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電動汽車的發展帶來了新一輪汽車產業的結構調整及技術升級。如果技術力量分散,難以形成合力,則無法實現新一代汽車的突破性創新。因此,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建立電動汽車技術創新平臺,集成現有的汽車科技資源,聚集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以實現聯合攻關,并形成良好的運作機制與相關科技創新平臺的互動,促成“點”與“線”的集成,以尋求“面”的突破。英國商業、創新與技能部的西蒙·卡特(Simon Carter)在2009年10月22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英國政府投入了4億英鎊支持低碳發展,其中12500英鎊用于成立專門的部門,解決新能源車輛的研發,攻克一些技術上的難題。”2013年,英國政府成立公私合作的先進推進中心(Advanced Propulsion Centre, APC),由政府和工業界投入10億英鎊推動低碳技術的發展及其成果轉化,并重點關注為大眾市場提供超低排放汽車所需的技術。截至2020年底,APC已資助超過113個低碳技術研發項目,與290多個項目伙伴合作,并為價值約10億英鎊的項目提供支持,幫助英國減少了約2.2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于在全球范圍內減少880萬輛汽車的行駛。可以說,政府技術研發支持對電動汽車的商業化推廣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必須進一步發展動力操控設備以及電池整合技術,尤其改善車載電池以增強其耐電性,延長其使用限度以降低電動汽車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必須進行充電技術、廢舊電池二級利用技術、電動汽車和能源供給的商業模式等研究。
2 重視電動汽車相關標準的制訂
早在2009年,德國萊茵—威斯特法倫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項目負責人就指出:“將來一輛電動汽車在意大利的充電方法必須和在丹麥、德國和法國一樣。吸取筆記本電腦和剃須刀在異國充電遭困擾的教訓,在汽車界,電動汽車充電適配問題必須提前解決掉。”2021年,全國政協委員、網易 CEO 丁磊向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交了關于“制訂動力電池強制性國家統一標準”的提案,針對動力電池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關系,以及國家缺乏有約束力的統一標準、生產成本高、安全隱患大等問題進行了反饋。他建議抓緊出臺動力電池的國家強制標準,采取“統一規格、互通互換”的方式,降低動力電池生產鏈條綜合成本,確保運營安全。可見,電動汽車商業化推廣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工業標準的建立。電動汽車相關標準可分為安全標準、技術標準、成本標準、運營標準、經濟標準和環保標準6個部分[5]。其中,技術標準又可以細分為汽車驅動系統(電機)標準、充電電池標準、充電插頭標準、充電接口標準、充電站(機)標準等諸多標準。不難發現,電動汽車相關標準是一個枝干龐大、各部分關聯度極高的標準體系,非某一電動汽車廠商或電池租賃公司所能完成,政府在這個標準體系的制定中必須充當領導者或協調者的角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著力完善電動汽車換電標準體系,加快乘用車、商用車換電電池包規格尺寸等標準制訂,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標準體系、回收利用管理制度,推進動力電池技術要求、規格尺寸的統一。
[4]Sandalaw D B.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What Role for Washington[M].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9.
[5]Beck L J. V2G-101: A Text about Vehicle-to-Grid, the Technology Which Enables a Future of Clean and Efficient Electric-Powered Transportation[M]. Charleston, SC,USA: BookSurge Publishing, 2009: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