爭不是兒戲,戰爭的結果更是影響甚廣,只要能夠取得勝利,手段不重要。”
“那好。”朱瞻墡聞言點頭臉上也多了幾分自信。
“現在還有最后一個問題。”
“孫兒需要投石車,兩輛起步,上不封頂。”
……
朱瞻墡的話并未能夠引起他想象中的反響,朱棣更是眉頭緊皺。
最初他只是想放松一下心情,順帶看看自己這個孫子能有什么樣的見解。
但沒想到,事情最終發展成了這樣。
真要讓自己這個孫子試試嗎?
從朱棣的角度上來說這無所謂,但是作為皇室,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的。
“陛下,末將認為,既然五皇孫殿下如此有信心,不妨一試?”
……
朱棣目光陰沉,顯然是心情很不好。
他就知道,自己那個二兒子當初栽贓嫁禍老大,被自己趕去封地之后不會就此死心,但沒想到是見縫插針,但凡是有機會就不會放過。
不過……
想到這里,朱棣也不由得嘆了口氣。
自從他登基即位后,文臣武將的陣營就涇渭分明,因為老大文政出色且不好武事,得到了文官的一致支持。
老二也因為在靖難之中屢次立功,再加上武將被文臣打壓已久,所以一個善戰且極受皇帝青睞的皇子就成了他們反攻文臣的希望,因此武將們就一邊倒的支持老二。
老二本就對那個位置有想法,且在不愿意的情況下被趕去封地,再加上這次出征沒帶老二,武將們自然是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所以,現在就連朱棣也有些頭疼了。
自己孫子成功了倒還好,但若是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