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驅動力
- (美)丹尼爾·平克
- 1490字
- 2023-07-25 18:14:14
第1章 我們需要一次全面的升級
驅動力洞察 我們放棄原本收入不菲的職位,反而接受一份收入低但使命感更強的工作;沒有人管理維基百科的員工,但維基百科卻是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還有開源產品、很多無法想象的“不為利潤而來”的企業……獎勵只能帶來短期的爆發,就像是少量咖啡因只能幫你多撐幾個小時,其效果便會逐漸消失。更糟糕的是,它降低了人們繼續這項工作所需的長期積極性。
本章導讀
社會和電腦一樣具有操作系統,它是一系列幾乎看不見的指令和協議,所有事情都在其上運行。人類的第一個操作系統,我們稱之為驅動力1.0,幾乎都與生存有關。其繼任者驅動力2.0則圍繞著外部獎勵和懲罰而構建,這個系統對20世紀的重復性工作很有效。但在21世紀,驅動力2.0與我們如何配置我們的行為、如何理解我們的行為,以及如何做出我們的行為這三個方面不相兼容。驅動力2.0,急需升級。
假設現在是1995年,你正與一位經濟學家坐而論道,他是一位杰出的商學院教授,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你對他說:“我這里有一個水晶球,能看到15年后的樣子。我想考考你的預測能力。”
教授半信半疑,但還是決定迎合你一下。
“我向你描繪兩個百科全書,其中一個剛問世,還有一個將在幾年內啟動。你來預測一下2010年哪一個會比較成功。”
“說來聽聽。”教授說。
“第一個百科全書來自微軟。如你所知,微軟已經是一個大型營利性企業了。隨著Windows 95的問世,它即將成為劃時代的商界巨人。微軟會為這個百科全書提供資金支持,會雇用專業的作者和編輯編撰數千條詞條,會高薪聘請管理者來監督這個項目的進展,確保項目在規定時間、規定預算內完工;之后微軟會銷售百科全書光盤,還會銷售在線版本。”
你接著說:“第二個百科全書不是某個公司的產品,而是由數萬名以寫作和編輯為樂的人共同完成的。這些愛好者不需要任何特別資質就能參與進來。編寫這些條目一分錢都得不到,他們要無償貢獻自己的勞動力,有時一周甚至需要花上二三十個小時。這個百科全書會免費在網上呈現,不向使用者收取任何費用。”
“現在,考慮一下,15年以后會是怎樣,”你對教授說,“我的水晶球預測,2010年這兩個百科全書中有一個會成為全球最成功、最受歡迎的百科全書,而另外一個將不復存在。那么,哪個會成功,哪個會失敗呢?”
在1995年,我相信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可能找到一個頭腦清醒卻認為第一種模式不會成功的經濟學家。這就好像是問一個動物學家“你和獵豹比賽200米跑誰會贏”一樣,兩者之間連實力相當都說不上。
吉姆·柯林斯 著名管理學家
花精力激勵人基本上是在浪費時間。如果坐在你車上的人是合適的人,他們會自己激勵自己。這時真正的問題就變成了:“為了不讓他們消極,你應該用什么方法管理團隊?”
當然,這群由志愿者組成的雜牌軍也許能創造出些什么,但他們的產品不可能與一個實力強勁、以利潤為導向的公司抗衡。微軟是想從產品的成功中獲利,而另一個項目的參與者們從一開始就知道,成功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東西。最重要的是,微軟的作者、編輯和管理者都是有報酬的,而另一個項目的貢獻者則分文不取。事實上,每次他們放棄做有報酬的工作而選擇無償勞動時,甚至有可能還要花自己的錢。我們的經濟學家都不屑于把這種不需要動腦子就能回答的問題放到MBA班的試題中去,這實在太簡單了。
然而,你知道事情最后的結果如何嗎?
2009年10月31日,微軟終止了MSN Encarta的服務,其光盤不再銷售,在線服務也停止了,16年的服務歷史畫上了句號。而與此同時,維基百科,也就是第二種模式,卻成為全世界最大、最受歡迎的百科全書。投入運行的前8年,就已經擁有1 300萬條詞條,涵蓋260多種語言,其中僅英文詞條就有300萬條。
到底發生了什么?有關人類積極性的傳統觀點很難解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