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寨:巧奪天工的杰構
- 趙偉翔編著
- 3737字
- 2023-12-06 18:32:38
天上宮闕
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從柳州驅車前往三江,仿佛在穿越一條時光隧道,車窗外,城市的喧囂漸漸遠去,鄉村的寧靜襲人心懷。特別是車入三江后,景色更為迷人,連綿的群山中,溪河兩旁,層層梯田似一張張巨大的蛛網張開在山間,身著藍紫色服飾的侗家人慢悠悠地在“網”間移動。依山傍水之處,一座座木樓村寨,在連綿起伏的山林中若隱若現,古樸而神秘。
侗族,族源多有說法,一般認為其主體是由古百越人的一支演變而來。侗族按區域分為北部方言區和南部方言區。侗族方言區以貴州省錦屏縣啟蒙鎮(婆洞)為分水嶺,由此往北為北部方言區,包括天柱、劍河、三德、新晃等地;由此往南即為南部方言區,包括貴州黎平、從江、榕江,湖南靖州、通道,廣西三江、龍勝。北部方言區交通較為便利,而南部方言區則由于居住的環境被大山所封閉,長期以來其生活方式、民風民俗更為傳統,鮮為人知。
近年來,當高速公路直通縣城,當高鐵馳入群山,越來越多人走進地處南部方言區的三江地區。古樸神秘的侗寨和巧奪天工的侗族木構建筑迎來眾多參觀者。巍峨的寨門、壯美的風雨橋、高聳的鼓樓、精致的戲臺、鱗次櫛比的吊腳樓民居……讓人疑是大山云海里的海市蜃樓,落入深山的天上宮闕。
其實聚居在大山中的居民,除了侗族之外,還有壯、苗、瑤、漢等民族。他們有的習俗相近,有的語言、服飾、建筑等也多有相似之處,外人很難分辨。但只要從他們聚居環境和民居的不同入手,便可區分。
在柳州有一首民謠大家都耳熟能詳:高山瑤,半山苗,漢人住平地,壯侗住山坳。也就是說,瑤族住在山頂,苗族住在半山腰,壯族和侗族常居住在山間谷地。這是歷史發展所形成的格局。
壯族和侗族都是稻作民族,語言、習俗相近,只是如今壯族村落中已較少見干欄式建筑和自己的民族服飾,民居多以土舂墻、土坯磚壘或磚木地居,僅以此便可大致區分兩者。但也有例外,如毗鄰三江的桂林龍勝地區的壯族人民仍然住干欄木樓,柳州融水的苗族村寨也有不少位于山間谷地。其不同還可從他們的寨子中的主要公共建筑來進一步辨識。桂北的侗寨里往往建有高大的鼓樓,如同一棵巨大的杉樹立在寨子中心;而苗寨則常常在中心廣場立有一根如華表一般的蘆笙柱,柱高十米有余,柱子自上而下雕刻有白鳳(白色錦雞)、水牛角和龍的立體圖案;壯族村寨一般沒有這類建筑。
在桂北,只有侗寨才有鼓樓,凡有鼓樓必為侗寨。

春到侗寨
山坳是山間的小平地,常有溪流潺潺,沖積出可耕種的田垌。侗族人喜歡將自己的村寨建在這樣依山傍水、背風向陽之處。有趣的是,自古以來,在黔、湘、桂三省(區)的侗族地區,關于村寨的選址有一個“尋鵝記”的傳說。位于黔、湘、桂三省(區)交界處的三江高定侗寨就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明萬歷年間,高定的先人由湖南、貴州等地遷到與現在的高定寨有一山梁之隔的“背寨”居住,不知何故,人丁、六畜一直不旺。有一天,寨中僅存的一只母鵝也不見了。
幾個月后,有人翻過山梁,偶然發現那只失蹤的母鵝正與一只白鵝做窩,并孵出了一群可愛的小鵝。這個地方背風向陽,古木參天,有多處冬暖夏涼的泉水,甘甜爽口。泉水流過,水草茂盛,魚蝦成群,鮮花遍野,鳥叫蟬鳴,如神仙之境。于是,他們舉寨搬遷至此,從此果然添丁進口,六畜興旺。
感念于這只母鵝的指引,侗族人尊稱其為“仙鵝”。如今,高定侗寨已發展成擁有671戶2543人的大寨。
在離高定不遠的高友、平溪等侗寨,也有著相似的傳說。這樣的傳說,往往還體現在侗寨主要公共建筑的裝飾上。比如有些村寨的鼓樓或風雨橋上,常常裝飾有仙鵝的圖象。可見,在古代,侗族村寨的選址,多以鴨鵝在野外孵蛋之地為首選,“鴨鵝孵蛋,泉水長流,魚蝦成群,浮萍滋生,是為寶地”。后來逐步演化為“依山傍水,背風向陽,前有阡陌,后有山林,是為寶地”。隨著與漢族的交往交流加強,侗族人也吸收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理念,結合環境選擇最佳建寨場所。
侗寨建設大多就其地形,依山傍水,整體布局大致分為平壩型、山麓型、山脊型和山谷型。無論靠水遠近,或依山深淺,建寨者在擇地時都會找出一塊相對平坦之地來建寨。寨子依靠的山脈叫“龍脈”,龍脈止處的平坦地方稱為壩子,即“龍頭”。“龍頭”前面的緩坡地帶即“龍嘴”,是理想的立寨之地,俗稱“坐龍嘴”。而后,再在后山蓄養古樹、青竹形成林,以示鎮兇邪;在溪河上建造風雨橋,以示鎖財源。
三江許多傳統的侗寨都是這樣布局的。比如三江著名景區程陽八寨的馬鞍寨便是典型的例子。馬鞍寨背靠迥龍山,寨前有林溪河繞流,沖積出開闊的稻田平壩。寨子下方,聞名遐邇的程陽橋跨河而過,如龍盤臥。寨子依山而建,寨中有鼓樓高聳,典雅古樸的吊腳樓民居鱗次櫛比,圍繞鼓樓分布,和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了天地人和諧統一的畫卷。
可以說,這樣的聚落選址理念是千百年來侗族先民從生命實踐和生存發展的經驗中獲得的,既體現了侗族民間建筑的實用思想,又折射出侗族群眾樸素的自然觀和生態意識。
