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折扇
- 寧同學,我對你心動了
- 陌言葛藍朵
- 1044字
- 2025-08-18 04:11:43
拉坯機轉起來,泥坯在指尖慢慢長高、收腰,成罐成碗,成瓶成盞。
再送進窯火里,烈火燒得窯壁發紅,泥坯在里面悄悄蛻變——有的披上青釉,釉色里藏著細密的冰裂紋,像冬夜窗上的霜花;有的染上醬色,樸拙得像塊老石頭,卻能把尋常的米釀存出陳香。
這陶啊,裝得下五谷雜糧,盛得了歲月風霜,指尖撫過它的肌理,仿佛能觸到榮昌大地的脈搏。
(′つヮ??)
苧麻是最柔的那一個。
田埂上的苧麻長得筆直,葉片在風里嘩啦作響,莖稈里藏著的纖維,得經農婦的手細細剝離。
績麻的聲音沙沙響,像春蠶在啃桑葉,一縷縷麻線繞在竹錠上,白得像霜。
織機一搖,麻線便在經緯間跳躍,日子長了,竟織出了夏布——粗的像老樹皮的紋路,卻透氣得很,夏天穿在身上,風順著布眼往里鉆;細的薄如蟬翼,能透出月光,做件旗袍穿,走起來裙擺飄飄,像裹著層云霧。
它能變成畫,麻線的天然褐黃是最好的底色,幾筆淡墨就勾出了瀨溪河的晨霧;也能做成燈罩,燈光透過布面,屋里便落滿了溫柔的光斑。
?????
而折扇是最雅的那一個。
榮昌折扇,這枚被譽為“懷袖雅物”的巴蜀瑰寶,其歷史脈絡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間的1551年。
時光流轉至明末,它已憑借精妙工藝躋身貢品之列,悄然在宮廷的案頭扇起一縷巴蜀風。
最初,匠人以棕竹與毛竹為骨,巧手編織出開合間的雅致。
到了光緒初年,制扇技藝更上層樓——楠竹開始被用于扇心與扇夾,而花紋自然美觀、質地愈發堅韌的棕竹扇夾,讓折扇添了幾分溫潤風骨。
隨之而來的,是全楠、正棕、穿葉串子三大新類別問世,刁、嵌、漆、繪等工藝也融入扇骨扇面,讓每一把扇子都成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品。
地處CQ市西部的榮昌縣,其昌元鎮堪稱折扇的沃土。
這里的折扇,用則如孔雀開屏般撒開,收則如畫卷攏起般折疊,精致典雅里藏著實用巧思,小巧玲瓏的身形讓它能輕易藏身袖中、伴于身側,自問世便成了世人掌心的珍物。
烏骨扇、全棕綢扇、十八羅漢書畫扇,皆是其中翹楚。
烏骨扇取四川特產五棓子,滲石灰蒸煮而成,扇骨油黑發亮,扇面清雅宜人,自帶一股沉靜氣度。
全棕綢扇以柔韌輕滑的棕竹為骨,蒙以川綢為面,開合間既有竹的清勁,又有綢的柔滑,瀟灑大方得恰到好處。
十八羅漢扇則以四川夾江紙為底,畫師揮毫繪出十八羅漢,造型生動有趣,雅俗共賞間滿是民間煙火氣。
一把榮昌折扇的誕生,是無數技藝的交響。
染色的濃淡、粘合的緊實、繪畫的意境、雕刻的深淺、鑲嵌的精妙,皆需融入16個工段、145個操作工序中,每一步都是匠人心力的傾注。
當代書畫名家郭沫若、張大千曾多次為其題字作畫,墨香與竹韻交融,讓這方寸之間的雅致,更添了幾分藝術分量與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