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
- 李小龍
- 953字
- 2023-07-24 16:27:12
獻詞
致所有寫信者
想要真正了解過去,歷史學家可能會著眼于政權更迭與硝煙四起的特殊年代,而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則認為,尋真便是要去問那些提筆寫信之人。正如閱讀一些著名隨筆家和日記作家們——佩皮斯①、鮑斯韋爾②、圣西門③——所寫的私人文稿和日記一樣,信札也能“為我們掀開大事件背后的一方袍角,提醒我們歷史也曾是真實可觸的生活”。社會歷史與個人經歷在信函中穿插交匯,使之成為所有文學中最私密的一種形式。
有人說,文學到了夜晚就是戲劇。若果真如此,那文學創作者的所思所想到了夜晚也就是書信了。因為我們的激情、渴望和最真實的自我,全都扎根于最幽暗的內心深處,遠在那些膚淺瑣事之外。G. K.切斯特頓④曾將信箱喻為“語言的庇護所”,并補充道:“寄信是為數不多的純粹浪漫之舉,因為凡屬純粹浪漫之事,都必定不可撤銷。”
最后,本書要獻給那些理解信函真諦之人。他們看重的是這些雁寄魚傳的紙頁揭示和珍藏了一個人真實的靈魂,并使之由此永存,不受歲月摧折。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對埃洛伊茲⑤寫給戀人阿伯拉爾⑥的信箋感同身受:
試問,有什么是書信所不能激發的?它們有靈,善言,充盈著直抵人心的力量,燃燒著我們的全部激情。即便說見字如面,也毫不夸張。它們講話輕柔又精妙,有時甚至還能聽出一些大膽的弦外之音。書信最初就是用來安慰如我這般孤獨可憐之人的吧!不能飽嘗那擁你入懷、雙目對視的濃情滋味,我只得在你的字里行間尋獲安慰,從而稍稍填補一點我的失落。在信里,我能讀到你最崇高的思想。
約翰·里特(John Little)
琳達·李·卡德韋爾(Linda Lee Cadwell)
腳注
①?塞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1633—1703),英國作家、政治家,著有《佩皮斯日記》。——譯者注
②?詹姆斯·鮑斯韋爾(James Boswell,1740—1795),英國傳記作家,現代傳記文學的開創者,著有《游赫布里底諸島日記》《約翰遜傳》。——譯者注
③?圣西門公爵(Duc de Saint-Simon,1675—1755),路易十四時期法國貴族學者,著有《圣西門回憶錄》。——譯者注
④?G. K. 切斯特頓(Gilbert Keith Chesterton,1874—1936),英國作家、文學評論者和神學家。——譯者注
⑤?埃洛伊茲(Heloise,1101—1164),中世紀法國學者、哲學家,其最為人稱頌的是她和阿伯拉爾不渝的愛情以及他們互通的書信,兩人的愛情故事最終以悲劇收場。——譯者注
⑥?皮埃爾·阿伯拉爾(Pierre Abelard,1079—1142),中世紀法國哲學家、神學家,埃洛伊茲的家庭教師和戀人。——譯者注