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很高興這本書能夠在中國出版,也很榮幸能夠與中國讀者分享本書以及書中的一些想法。
先說說為什么寫這本書吧。2005年時,我的作品《全新思維》(A Whole New Mind)出版,我在書中說:“現代經濟正經歷著一場巨大的變革。”
20世紀后半葉,經濟的發展取決于所謂的“左腦能力”,也就是會計師、律師、工程師所具備的邏輯能力、分析能力、線性思維能力以及制作電子表格的能力。我認為,在21世紀,這些能力依然很重要,但還遠遠不夠。現在最重要的是右腦能力,即藝術創作能力、共情能力、發明創造能力以及全局思維能力。
這不是在請求商業世界更仁慈、更溫和,這是三股強大的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
● 首先,與重復性的大規模生產一樣,依靠左腦的重復性白領工作正轉移到能以更低成本完成這些工作的地方。比如,一名多倫多的會計師也許過去從未感受到全球化的影響,但如今,馬尼拉的會計師成了他的競爭對手,他們和他做同樣的工作,但薪水只是他的1/3。
● 其次,正如20世紀機器取代了體力勞動一樣,在21世紀,軟件正在取代我們的大腦,至少正在取代我們大腦中負責線性思維、遵循規律、推理分析的那一部分。因此,這名多倫多的會計師還會面臨來自軟件的挑戰。這些軟件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完成他所做的一些重要工作。
● 最后,世界各地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也越來越富裕,已不再僅僅滿足于物質需求,競爭的商業邏輯也發生了改變。現在最為緊急的不是升級現有邏輯,而是創造一種新的邏輯,來為人們提供一些他們缺失但不自知的東西。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右腦的創造、發明和創新能力。
簡而言之,現在企業和個人必須有能力做一些很難由收費低廉的承包商承擔或者很難簡化為幾行程序編碼的工作,并且企業與個人必須能提供客戶所不具備的東西。雖然傳統的左腦技能依然重要,但決定誰能領先、誰會落后的是右腦能力。
《全新思維》出版后,很多讀者給我發郵件提出疑問,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是:如果你說得對,如果你的觀點至少是正確多于錯誤的,那么公司應該創造怎樣的條件,讓員工能夠把右腦工作做得更好呢?也就是說,我們應如何激勵大家成為更有創造力、更具備概念思維能力的人呢?
坦白地說,當時我也不知道。幸好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因此我開始著手探究這個問題。我發現這類研究的確非常多,而且這些研究結果十分讓人驚訝。事實上,這些研究顛覆了一些我從不認為是正統的傳統理論。
因此,我決定寫這本《驅動力》。本書總結了近50年來幾乎所有有關積極性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希望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個人和公司轉變自身行為,將行為水準提升到新的高度。
盡管如此,本書2010年在美國率先出版時,我已經做好了迎接一場口水大戰的準備。畢竟這本書的核心思想與美國當時盛行的商業智慧相悖。無論企業規模大小,大多數領導者都認為,外在動機才是激勵人們的最佳方式,他們把這個叫作“胡蘿卜加大棒”。
然而,世界各地的社會學家的研究結果卻與這些領導者的觀點大相徑庭。誠然,傳統的激勵因素,也就是我所說的“如果-那么”型獎勵(“如果你做這個,那么就能得到那個”),對于很多簡單機械的推算型工作很有效,但對于現代經濟賴以為生的需要創造力和概念思維能力的復雜右腦工作來說,大多沒什么效果。
讓我驚訝的是,我預想的口水大戰并沒有發生。相反,讀者告訴我,他們也一直懷疑傳統激勵因素的效果,只是苦于沒有證據,而現在終于有了。他們知道,企業有更好的方法來持續激發人們的積極性,他們有一個又一個的例子說明已經有很多公司采取了不同的激勵方式。最重要的是,2008年經濟危機對歐美國家的影響比對中國的影響要大得多。我們不能一邊繼續使用沒有效果的方法,另一邊卻在期待能出現不一樣的結果。我們需要把驅動力系統升級到21世紀的新系統,新系統必需的核心不是胡蘿卜加大棒,而是自主、專精和目的。
我想,中國讀者也會有類似的反應,也明白轉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勢在必行。畢竟,中國是21世紀最有希望的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非常驚人: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GDP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中國企業不僅在國內實力強勁,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它們重塑了國際商業格局。中國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很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群體,中國的城市甚至每個星期都會有新的面貌,高樓大廈也不斷出現在城市的地平線上。
這個疾速駛向未來的國家應該不會依靠從前的激勵方式。事實上,中國企業已經打破了傳統路線,從大規模生產轉型到大規模定制,而這種定制模式需要更強的判斷力和創造力,其復雜程度更高。中國企業也將根據現有的科學研究成果,開發一個能夠促進企業發展的驅動力系統。
此外,自主、專精和目的是超越國家和語言界限的概念。這些概念不是美國人的想法,也不是中國人的想法,它們是人類的理想。人類的天性決定了他們會尋求對自己命運的掌控權,希望自己引導自己。無論住在上海還是芝加哥,人們都希望能在有意義的工作上有所成就。此外,無論在哪里工作和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想有所奉獻,都想改變世界。科學研究顯示,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最明智的策略就是強調人們的共性。如果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認同我們的觀點,則其必定意義深遠,影響廣泛。
最后,再次感謝《驅動力》在中國的出版,讓中國的讀者也能讀到這本書。我衷心地希望中國讀者能喜歡它,更重要的是,希望中國讀者能把書中的理念應用到實踐中去。
丹尼爾·平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