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藍皮書
-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
- 1534字
- 2023-11-24 19:28:53
前言
中小企業的韌性是我國經濟韌性的重要基礎。中小企業是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主力軍,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是解決關鍵共性技術的重要力量,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具有舉足輕重、事關全局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對中小企業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出我國中小企業有靈氣、有活力,善于迎難而上、自強不息,強調中小企業能辦大事。[1]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黨中央、國務院就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做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相關惠企政策密集出臺,有效幫助了中小企業紓困解難。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綜合管理的部門,充分發揮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協調作用,積極加強部門聯動和統籌協調,會同有關部門不斷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推動惠企政策落地;各地中小企業主管部門也結合實際,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和細則,各項惠企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作為長期戰略。“十三五”時期,中小企業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其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都明顯增強。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導“十四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9個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中小企業發展的七大主要任務和九大重點工程,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和依據。202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力度的通知》,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若干措施》,形成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組合拳”,對穩定市場預期、提振中小企業發展信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22年是中小企業發展歷程中不平凡的一年,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小企業發展帶來了較大沖擊。2022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穩住市場主體,對受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的行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施“一攬子”紓困幫扶政策。2022年第二季度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推動各部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從實施新的組合式稅收優惠、加大中小微企業金融支持、推動穩崗返還政策提速增效等多個方面加大助企紓困力度。
總體來看,各項惠企政策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一是稅費負擔不斷降低,2022年上半年,中小企業享受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近1.8萬億元;二是融資環境不斷改善,截至2022年6月底,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3.8%,比各項貸款增速高12.6個百分點,普惠小微授信戶數為5239萬戶,同比增長36.8%;三是公共服務力度不斷加大,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1—6月,各類中小企業服務機構組織政策宣貫、協調幫扶等各類活動,服務中小企業2000多萬家(次);四是小微企業運行企穩回升,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2年6月,全國小微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8%,比2022年5月提高3.2個百分點。2022年對中小企業來說,充滿挑戰,也充滿機遇。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地區、各部門一系列惠企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將不斷優化,廣大中小企業一定能夠實現健康發展。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小企業研究所立足對中國中小企業的持續研究,組織編寫了《2021—2022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藍皮書》,對2021年中小企業發展狀況和2022年中小企業發展態勢進行了梳理和展望。相信本書有助于廣大中小企業了解和掌握國家的相關政策,同時也為新形勢下社會各界開展中小企業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 2021年7月27日,劉鶴副總理在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上的致辭。
- 要素參與分配對構建合理有序城鎮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研究
- 華為傳
- 中國煤炭、電力和碳市場年度報告(2022—2023年)
- 中國經濟學刊(2017年春季號/第5卷/第1期)(英文版)
- 中國金融與全球治理
- 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北大金融評論》2024年第4期)
- 中國區域經濟增長中的空間影響研究
- 地方政府對勞資關系的軟性調控:基于浙江省諸暨市的調查
- 農村金融資源配置與農民福利的時空耦合機制研究
- 中國反貧困:人類歷史的偉大壯舉
- 中國區域城市化模式與生態安全研究
- 信息與通信技術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和低碳發展研究
- 廣西縣域競爭力報告(2015)
-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基于與京津冀地區比較視角
- 家族企業與員工的雙贏互動:海峽兩岸企業民主參與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