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日如常,袁隗為皇帝講完春秋,照例退下。
郭勝悄然來到皇帝寢宮前,周圍小黃門檢查了郭勝的上下,確定沒有藏帶武器之后,這才被允許入內。
“奴婢見過國家......”
“免了免了。”
皇帝打斷了郭勝的行禮,詢問道:“宮外面可有什么特殊情況?”
“果然如國家所料,袁紹已陰謀調動大軍,三萬士卒兵壓雒陽四方,實乃逆賊之舉!”
郭勝有些后怕,要不是太后見到皇帝的表現,將自己派在皇帝身邊聽用,自己也想不到這群黨人為了誅除宦官,竟然能瘋狂到這種地步!
皇帝眼睛微微瞇起。
“將此事稟報太后,不得說是我說的?!?
郭勝面色一凜,連忙退下。
搖搖頭,看向郭勝離去的方向,輕笑一聲。
外面童謠諺語紛紛響起,宮內的中常侍們嚇壞了,他們在皇帝的驟然出擊之后,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最薄弱的一點,手中并無軍權,之前還有宿衛所為自己的唯一兵卒,可是這些宿衛已經被皇帝征收了,而皇宮外的羽林,也被皇帝一言收入麾下,此刻的他們,如此之無助。
他們最先是向太后尋求幫助,兩兩博弈之下,造就如今的皇帝,如今因為宋典的緣故,他們很難向皇帝求助。
“嗚嗚~~”
“太后啊~~~”
“救救我等罷~~~”
三月中旬,包括侯覽,張讓在內的諸多閹人,在長秋宮外跪地哭訴,在這個還不興跪拜的年代,這可算是最大的禮儀了,除宋典之外,共有九位中常侍前來哭訴,此些人都是謀定而動的,本來他們還想拉著宋典為首的閹人前來,可是宋典他已經得罪了皇帝,張讓是萬萬不敢去詔獄接觸宋典的,因而宋典手中的勢力已經廢了。
因此,只有這些對先帝忠心耿耿的閹人們在此哭訴。
何太后本是不想卷入大將軍與閹人們的爭斗的,可是聽著閹人哭的心切,心里也有些憐憫,便將他們喚來,這讓中常侍們開心不已,何太后保不保他們是一回事,但是,能不能進這長秋宮又是一回事,只要他們進去了,出去后他們怎么說都是可以的。
見了何太后,侯覽嚎啕大哭,叫道:“還望太后能救吾等一命,吾等服侍孝靈皇帝多年,對付大將軍也是國家之令,吾等之罪,何以致死?”
各個中常侍也都是演戲的好手,紛紛哭訴起來,說的好像他們出了宮門便要身亡一般,眾人嚎啕大哭,何太后也有些憤怒。
“哭啼甚么,大將軍之請,吾不是已經駁回了麼,爾等無憂也。”
“而今大將軍陰謀聚攏四方兵革齊聚雒陽,非臣下所為,此非當年梁冀之事乎?”
“此等威勢,只怕太后駁斥一番,難救我等??!”
何太后搖了搖頭,雖然已經有所懷疑何進的心思,但還是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兄長會懷著梁冀那般的心思,她皺著眉頭,有些不悅的說道:“此些事,為何尚書臺沒有奏告我?”
張讓忽然開口道:“尚書令何颙,大將軍腹心也,昔年黨錮之時袁紹所救?!?
聽聞此言,何太后方才有些坐不住了,這件事她竟然毫不知情。
大將軍名為大漢軍事統帥,在軍旅之中安插親信,倒不是說不過去,但是,還已經控制了尚書臺這個至關重要的位置,他到底是要做甚么?
何太后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坐下去了,大行皇帝遺留下的江山,可不能毀在何氏一族的手里,若是那樣,她何氏一族必然遺臭萬萬年!
何太后心煩意亂的將閹人們轟了出去,便立刻派遣小黃門,使其拜見大將軍,前來一見,可是小黃門卻忽然倒地不起,大聲哭訴,卻是不愿去見大將軍,因為大將軍要亡了宮中閹豎,他怕自己一去便回不來了,何太后聞言心里膽寒,這種謠言都已經傳到了宮內人盡皆知的地步了?