侗寨大的有幾百戶人家,小的也有幾十戶人家。如三江獨峒鎮的干沖寨即是大寨,人稱千戶侗寨。侗寨往往以高大的鼓樓為中心,薩壇、戲臺、吊腳樓民居圍繞著鼓樓輻射開來,青石板村道縱橫其間,與池塘、井亭、涼亭、禾倉、禾晾等,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聚落。侗寨按其大小,有一個到多個寨門,通往村口和周圍田地。村寨下方溪河之上,有風雨橋橫跨其上。有些村寨還有諸如飛山廟(有些地方叫飛山宮)、三王宮、雷神廟、土地廟、宗祠等建筑。
令人驚奇的是,侗寨里的樓橋亭臺幾乎全是木結構,且不用一釘一鉚,全部用榫卯結構組合完成,獨具匠心,令人嘆為觀止。
由于其精湛的技藝和文化價值,2006年,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林溪鎮程陽橋、八江鎮馬胖鼓樓、獨峒鎮岜團橋、良口鄉和里村三王宮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溪侗寨古建筑群(含平巖村、高友村、高秀村等村寨)、獨峒鎮高定侗寨古建筑群、梅林鄉車寨古建筑群(含寨明、相思、平寨、陡寨等屯古建筑群)、獨峒鎮平流賜福橋和林溪鎮亮寨鼓樓等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保護這些民族文化的瑰寶,當地還成立了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此館以縣城侗族博物館為展示中心,輻射獨峒鎮孟江上游沿岸15公里內的高定、林略、牙寨、獨峒、座龍、岜團、盤貴、平流、八協等地。保護區現存風雨橋13座、鼓樓26座,能夠最大限度利用自身優勢,以文化社區的方式對文化遺產進行系統保護與管理。
2012年,三江啟動了與貴州、湖南兩省毗鄰5個縣25個侗族村寨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高友、高秀、高定、馬鞍、巖寨、平寨6個侗族村寨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可以說,進入三江境內就是進入了一座近2500平方公里面積的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博物館。特別是三江北部區域林溪鎮、獨峒鎮、八江鎮、良口鄉等鄉鎮,更是重要文物木構建筑和侗族傳統村落分布密集的地方。
這些木構建筑村落,不僅是侗族人民的棲息之地,還是侗族文化的主要載體,衍生出鼓樓文化、木樓文化。千百年來,侗款、侗歌、侗戲、斗牛、月也、行歌坐夜(侗族青年男女交際和戀愛活動方式的通稱)、百家宴等在侗鄉深處形成、傳承,成為凝聚侗族人民的精神與情感的紐帶。
長期以來,這些侗鄉田園、村落、木構建筑、侗族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眾多藝術家來采風、創作。
1989年至1990年間,曾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專用攝影師的閻雷與好友——紀錄片導演西夢·普拉蒂納深入侗鄉創作,首次向西方世界展示了神奇的侗鄉木構建筑世界和神秘的侗族文化。
“我們第一次的侗鄉之行全程都很冷,還幾乎一直在下雨,不過西夢和我發現這個族群仍然保留著他們奇妙的歌唱文化、木構建筑和傳統藍染服飾。”閻雷說,“所有人對我們都很友善,毫無敵意,全中國各地對外國人都是這么好。侗族人活在一種永恒而仁厚的安寧之中,這也一點一點地打動了我們。”
閻雷記錄侗鄉的攝影集《歌海木寨》一出版便驚艷海外。西夢拍攝的侗鄉紀錄片如今仍在海外媒體平臺不斷重播。西夢還在侗鄉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摯愛——廣西電影制片廠女導演朱小玲,他們在這個詩境一般的“歌海木寨”陷入愛河,最后喜結連理。20年后,朱小玲和丈夫西夢重回侗鄉,執導故事片《童年的稻田》,由侗族演員本色演出,侗語配音,再現侗鄉木構世界,以宣傳家鄉廣西,也以此紀念自己的跨國之戀。影片處處畫境唯美,故事真摯感人,在國際影展中獲獎無數。
2014年,法國導演費利普·彌勒在廣西開拍其代表作之一《夜鶯》(李保田主演),也在三江程陽八寨等侗寨取景。
近年來,在三江侗鄉開拍或取景的電影還有成龍主演的《絕境逃亡》、王煥武導演的《金畫眉》,以及電視劇《劉三姐》等。
他們的到來和這些攝影作品、影像記錄讓巧奪天工的侗族木構建筑藝術和侗族文化走出中國,享譽世界。
這些令人著迷的侗寨,不僅擁有巧奪天工的木構建筑,還通過建筑之間的有機組織形成一個個充滿侗族精神文化共性的聚落。這些村寨有的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年復一年的田園牧歌中幾乎沒有大的改變,成為三江最具有魅力的傳統村落。
它們多坐落在山環水抱、茂林修竹之中,與周邊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類理想的聚居地。這些村落在空間布局以及與自然環境的聯系上往往構思巧妙,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傳承,包含著侗族群眾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
可以說,每一座蘊含侗族傳統文化的村落,都是活著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