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要創作這篇小說?因為有個中午,我吃完飯后去教室拿東西,出來時聽見哨姐的哨聲在提醒我趕快回寢室。當時,教學樓幾乎沒有什么人了,在下樓時,我能清晰地聽見自己的腳步聲。我想,哨聲就是維持秩序的信號,哨聲響起,意味著用餐時間結束,所有學生必須回寢休息。于是,在我“噠噠”的腳步聲中,這個故事的雛形出現了。
我先寫的結尾?!八睔⑺懒舜瞪谌?,但他在下手前猶豫了。在吹哨人的引導下,他開始思考悲劇的起源,然后他在與吹哨人的對話中明白了吹哨人這種“職業”的意義何在。吹哨人抬起他的劍鋒,將其引向自己的心臟,鮮血流出時他才明白,引起悲劇的不是吹哨人,而是首領。吹哨人代表著一種不得不遵守的秩序,而世界需要秩序。這種秩序的形成必須付出代價,代價就是人們的生命。只有有人在夜里死去,太陽才能升起。實際上,古往今來任何一場變革在恩澤一部分人時必定會為另一部分人帶來災難。在故事的結尾,我設置了一個較為光明的結局,那就是——吹哨人最后給他的琥珀色哨子就是秋化作的。琥珀色,真是個很美的顏色呢。
首領是一個把權利看得很重的女人,她享受把權力玩弄在股掌中的感覺。她很會蠱惑人心。她其實非常羨慕吹哨人,并且嫉妒她擁有掌握晝夜規律的力量。首領本來可以成為祭司,但因為她的眼睛是綠色而不是琥珀色,她便成為了女巫,并且深深地恨著有琥珀色眼睛的人。她知道貿然搶奪權利是不可取的,她便給人們洗腦:光明即是自由,黑夜即是枷鎖。她讓人們相信吹哨人是個十足的惡人,每晚殺人是為了取樂。她知道吹哨人的秘密,但她選擇了隱瞞,因為除了她以外所有知情人早已在神跡降臨那天被凍成冰雕。她很厲害,她離成功也確實不遠了。
然后我思考是什么讓猶豫的他要殺吹哨人,于是我創造了秋。秋天,許多樹葉染上黃色,黃色又讓我想到了琥珀。他與秋相依為命,他為秋提供一個溫暖的家,秋為他受傷的心提供一個柔軟的庇護所。秋在祭祀后被他挖去雙眼,只有雙耳能聽見的秋產生了幻覺。秋幻聽到白天那被殘忍殺死的女孩在向他呼救,于是便奮不顧身地想救她,最終被凍死在離教堂門口只有幾步之遙的臺階上。那個“他”,作為一個哥哥,更是一名騎士,先失去了騎士頭銜,也許還忍受住他人的嘲笑,還為了保全秋的性命對昔日的戰友舉刀威脅,甚至挖去秋的雙眼,最后還是沒有守護好心愛之人,這對他難道不是一個莫大的侮辱嗎。
為了讓故事的細節更生動合理,我加入了修。修是個很講義氣的騎士,有時犯賤有時犯傻,他曾忠心耿耿地為首領服務,做著首領的傀儡,在與他的夜談后,修終于后知后覺地看清了首領的真面目,并對自己做過的蠢事(殺死小女孩)感到后悔。
最后,為什么只有他才抓到吹哨人?原因很簡單,他是男主嘛(不是)。他是最厲害的騎士嘛(也不是)。是因為吹哨人,那個琥珀色眼睛的她,愿意死在他的手上。只有他被首領洗腦的程度最淺,他能明白晝夜交替意義何在。白天,用于勞動和創造,夜晚,用于休息和反思。無休無止狂歡的盡頭是混亂與疲憊,而漫漫長夜的盡頭是恐懼和絕望。只有晝夜正常進行,世界才會正常有序地運轉。他,有能力接替她來維持世界的秩序。而且,秋化作哨子永久陪著他,也算一種浪漫的結局了不是嗎。
《吹哨人》到這里就要與各位讀者說再見了,其中有很多的問題,(畢竟這是我17年人生的第一篇中篇小說。)我也會盡量在以后創作的小說中將其改正。感謝大家的閱讀!
——END
By擦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