于是也轉了主意,不敢再見何進,轉而對大長秋吩咐道:
“速速宣車騎將軍進宮,吾有旨意。”
何氏覺得自己等不得了,為了自己的兒子,為了自己的百年富貴,不能將這種事賭在何進的一念之間。
待人走后,何氏怒而憤聲道:“袁紹豎子,非劉氏臣,待吾兒壯,勢必誅汝!”
另一邊,“君侯,中常侍禍亂天下,罪在不赦,早已使得天怒人怨,而近年來,吾素聞長安故殿有塌,北地干旱,元元受難,而北海見異,有花開冬日,此間種種,因奸賊與朝也!”
袁紹說的頭頭是道,就連何進聞言,也情不自禁的點點頭,可不是麼?閹宦勢大,禍亂天下,可見天象無誤,自然是有奸賊的。
袁紹再一次提出了誅殺中常侍。
典軍校尉曹操聽到袁紹的謀劃,當初就上過諫言:“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宦官以權寵,使局面至于此。既然治宦官的罪,當誅元惡,一個獄吏就足夠了,何必紛紛召外將董卓呢?”
陳琳也勸諫過,可惜,何進就吃袁紹這一套,硬是將兵馬齊聚了關中。
連陳琳也嘆息道:“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為亂階。”
曹操因此與袁紹愈漸生隙,他認為袁紹心思不正,有蠱惑國家重臣,陰謀自用權柄的嫌疑。
那么,袁紹真的是蠢嗎?心思不正嗎?
當然是否定的,換句話說,就算皇帝把六璽放在袁紹手里,他也是不敢稱帝的。
這里就得提一句那位董相國與袁氏的關系了,董卓為段颎提拔,董卓的崛起與朝廷里這位太傅是脫不了關系的,不提段颎與袁氏的關系,段颎會不會向袁氏推薦董卓,最關鍵的是,董卓其實是在袁隗的任上被提拔起來的。
這也是漢家老傳統了,關東士族當年在涼州壓迫的太狠,導致了涼州短短一百年間造反幾十次,后來涼州如三明之流崛起,讓關東士族看到了另一個把持方式,那就是扶持涼州本地的豪族,所以說,關東士族其實是很樂意在涼州扶植涼州本土勢力的。
能搞錢能攢軍功的白手套誰不愛?
另外一點,自光武中興以來,一旦年幼的皇帝想要奪權,就會利用身邊的宦官集團奪權,此時外戚的下場多多是身死族滅,這時候宦官就變得權傾朝野。
士族集團則處于很尷尬的地位,雖然士族有文化,掌握輿論,治理國家離不開士族。但士族權力總是在外戚或者宦官之下,哪怕是三公,隨便一個災害就得申請辭職。
所以,袁紹選擇了依附外戚的大將軍何進,慫恿何進在皇帝登基時,一舉解決宦官問題。
然而,與過去的外戚不同,何進一家與宦官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宦官集團是向何進服軟的,按原本的歷史而言,蹇碩已經伏誅,何進名正言順的徹底收攏了內外軍權,這時候,其實何進的目的已經完成了,但是,袁氏的目的卻還差一截,那就是徹底讓以中常侍為首的宦官消失!
袁紹知道何進靠不住了,做了一些小動作,讓何進和宦官頭子徹底翻臉:以大將軍的名義,命令張讓等大宦官家鄉的官員們搜集宦官家屬的犯法記錄,相當于明示宦官,你們回鄉也逃不了。
雖然袁紹勸誡何進不要孤身入宮的。然而何進不聽,于是被張讓等誘殺。當年竇武陳蕃政變也是一時不查被反殺,導致第二次黨錮。
有了前車之鑒的袁紹當然不能再重演歷史,于是和袁術帶兵以報大將軍之仇,殺入內宮剿滅了整個宦官勢力,并“順手”殺死何苗,外戚勢力被掃清。
經過這一番操作,宦官和外戚勢力全滅,士人理所當然將成為最終的勝利者,然后,還沒張開嘴笑呢,就被董相國摘了桃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