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世祖閔傷前世權臣太盛、外戚預政。漢家中興,唯宣帝取法,至于建武,朝無權臣。——東觀漢記
光熹元年春,二月初十五。
朔望朝參。
朔望朝參,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其日殿上設黼扆、躡席、熏爐、香案,依時刻陳列儀仗。
御史大夫領屬官至殿西廡,從官朱衣傳呼,促百官就班。在監察御史的帶領下,群官按品級于殿庭就位,皇帝出就御座,群官在典儀唱贊下行再拜之禮。
作為新即位的皇帝,總是會迫不及待的想要掌握權柄,想要獲取更多的權力,想要將一切都掌握在手里。
這是源自于權力的不穩定性帶來的副作用,也是大盜之始。
到了現在,百官公卿,文武群臣,都得到了自己的利益,都拿到了大漢帝國貴族階級的入場券,按理而言,他們如今與皇帝已經是一個隊伍的。
但,其實到現在,皇帝并沒有拿到自己想要的。
即漢家最大的正義,孝!
“圣明人人會喊,但只有徹底為朕行動起來的,才是忠臣……”
帶著這樣的念頭,皇帝清了清嗓子,起身站定,朗聲對大臣們道:“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先帝即位以來,內撫黎庶,外掃羌夷。剿逆賊,平黃巾,田稅三十取一,功莫大焉!”
皇帝注視著朝臣,一字一句的道:“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故圣人制禮樂,其令太常、少府、宗正、太仆、太尉、御史大夫,共定先帝之樂舞,著于竹帛,施予萬世,以慰宗祧!”
聞言,許多官員都是面面相覷。
許多人在心里同時嘆息著。
這位陛下的話,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他要給先帝上廟號!
在謚法制度中,只有有廟號的天子,才能享有特別為其制定的樂舞!
只是,商周以來,謚法制度極為嚴格。
以靈帝的德行,真的配得上廟號嗎?
如果配得上,那先前商議的一系列謚號,該如何?
商議謚號的官員,該怎么處置?
非議君父?
許多人在心里腹誹著。
更多的人撓頭搔首,但偏偏,沒有人敢反對!
天子以孝為本,尊先帝之功,給自己老爹撈個廟號,立個廟,誰反對,誰就是不忠不孝不義,在這個孝即正義的年代,不忠不孝的名義扣下來,不死也得脫層皮了。
皇帝看著一片寂靜的群臣,當然知道他們在等什么。
太史傳來的天命。
可惜的是,從現在到夏天之前,冥冥中的太一不會再有旨意降下,所謂的指責天子也就無從談起了。
這是極佳的時機,也是為他那便宜老子撈福利的最后機會了,過了一年的期限,神主牌,畫像,謚號,功過,禮樂送進宗廟后,這一切都就成了定局了。
而皇帝這一手,在群臣看來也是符合程序的,因為還沒出一年之內,謚號,禮樂,畫像都還在加緊制作中,沒有入宗廟,皇帝有所不滿想要改正,他們根本就沒處辯理去。
歷史上,孝武的世宗廟號,是孝宣給上的。
然而,孝宣以后,整個謚法體系就幾乎瀕臨崩潰了。
光武之后,被自己這群祖宗的臉皮打擊的同樣無話可說,只能一一詔除元成哀等帝王的廟號,廟號制度的含金量才逐漸回暖。
但,從此時開始,廟號也逐漸開始淪落為皇權之下的附屬品,不再是單純的為了彰顯其功德的存在,所謂廟號與否,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比如,如果按廟號制度來解,桓帝其實很難評上廟號,但群臣還是為他上了威宗的廟號。
雖然不是什么好玩意兒,但竇太后還是悶著點頭同意了,這其中未必沒有與桓帝關系不好的緣故。
如今,皇帝在孝道一事上的態度,完全挑不出錯,誰敢說兒子給老爹爭取待遇有問題?
誰敢說先帝配不上一個廟號的哀榮?
真要有那么個笨蛋敢站出來指著皇帝的鼻子罵一通就好了……
然而,在場的官員基本都是一千石以上的京官,而且俱是實權的巨頭,不是那種頂個博士,議郎什么的閑散職位,他們可都是從層層風浪中爬到這個位置的!
至于,列侯勛臣什么的……
列侯們一個兩個的眼睛都看著左右維持秩序的執戟郎,仿佛要將士卒身上甲胄的花紋都記下來似的。
所謂的三府,三獨坐,更是一個個都成了老邁昏聵的模樣,瞇著眼睛,一副在打瞌睡的模樣……
劉虞擦著自己的佩劍,聽說是天子賞賜,劉虞愛護得很,絲毫不給旁人伸手觸摸的機會,聽說連劉和想摸摸寶劍都被劉虞一巴掌打了回去。
一時間,偌大的卻非殿安靜的掉根針都能引起無數人的回頭一樣。
而事實證明,在升官加爵面前,什么禮法、傳統,都是虛的!
立刻,就有一位身穿千石朝服的官員,出列拜道:“子曰:必世而后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先帝布德行武,掃黃巾,定邊患,任用賢明,功績著于竹帛。
臣竊以為,先帝當立廟祀之,使天下元元,皆沐先帝之德!”
皇帝聽了,微微頷首。
這才是朕的好臣子嘛!
皇帝看向謁者,謁者于是立即在皇帝旁以微不可聞的聲音提示道:“孔伷,故京中名儒符融所舉,舉賢良入仕,后為馮岱舉為從事,尚書周毖舉為尚書郎,今充任光祿大夫,為天下清流名士。”
眾人都看到皇帝的小動作,但都當做沒看見。
有了第一個人說話,其他人也就不可能端著了,在皇帝還沒說話時,第二第三人紛紛起身出列贊揚皇帝仁德。
皇帝不理會他們,而是看向孔伷。
隨即對左右吩咐道:“擢孔伷為侍中,加黃門侍郎,以備奏對。”
謁者領命。
皇帝吩咐了事宜,這才看向其余人等。
“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予未小子,繼體守文,不知稼穡之艱難,懼廢有失。顧重天下,務失光武之命,減取廟宇,奉于明堂之間,四時供奉如儀,以昭孝悌之義!”
群臣聞言,于是紛紛應命,這事就算是徹底拍板了,至于先前議論皇帝謚號的官員,在這一次朝議之后,就只能被推出去外放了。
但是,誰在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